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择4头中国荷斯坦泌乳奶牛,采用全混合日粮进行饲喂,研究热应激条件下泌乳奶牛体温、呼吸频率与环境温湿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热应激条件下泌乳奶牛体温、呼吸频率与环境温湿指数呈正相关,环境温湿指数对奶牛的体温、呼吸频率的影响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
王喆 《中国畜牧兽医》2013,40(Z1):112-115
电力系统领域的监测技术应用已经十分广泛,这些技术也同时被运用到其他新的领域,如动物健康监测。利用计步器对奶牛的运动数据进行采集和记录,先期将计步器绑定在奶牛左右腿上,由于运动习惯的不同导致测量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作者将计步器挂在奶牛脖子上进行数据测量,提出了奶牛发情及健康监测技术原理及步骤,通过对数据进行移动平均数、线性规划梯度的计算、分析和处理,能够更迅速更准确的监测奶牛的发情和健康状况,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面向奶牛养殖生产一线,在承继同行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简单、实用、易学、易懂、易用为宗旨,依THI、温度及湿度指标,研究设计出了适合奶牛生产一线使用的奶牛热应激量化监测手段,解决了奶牛生产一线缺少热应激程度量化监测技术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分析探讨了三种热应激程度对泌乳牛呼吸频率、心率、体温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热应激与无热应激相比,泌乳牛心率、直肠温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中度热应激、重度热应激与无热应激相比,泌乳牛呼吸频率、心率、直肠温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在热应激条件下,泌乳牛体温(直肠温度)变化的差异性相对于呼吸频率、心率更为显著;THI与泌乳牛的呼吸频率、心率、体温(直肠温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自然气温条件下观测供试麝呼吸频率变化与温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低于18℃,麝呼吸频率变化不大,平均为21次/分。温度高于18℃,随温度的升高麝的呼吸频率加快,变幅增大;空气温度对麝的呼吸频率影响较小;在相同条件下,各生理时期的麝呼吸频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挤奶频率对奶牛泌乳性能、繁殖性能、健康与福利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奶牛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的影响并探讨热应激对奶牛生理机能影响的机理。选用不同泌乳阶段且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18头,按照同一泌乳阶段奶牛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原则,平均分为3组,泌乳前期组、中期组和后期组,根据实测试验期牛舍温湿指数(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THI)的变化,进行热应激与非热应激的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奶牛热应激时,其直肠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极显著提高(P<0.01),且以上指标均与THI有较强的正相关性(P<0.05);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奶牛热应激时,随着THI的升高,奶牛的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显著升高,且处于同一环境下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以上指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食量是限制奶牛产奶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也是奶牛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笔者开发了一种能自动识别奶牛个体、记录奶牛个体采食量的装置,其计算管理软件还可自动分析个体的采食量变化情况、个体间采食量差异情况、群组采食量变化情况、个体采食行为习惯、饲料供应和消耗情况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国内外奶牛疫病预警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归纳了奶牛疾病的预警要求,分析了国内外8种疫病预警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奶牛养殖中存在的局限性。一是兽医巡检预警技术:该技术较为成熟,但不能满足大规模养殖牛场迅速、高效预警的需求。二是奶样体细胞数测定技术:可初步诊断隐性乳腺炎,但需要额外细菌培养和检测确诊。三是奶牛群体改良测定技术:以监测生产性能为主,仅可预警奶牛乳腺炎及酮病。四是计步器及发情、反刍项圈预警技术:同时具备发情与反刍监测功能,但仅适用于牛群的发情与反刍监测。五是大数据挖掘技术:在数据库基础上,利用各种模型或算法预测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但预警效率受限。六是智能化体温连续远程监测及预警技术:可预警口蹄疫等重大传染病,但无法完全替代临床诊断,不能监测病原微生物。七是基于AI和群体热成像的奶牛行为分析技术:可以监视记录奶牛行为与温度特征,锁定病畜,但对发病初期无异常行为的牛只无效。八是生物气溶胶激光光谱测量技术:通过检测病原微生物种类和浓度,达到预警疫病的目的,目前主要用于军方监测人类重大疫病。未来的奶牛疫病预警技术需要进一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行奶牛重大疫病预警诊断。本文为预警监测技术的本地化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咳嗽和呼吸困难为主症的呼吸障碍疾病,尤以温差变化较大的冬春季节多发,例如奶牛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以及肺结核等.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奶牛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奶牛场受到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本文介绍了奶牛呼吸障碍疾病的临床检查和实验室诊断,希望能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奶牛场自动喂料系统试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对计算机自动喂料系统的养牛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测定了试验奶牛的产奶量和精料喂料量。[结果]表明:产奶量变化不明显,精料喂料量明显减少。[结论]说明用计算机自动喂料系统养牛可以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防疫、营养、繁殖是办好牧场的主要技术环节,其中繁殖是牧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奶牛场的影响更大,因为奶牛繁殖周期长、繁殖障碍率高,而且繁殖结果有滞后性,为此,必须将保证卵泡正常发育、受精、妊娠和加强繁殖管理等技术综合应用,才能提高奶牛繁殖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应用抗生素与中草药制剂——清宫液两种不同子宫冲洗液对配种牛处理,结果表明;试验组对母牛受胎率的提高有显著效果(P〈0.05),两种不同试验组问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配种后用这两种药物冲洗子宫可显著提高受胎率,由于中草药付作用小,故中草药剂——清宫液可为首选药。  相似文献   

14.
对11头发情不明显或不发情(卵泡发育不正常)的奶牛分两组注射两厢情注射液,第一组6头注射两厢情(Estradiol Benzorte)Ⅰ型20ml,Ⅱ型20ml,第二组5头注射两厢情Ⅰ型20ml,Ⅱ型30ml,观察发情情况,直检有卵泡成熟时配种。其结果表明:第一组两个情期的受胎率为100%;第二组两个情期的受胎率为80%;总受胎率为90.9%。经t检验两组奶牛总受胎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为提高受体黄牛移植受胎率,探索合理的饲养管理条件.[方法]本试验将受体牛随机分成为6组,分别为对照、注射亚硒酸钠、VADE、HCG和饲料中增加6%的能量和蛋白,各组均采用两次注射PG的同期发情的方法.[结果]显示:注射亚硒酸钠、VADE、HCG能够提高受体移植受胎率,受胎率分别为57.1±2.45%、58.3±1.61%、59.2±3.13%,与对照组(受胎率为48.3±2.33%)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一定营养水平下,饲料中增加5%的能量和蛋白未能提高受体移植受胎率,受胎率分别为 56.9±3.57%、47.6±1.20%,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受体牛子宫黄体状况也是影响移植受胎率的重要因素,受体牛的子宫生理状况是A级(移植受胎率达到55.8%)与B级(移植受胎率达到45.9%)差异显著(P<0.05), A级与C(移植受胎率达到6.7% )级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全价营养,合理管理,较好的子宫黄体生理状况是影响受胎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奶牛黄体发育状况与受胎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奶牛繁殖育种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受胎率。影响受胎率的因素很多。如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均衡等。但最终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卵巢中黄体发育的好坏。通过试验初步证明。人工授精后第5天黄体直径达到0.5cm以上者才能有好的受胎率。  相似文献   

18.
奶业在我国畜牧业的地位日趋重要,中美贸易摩擦后,奶业正面临蛋白饲料资源紧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采用提高奶牛氮利用率的饲养方法和开发奶牛蛋白饲料替代产品的解决方案,旨在为解决我国蛋白饲料资源紧缺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国家奶牛良种补贴政策对奶牛生长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业快速发展,优良品种的重要性被逐渐重视。2005年国家推行奶牛良种补贴政策,并首先在山西、河北、内蒙古、黑龙江4省区的15个奶业优势县进行试点,随后补贴资金和覆盖范围逐渐扩大。本研究主要针对试点地区良补实施情况和改良效果进行调研。分阶段实地测量青年母牛的生长性状指标;调研泌乳牛一个胎次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等生产性能数据。调研结果表明良补政策实施后,试点地区荷斯坦牛的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与上一代相比,改良后代生长性状得到提高,奶产量显著增加,良补冻精后代女儿牛一胎次产奶量最大提高2 500kg。笔者还就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为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