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借参与苏州水上旅游开发策划之机,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管理体制、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地形象、旅游线路、旅行社的整合等方面入手,对苏州水上旅游中的资源整合问题提出初步建议,力图在更高的层面上塑造苏州“东方水城”新形象。  相似文献   

2.
3.
顾雅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039-14040
近年来,水上旅游成为国内许多大城市旅游开发的重点,枣庄段运河开发水上旅游应根据水上旅游的独特性及枣庄地域特色,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完善配套旅游设施,区域协同开发,塑造运河水上游整体形象,注重对水上旅游资源的保护,美化资源环境,培育健康、有序的水上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4.
5.
农田立体林热量平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晴天条件下的实测资料,计算分析了农田立体林内各测点及对照点(空旷麦田)热量平衡各分量的瞬时值和日总量。结果表明,林内热量平衡各分量与对照相比,无论是瞬时值还是日总量都有一定差异,就林内各点比较,其量值也有所不同。且林间各测点(Ⅱ、Ⅳ、Ⅴ)的各分量均大干树下(Ⅰ、Ⅲ)及对照(Ⅵ),特别是林间的净辐射日总量比林外对照平均大14%左右,这对提高林内果树、作物的产量、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兴 《农家致富》2014,(16):21-21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龙洲街道寺后畈的龙和渔业园负责人张双其带领技术人员,通过生物净化、分层养鱼等方式,走出了一条生态养鱼的新路子。“我们池塘最上层养的是白鲢和花鲢,中间部位是草鱼和鲫鱼,底部是黄刺鱼。”园区技术部主任郑小华说,饵料投放之后,会由水面层层向下,每一层的鱼儿都能分享到“口粮”,而且不会造成饵料的浪费。并且,因为鱼儿的养殖密度高,他们在每个池塘边都放置了增氧设施,投入的饲料里也会加入大黄、黄芪等中草药及大蒜素、维生素等“保健品”,确保鱼儿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徐明 《当代农业》2013,(23):20-20
浙江省江山市新塘边镇勤俭村赛华家庭农场今年首次实施稻田混合养殖鱼鳖.取得较好效益。农场主姜赛华的60亩水稻已经收割.鱼鳖也已陆续上市.亩产值1.5万元.除去4000元成本.亩利润达1.1万元。  相似文献   

8.
试验通过冬性黑麦草复种水稻、春性黑麦草复种水稻、春性黑麦草复种大豆、春性黑麦草复种玉米四种种植模式对水分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种类、种植时间不同,对土壤水分利用也不同.冬牧草复种水稻田块耗水量最大,米草鹅和豆草鹅居中,正常大田耗水量最少,因此提高复种指数,发展立体种植模式对水田是一种较好的模式,对旱田却进一步加剧了春旱,但如果能够解决播种和作物生长前期的干旱问题,几种复种模式还是有很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为创建具有真实感的虚拟现实环境,使用户能够直观感知机器鱼的实时运动状态,实现了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监测方法。在VC++的基础上利用OpenGL图形库与3D建模软件联合创建仿生机器鱼静态三维虚拟现实环境,并集合Access数据库与VC++的交互,实现机器鱼的实时运动显示,并使采样参数与采样位置有机结合显示。该系统可以实现用户从任意角度和距离监测机器鱼巡游路径、当前位置及所在区域的水质参数。系统结构清晰,旨在为实现智能化水产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鱼是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的最佳模式.它为综合利用,立体开发农田经济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广阔的领域.稻田养鱼是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综合养鱼方式.根据稻鱼共生的原理,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把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而且能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共生互利的作用.发展稻田养鱼是节约用地、节约用水,一地多用、一水多养的壮举.它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是发展淡水鱼业、增加稻谷产量的一个重要门路.在当前耕地逐年减少、人口年年增加的严峻形势下,大力推广稻田养鱼实在是最佳利用国土资源之上策.  相似文献   

11.
根据自然和耕作条件及生产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针对本地区雨养耕地采取调整作物布局和品种配置、蓄水保墒、科学播种、以肥调水等抗旱蓄水保水保苗耕作栽培措施,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选择了4种家鱼作指示生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白肌中RNA和DNA的含量。结果表明:同种鱼,污染区的RN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区,白鲢和鳊鱼白肌中RNA/DNA低于对照区;不同种的鱼,污染区鱼肌核酸比对照区下降的程度有鳊鱼>白鲢>鲫鱼和鲤鱼的趋势。鱼肌核酸下降同水体重金属污染有一定联系,RNA是比RNA/DNA更合适的指标,鳊鱼和白鲢是比鲫鱼和鲤鱼更敏感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13.
以大田双季晚稻为试验对象,通过设置淹水灌溉(T1)、间歇灌溉(T2)和精准灌溉(T3)3种灌溉方式,研究比较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的群体建成、温光利用特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T1比较,T2和T3 2种节水灌溉方式的稻田群体结构得到优化,田间温光条件改善,氮磷养分的吸收和转化速率加快,干物质生产量及肥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且T3的增产和节水效果要优于T2。具体表现为T1较T2和T3的最高茎蘖数分别增加7.28%和8.86%;T3的成穗率较T1和T2分别提高20.47%和3.98%;在拔节期和抽穗期,T3的透光性较T1的分别提高41.39%和32.79%,较T2分别提高11.17和12.50%;田间温度在拔节期较T1和T2分别提高1.32℃和0.38℃,在抽穗期分别提高1.33℃和0.16℃;T3在抽穗前和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较T1分别提高14.58%和15.13%,氮积累速率分别增加8.17%和173.95%,磷积累速率分别增加3.70%和35.59%;T3总水分经济利用效率和总水分生物利用效率较T1分别增加72.34%和93.83%。  相似文献   

14.
曲扬  王宝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817-18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田水利则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当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该文以烟台市农田水利建设状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烟台市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首先政府投入的资金力度需要加大,并且要建立专门的监管机制完善制度和运行机制,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应重视对水利技术人力资源的培养,做到乡乡有懂水利的人员和合作用水组织,做到管好水用好水;今后还需要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认真做好"水法"教育,使水这一紧缺资源的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叙述了民国时期区域性治水方略的出现,和治水权利从士绅向近代国家的转移趋势。在这个基础上采用了水利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施工组织制度。民国时期为了解决广东的粮食问题,大力兴建各类水利设施,在平原实行筑闸联围,增建堤段;在山区大建各种类型灌溉设施。为此,民国时期广东的农田水利事业取得了超过明清时期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
抗战后期,江西省国民政府曾致力于乡村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一定程度上为军粮、民食的供给提供了安全保障。其相关档案丰富具体,且保留至今,尚未为学界关注和利用。本文主要依据此档案,从农田水利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推行及其实效进行了考察,以期加深我们对这一历史过程的了解,丰富抗战时期社会经济史研究。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以淡水鱼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研制宠物食品的配方、工艺及杀菌剂量.结果表明,以低值淡水鱼加工副产物、玉米、大豆为原料,通过改变原料比例和添加复合维生素,使产品营养指标已经达到美国饲料监察联盟机构(AAFCO)提出的成年宠物(猫狗)食品营养需要指标.确定了宠物(猫狗)食品最佳膨化工艺条件为温度(Ⅰ区温度176℃、Ⅱ区温度135℃、Ⅲ区温度76℃)、压力-1.23MPa、螺杆转速50 r·min-1、进料速度17 r·min-1.通过该工艺加工的宠物食品外观良好,口感酥脆,存放后产品不回生.采用4kGy剂量辐照,可使产品的含菌量低于每克300个,达到出口宠物饲料标准,产品的保质期达6个月.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其对生态环境中几类典型生物的危害情况,概述了现阶段应用较为典型的物理吸附、化学沉淀、离子交换、藻类及微生物治理等五种的水体重金属治理技术方案,分析了这五种水体重金属治理技术的优势和缺陷,汇总了不同场景重金属污染水体的治理建议和以及适用的环境,为水环境治理修复人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做参考,以期达到最优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759-8761
选择典型案例,基于博弈的分析方法,探讨政府支持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模式的创新,并提出了对策,即①创新决策方式,改变"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为"自下而上";②创新支持政策,搭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自我发展的平台;③创新服务内容,引导用水合作组织向自主管理型过渡。  相似文献   

20.
稻鱼共生系统不同水深对水稻和鱼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是稻田养鱼的一个限制因子,研究稻鱼系统蓄水深度具有重要意义。开展了稻鱼共生系统不同蓄水深度对水稻和田鱼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源不足的热带和亚热带山区,只要能够保证水稻生育期稻田水深达到10 cm就能开展稻田养鱼,田鱼生长早期不受影响;水源充足的地区,稻田水深25 cm时,水稻产量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