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玉娇  杨克冬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1):82-83,143
叙述了近些年对转基因抗虫作物杀虫机理的研究,以及通过对B t毒蛋白在食物链中的流动,从而对捕食天敌与寄生天敌可能性存在的影响并分别进行探讨。转基因抗虫作物对捕食天敌的影响方面,已有的研究存在分歧,很可能是B t毒蛋白的选择性的结果,从而使得天敌与转基因植物协同控制作用在生产中得到充分利用。并讲述转基因抗虫作物对寄生天敌的寄生率和孵化率方面产生影响,以及转基因植物的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预期效应概念基础上,分析了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预期效应产生的机制,从转录组学技术、蛋白组学技术及代谢组学技术三方面综合论述了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预期效应的检测方法及检测结果。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已表明,转基因作物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大尺度的非预期效应,但仍然不能完全排除转基因作物产生非预期效应的可能,国内外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都未给出完全的肯定性结论。  相似文献   

3.
《农业科技通讯》2004,(7):44-44
针对我国转Bt与CpTI基因抗虫作物迅速发展,但其检测与评价技术缺乏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免疫检测试剂盒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  相似文献   

4.
抗虫转基因作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转基因作物 (GMO)的发展概况 ,对近年来国内外抗虫 GMO在转 B.t.毒素蛋白GMO;转蛋白酶抑制剂 GMO;转植物凝集素 GMO;其他类型抗虫 GMO;抗虫的基因沉默与失活现象等 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最后 ,对抗虫 GMO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作物抗虫转基因育种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植物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转基因育种已成为抗虫育种的主力军。自1987年首次报道转基因抗虫作物以来,已有40多种不同的抗虫基因用于转基因抗虫育种。和常规抗虫育种相比,转基因抗虫育种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抗虫基因的来源(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工合成);另一方面,提高了导入抗虫基因的精确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抗虫转基因水稻的培育和利用为水稻害虫控制提供了一条最为有效、经济的途径,但抗虫转基因水稻是否安全一直备受瞩目,以近期发表的文献为基础,从稻田蜘蛛、天敌昆虫和无尾两栖动物等三方面,综述抗虫转基因水稻对天敌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抗虫转基因水稻对捕食性天敌生物学特征无明显不利的生态效应,但会影响其部分基因的表达;抗虫转基因水稻对寄生性天敌个体数量等参数影响较大,但并非Bt毒蛋白直接影响所致,而可能因为靶标害虫种群和体内营养的变化,此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肖能文  陈法军  吴刚  李俊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778-13781
综述了转基因作物的特征及其对靶标害虫、非靶标害虫的毒性及其寄主嗜好性、有益生物及天敌、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性评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植物源抗虫基因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  赵强  刘蕾 《山东农业科学》2007,(2):16-20,36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新品种是农作物害虫防治的有效途径,而植物源抗虫基因的应用更是其中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植物来源的蛋白酶抑制剂、凝集素、淀粉酶抑制剂等抗虫基因在作物抗虫基因工程中的应用、面临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抗虫植物对昆虫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商业化种植的迅速推广,转基因作物在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风险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转基因抗虫作物在对靶标害虫有很好控制作用的同时,对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及其种群数量的影响是其生态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天敌个体及种群两个方面综述了转基因抗虫作物对天敌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作物在有效控制靶标害虫的同时,对昆虫天敌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也有研究报道认为对某些天敌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除个别Bt棉田外,未发现转基因作物田中天敌种群数量受到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Bt基因是目前农业上使用最广泛的抗虫基因。近年来,Bt基因已广泛用于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进展极为迅速。我国在Bt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培育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且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率先商品化种植Bt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国家之一。为此,概述了Bt基因的发展状况、国内外Bt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进展及其对非靶标经济昆虫家蚕的生态风险,以期为Bt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商品化种植和重要经济昆虫的合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虫烟草对烟田天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估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烟草的生态风险,研究了携带Bt及CpTI的转基因抗虫烟草IR931对烟田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种植NC89的对照烟田相比,种植IR931的烟田中,在靶标害虫烟青虫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棉铃虫齿唇姬蜂群体数量也随之下降,非靶标害虫的天敌昆虫(瓢虫、烟蚜茧蜂、蜘蛛)的群体数量有显著增加。分析表明,种植转基因抗虫烟草IR931的田间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H)下降,优势集中性指数(C)提高,说明种植转基因烟草对烟田天敌昆虫群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对河北主产棉区农户实地调查基础上,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农户家庭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收入和农户家庭教育支出及医疗保健支出相关系数较大,对农民增加家庭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农户对转基因技术的不了解和相关信息的缺乏,使转基因抗虫棉效益的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政府等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转基因抗虫棉的管理,使其真正成为农业生产系统的重要组分。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是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而作物的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转基因作物被引入到农田后所带来的微生物群落变化及对农业生态系统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着重介绍了当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常用的3种基于16S rDNA的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扩增性核糖体DNA限制酶切片段分析(ARDRA)和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比较了各种技术的原理、优点及其应用局限性,并简短综述了这些技术近年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杀虫剂对麦蚜、天敌及后茬玉米田主要害虫与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内和田间测试了几种杀虫剂对麦蚜、天敌及后茬玉米田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啶虫脒和吡虫啉对天敌瓢虫和麦蚜的选择性最高,对捕食性天敌杀伤率小,对麦蚜防治效果好,且田间连续多年使用吡虫啉防治麦蚜对后茬玉米田天敌和害虫种群影响相对较小;其次是抗蚜威对天敌和麦蚜的选择性较高;另外,赛丹对天敌和麦蚜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氧化乐果和杀灭菊酯对天敌不具选择保护作用,在防治麦蚜的同时大量杀伤天敌,同时显著降低后作玉米田天敌的数量和益害比。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抗虫棉GK22对棉田天敌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1年在江苏棉区的南京、盐城两地种植转基因抗虫棉GK22,研究观察对其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和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抗虫棉GK22对棉田捕性天敌种类和数量没有明显不良影响。全期南京点共计15次调查,抗虫棉GK22区百株累计查到捕食性天敌总数1497.17头,比常规对照棉区的1606.8头少6.82%;盐城点全期19次调查,GK22区百株捕食性天敌总数累计1228头,比对照区的1198头增加2.5%,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南京和盐城点试验区捕食性蜘蛛分别比对照减少2.1%、5.6%;捕食性瓢虫南京点试验区比对照减少11.52%,盐城点试验区比对照增加18.6%;草蛉南京点减少4.19%,盐城点增加5%;小花蝽南京点试验区比对照增加18.85%。  相似文献   

16.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及其天敌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和2000年对转基因棉田棉铃虫及天敌进行了定点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棉对棉铃虫成虫、卵无驱避作用和抗性表现,不影响棉铃虫在植株上的落卵量,但转基因棉第二、三代棉铃虫幼虫数量与常规棉相对显著减少,存在明显抗虫性。转基因棉不影响捕食性天敌的数量。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的抗虫性背景的陆地棉抗虫品种及常规棉品种(品系)作为亲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试验设计.配制杂交组合.将亲本材料和F1代杂交种子进行比较试验.结果为:所有的抗虫杂交组合均表现为高抗或抗.单价、双价转基因亲本及其杂交组合表现为高抗.非转基因棉及形态抗虫棉亲本及其后代抗虫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以高抗虫、中等抗虫和低抗虫转双抗基因三倍体毛白杨(7号、10号和26号)的叶片饲养4龄的杨扇舟蛾幼虫,4 h、12 h2、4 h4、8 h7、2 h和96 h后分别测定其中肠内的解毒酶和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用7号叶片饲养的幼虫中肠的酯酶、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受到明显的抑制,10号叶片饲养的幼虫次之,26号叶片饲养的幼虫的这些酶抑制不太明显。中肠的淀粉酶也是如此。但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蛋白酶活性变化比较复杂,24h时出现峰值,随后下降。其中7号叶片饲养的幼虫最明显,10号叶片饲养的幼虫次之,但26号叶片饲养的幼虫的蛋白酶变化不明显。转基因杨叶片对幼虫中肠的解毒酶和消化酶活性的抑制可能是其杀虫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