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要闻     
<正>南开大学育种新成果可使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000克南开大学一项育种新成果,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000克,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仅有200~300  相似文献   

2.
《北京农业》2010,(4):52-53
南开大学一项育种新成果,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000克,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300克。  相似文献   

3.
<正>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题组负责人、副教授陈力介绍,这一技术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000g,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300克。这项技术在对我国丹参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将二倍体白花丹参诱变成同源四倍体,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2010,(5):55-55
南开大学一项育种新成果。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000克,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300克。南开大学这项成果日前经过鉴定.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形成全国首创的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南开大学一项育种新成果,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000g,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300g。  相似文献   

6.
南开大学研制成功的一项新技术,有望实现高质丹参新品的大规模栽种。课题组负责人、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陈力介绍,这一技术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 kg,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300 g。  相似文献   

7.
不同前茬作物对丹参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不同前茬作物对丹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观察丹参药材性状和病害情况,用重量法测定丹参醇浸出物和水浸出物含量,用HPLC法测定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前茬作物丹参药材的产量、病害、浸出物含量、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均有一定差异,以玉米、红薯、花生为前茬作物的丹参药材的质量优于以丹参和棉花为前茬作物的丹参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产量结构:667米^2收获株数1.3~1.5万株;单株有效果球数12个;单株籽粒重10~12克,千粒重42克以上。  相似文献   

9.
《山东农业科学》2019,(7):45-47
以齐黄34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三种播种机(派克、马特马克和嘉祥大豆播种机)在相同行株距播种条件下收获期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及产量。结果表明:用派克播种机播种,大豆密度最高,虽单株荚数和粒数下降,但因播种均匀度较好,产量最高;马特马克播种机播种,密度最低,但单株荚数和粒数最多,播种均匀度也较好,产量次之;嘉祥大豆播种机播种,密度较高,但均匀度较差,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施用生防放线菌剂对丹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移栽处理为对照,采用小区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用放线菌剂蘸根处理后,放线菌剂对丹参生长、产量、品质及抗根结线虫侵染的影响。【结果】①放线菌剂对丹参生长及产量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小区试验中,与对照相比,放线菌剂稀释10倍、100倍处理丹参茎叶鲜质量分别增加了29.7%,35.5%,丹参根鲜质量分别增加了44.0%,39.6%,根干质量分别增加了26.3%,33.3%。在大田试验中,与对照相比,放线菌剂蘸根处理丹参单株根鲜质量、干质量分别提高了10.1%,8.2%,丹参产量提高了7.2%,增产2 022.0 kg/hm2。②放线菌剂蘸根接种可大幅度提高丹参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在小区试验中,放线菌剂稀释100倍处理丹参根内丹参酮ⅡA、丹酚酸B及丹参素含量和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75.0%,102.6%和110.0%及348.7%,230.6%和242.6%。在大田试验中,放线菌剂蘸根处理丹参根内丹酚酸B、丹参素含量和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9.4%,20.8%及27.1%,28.5%。③放线菌剂接种对丹参根结线虫侵染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使大田根结线虫侵染率降低50%。【结论】生防放线菌剂蘸根处理后能明显促进丹参生长,提高丹参产量和品质及抗虫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丹参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探索丹参栽培的最佳密度。结果表明,丹参单株根重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畦作条件下,以每亩种植11 000株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正>"药园钩藤2号"钩藤属高钩藤碱含量新品种,经广西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其干药材钩藤碱含量平均达0.15%,3年生单株药材平均产量为185克。2010年8月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广西农作物品种登记。"药园钩藤2号"钩藤植株生长旺盛,茎近方形,枝条呈浅红色。节间长18~30厘米,枝梢较多,枝条长50~110  相似文献   

13.
<正>从中药材种植生产中发现,由于多年种植同一个品种药材,有的品种在产量、质量以及抗病虫害、抗旱抗涝等方面都有退化的迹象。适时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单株或群体,并用人工的方法加以定向培育,才能形成优质高产品种。1.柴胡。多以二年生植株留种,对留种株应加强肥水管理,并于花期每亩施磷钾肥20千克左右。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丹参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丹参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变化的关系符合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单株根产量、根直径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单株根条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垄作栽培、165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为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香玲树势较旺,直立性强,中熟品种,单果仁重6.6克,2年见果,3年单株产量6千克,壳光华美观,出仁率60%,风味好,抗病性强。辽核1号晚熟品种,平均单果仁重6克,3年产量单株5千克,出仁率5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人工驯化后的滇丹参和丹参(引种自河南)的丹参酮类及丹酚酸B含量的差异,为丹参杂交品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滇丹参和丹参的丹参酮类及丹酚酸B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总体上滇丹参与丹参的丹参酮类含量均未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的规定;从单株看,滇丹参单株达标率为26.7%,其丹参酮类含量最高为0.74%;丹参单株达标率为20.0%,其丹参酮类含量最高为0.354%。丹参的丹酚酸B含量极显著高于滇丹参,二者的丹酚酸B含量均符合药典规定;滇丹参单株达标率为70.0%,含量最高为5.49%;丹参单株合格率为100.0%,含量最高为8.68%。【结论】同水平下丹参材料的丹酚酸B合格率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对泊头市五里庄梨园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鸭梨在株行距4×6米,亩产2500千克的水平下,单株果数474-575个,单果重168-191克的范围内,增加果数与增加果重都能带来产量和产值的增加,并且明确了单株果数是增加产量的主攻因素。  相似文献   

18.
味厚杏李     
<正>审定编号豫S-SV-PDA-011-2008证书编号豫林审证字120号选育单位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品种特性"味厚杏李"树势中庸,树姿开张,萌芽力、成枝力强,枝条较细弱,易下垂;栽植第2~3年结果;栽植第3年平均单株结果量为12~18千克,最大单株结果量达19.5千克;4~5年进入盛果期,盛果期15~20年,单株产果量达40~50千克,每667平方米产量为2000~2500千克;以中、短果枝和花束状结果枝结  相似文献   

19.
杨学兰 《农村科技》2014,(11):27-28
<正>2014年,机采棉技术成为提高乌苏市棉花生产水平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乌苏市甘河子镇2014年推广机采棉13千米2,667米2平均皮棉产量达148千克。一、主要指标1.产量构成因素667米2保苗1.6万~1.7万株,收获1.5万~1.6万株;株高65~70厘米;平均单株果枝数6~7台;单株铃数≥5.5个;单铃重5.0~5.5克;衣分39%~40%;  相似文献   

20.
日光温室丹参种根育苗技术破解了冀北山区生育期短、光热资源有限造成的人工栽培丹参产量低、生长周期长(种子繁殖需两年)、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通过延长丹参生育期,在保证药材质量达到国家药典标准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