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井研县集益乡九龙村蚕桑重点户张蓝清,利用自己养蚕专长,担起共育重担。自1984年开始至今,为本县蚕农共育小蚕962张,由于量足质好,深受群众好评,参加共育蚕农越来越多,共育规模越来越大。1987年共育小蚕332张,养大蚕4.5张,蚕桑收入3028元。今年更上一层楼,春、夏共育小蚕380张,正秋、晚秋共育已落实650张,全年共育上1000张,加养大蚕6.5张,预计全年蚕桑收入8000元以上,占全家农副业总收入70%以上,成为全县蚕桑致富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小蚕共育是蚕桑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小蚕专业化共育有助于提高养蚕质量、降低养蚕成本、推进蚕桑规模化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海安县小蚕专业化共育的现状及意义,提出了小蚕专业化共育的发展前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报告了近年来掘港镇小蚕共育体系中出现的共育室及设施老化、共育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不齐,共育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小蚕共育质量下降,共育体系难以维持。笔者认为小蚕共育是当前及今后稳定蚕桑生产的一个重要措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资金、技术扶持,确保小蚕共育体系的稳定,充分发挥小蚕共育在蚕桑生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江苏省随着蚕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小蚕共育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即由过去的集体共育转变为各种规模的专业小蚕共育(饲养小蚕到四龄饷食后发售小蚕)及专业户、重点户兼行小蚕共育等形式,为农村分户养蚕解决了小蚕饲养的困难,并对蚕作安全起到明显的保证作用。为了适应小蚕共育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就小蚕饲育技术标准化问题,进  相似文献   

5.
围绕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进程与发展态势总结了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的状况,并叙述了云南省蚕桑产业基础良好、发展前景广阔。从人工饲料共育商品化小蚕对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人工饲料共育商品化小蚕的特色与优势、人工饲料共育商品化小蚕在云南省适度规模化示范情况等方面分析了人工饲料共育商品化小蚕是云南省商品化小蚕未来发展趋势。针对云南省人工饲料共育商品化小蚕提出了加强政府的规划与扶持、因地制宜打造典型示范、加快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服务与技术培训、制定相应标准规范等建议措施,以期推动人工饲料共育商品化小蚕新技术新模式在云南省的推广应用,推进云南省蚕桑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云南省蚕桑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 小蚕共育的形成,勃兴,趋于日臻完善,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实现大面积蚕作高质量,高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以小蚕共育户为网络的蚕桑技术服务体系也在蚕桑基地区相继建成,近年来,特别是基地乡的蚕桑生产迅猛发展,而蚕茧单产和质量也同步增长和  相似文献   

7.
<正> 小蚕共育是经济省力养蚕、集约化养蚕、提高养蚕效益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蚕茧单产,增加总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我县利用典型引路、逐步推行,把小蚕共育工作作为一项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使小蚕共育的推广面逐年扩大。蚕桑生产分户经营后,原有的小蚕共育点基本解体,1988年全县小蚕共育的推广面下降到只有30—40%,而1990年后小蚕共育的面基本稳定在95%左右。目前全县已有巩固的小蚕共育点4387处,平均每三个农业合作社就有2处共育室,由于共育工作的  相似文献   

8.
<正>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这句话说明了搞好小蚕共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南通市蚕桑生产发展的实践证明,抓好小蚕共育是  相似文献   

9.
<正> 规模经营、良桑嫁接、小蚕共育是实现我县“三高”蚕业的三大突破口。多年来,“三低”即单产低、质量低、效益低的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县蚕桑生产的发展。究其原因,就是在规模经营、良桑嫁接、小蚕共育等方面没有取得突破。1994年八月,县委、政府把蚕桑生产列为全县三大致富工程之一来抓,并成立了蚕桑生产指挥部,采取行政强推及大投  相似文献   

10.
“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是我省结合多年发展蚕桑产业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经验,既是发展途径,也是发展方向,更是推动现代蚕业发展的有力保证.实践证明,小蚕共育利于发育整齐,提升蚕茧质量;利于节省劳力,提高劳动效率;利于节省桑叶,降低养蚕投入;利于合理利用物资,提高规模效应.近年来,“涪城模式”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典范,走出了一条“公司+共育户+农户”的路子,为全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共育户作为这一模式的核心与纽带,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结并推广小蚕共育的做法与经验对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正> 三原县渠岸乡李树森小蚕共育专业户,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办事,共育的小蚕数量足、蚕体健壮、产茧量高,深受群众欢迎。1983年,李树森家两次共育小蚕120张,纯收入1050元,被评为三原县蚕桑生产积极分子。李树森搞好小蚕共育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四条。一、蚕室蚕具是搞好小蚕共育的基本条件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生产队原有的保管室、饲养室等公房基本上闲置,把这些房屋改建成个蚕共育室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李树森租用了生产队的七间保管室,三间作养蚕室,其它四间分别供贮桑、调桑和养蚕人员住宿用。他用县上给小蚕共育的无偿投资500元,对房屋进行了维修和粉刷。在房屋使用期间,每月交队房租费七元。并分别与县蚕桑站和生产队签定了小蚕共育合同。蚕室问题解决了,在新区来说蚕具也是个大问题。李树森同志用县上下拨的无偿投  相似文献   

12.
为推动海安县蚕桑专业化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县蚕桑站经过广泛调查,从众多小蚕共育室中选择了责任心强、桑园面积和共育规模较大、共育水平高、在蚕农中有威信的顾维才共育室作为全县2011年小蚕专业化共育室建设的示范点。一年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成品蚕共育标准,落实小蚕共育技术措施,建立健全多种管理制度,强化技术培训指导,加强媒体宣传报道,维才小蚕专业化共育示范点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该共育室共育出来的小蚕平均张产茧比全村平均水平高7%。蚕农一致反映"维才共育室共育的小蚕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高,我们放心"。  相似文献   

13.
《江苏蚕业》2013,(2):17
<正>随着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蚕桑生产技术制约了蚕桑产业的稳定与提高,人工饲料育养蚕技术可以实现蚕桑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高产、高效。如东县蚕桑站在国内率先开展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实用化研究与应用工作,人工饲料共育小蚕累计超过了7000张,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持制订了《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2012年省农委将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作为蚕桑主推技术。为了总结如东县推广小蚕人  相似文献   

14.
稚蚕人工饲料育具有省力省工、操作简便的特点,尤其是可以提高共育安全系数,杜绝因桑叶污染造成的共育事故,减少小蚕在共育室感染蚕病的机会,有利于保证小蚕健康无病。整个共育过程受外界气候环境影响小,从而有利于蚕茧优质高产。目前,在浙江蚕桑产业滑坡、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小蚕共育是蚕桑发展的必然趋势。稚蚕人工饲料育不仅是蚕桑省力化技术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且是小蚕共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技术。摄食性反映了蚁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如东县是江苏省蚕桑生产重点县,桑田面积7.5万亩,年发种量近20万张,产茧7100吨左右,多年来本县一直实行小蚕集中共育。全县现有1130座小蚕共育室,参与共育人员10000人以上,拥有一套比较全面的小蚕共育技术,承担着全县1~3龄蚕的共育任务,通过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减少了广大蚕农饲育小蚕的麻烦,省工节本,尤其给小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饲育微环境,为生产优质高产的蚕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如东的蚕桑事业的稳步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蚕共育环境智能化控制技术”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四川蚕桑创新团队研究和集成的蚕桑现代实用技术,2020年被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列为“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该技术适于四川省各主要蚕区及省外蚕桑主产区应用推广,特别适宜于小蚕共育面广、单个共育室共育40张蚕种以上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规模化集约化是我国由蚕桑大国发展为蚕桑强国的必由之路,荣县小蚕智能共育中心的建设是养蚕新模式、新装备的探索。通过智能小蚕共育中心的养蚕效果可以看出,现代高科技养蚕能有效提高小蚕养殖健康性,达到小蚕发育整齐、蚕头足、体质强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四川蚕业》2017,(3):54-55
<正>小蚕共育是将传统的蚕农分散饲养小蚕改为集中在一户或一处饲养至3龄时再分发给农户饲养的养蚕方法,选择专人,配备专业蚕房、蚕具和温湿度调节设备,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养打好基础的一种饲养模式,也是适应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的一种养蚕组织形式。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小蚕共育蚕桑主体  相似文献   

19.
为推动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示范推广工作,9月1日-9月11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宜宾综合试验站与四川省蚕桑创新团队优质蚕品种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岗位专家、南充蚕种场、苏稽蚕种场在珙县底洞镇省级现代蚕桑示范园区共育室内成功开展4对品种共计14张蚕种的1-2龄人工饲料小蚕共育示范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 为加速蚕桑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养蚕水平,夺取今秋蚕茧生产丰收,渭南地区于8月12日—15日在蒲城县召开了秋蚕生产技术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县主管蚕桑生产的业务干部,重点产区的蚕桑专干和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共40余人。会议传达贯彻了省蚕病防治技术座谈会议精神,选学了有关论文;组织参观了蒲城县刘家沟大队等四个蚕桑生产点的小蚕共育、消毒防病现场和桑园管理情况;汇报总结了蚕桑生产的情况和经验;座谈交流了以小蚕共育、蚕病防治为重点的秋蚕生产技术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