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菠萝甘蔗轮作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菠萝、甘蔗连作地比较,菠萝甘蔗轮作地能明显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加速速效性养分的释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整体活性;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值,降低生产成本,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菠萝甘蔗轮作效应改善的实质在于:菠萝甘蔗轮作后,由于其作物种类的不同导致土壤结构的改善和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多,土壤生物活性增强,并导致土壤速效养分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甘蔗虽可连年宿根 ,但因其生长期长 ,植株高大 ,对土壤养分消耗的较多 ,若宿根多年或翻蔸连作 ,就会使土壤肥力降低 ,养分失衡 ,同时病虫害也较严重 ,最后必然导致甘蔗产量逐年下降。因此 ,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种植计划和经济效益 ,实行各种轮作方式。甘蔗轮作的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二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三是充分发挥作物间的互利作用 ;四是有利于减轻病虫、草害。轮作周期 3~ 5年 ,有条件的实行水旱地轮作。旱地一般是甘蔗与花生、黄豆、蔬菜、辣椒、薯类轮作 ,实行五年三蔗、四年二蔗或三年二蔗制。  上林属于人多地少…  相似文献   

3.
菠萝-甘蔗轮作制度对甘蔗生长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2002年进行菠萝一甘蔗轮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菠萝-甘蔗轮作甘蔗的产量和糖度都高于与甘蔗一甘蔗连作:轮作田与连作田比较能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加速速效性养分的释放,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一般好气性细菌、真菌、放线菌);有益的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成倍增加,而无益的厌氧性细菌、反硝化细菌则受到抑制;固氮菌数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玉米大豆长期轮作对土壤物理特性与水热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耕层能够提高土壤应对气候变化的缓冲能力,有利于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关系,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水热环境。借助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玉米连作、玉米-大豆轮作以及大豆连作等不同处理下的土壤物理性状与土壤水热特征评价。土壤采样分析与田间水热定位观测发现,玉米连作处理与玉米-大豆轮作和大豆连作处理相比,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P0.05),其中0~10 cm土壤层次下土壤容重分别降低12.9%和19.8%,10~20 cm层次分别低21.4%和23.2%,20~40 cm层次分别降低23.9%和29.2%,40~60 cm层次则分别降低20.3%和25.2%;玉米连作处理可显著提高5~6月份土壤水分储量,特别是0~40 cm土层下,玉米连作处理分别比玉米-大豆轮作和大豆连作处理高6.5%和6.3%、3.6%和3.4%,且差异显著,而玉米连作处理下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有利于促进作物前期生长和后期群体质量改善;从0~30 cm土壤温度来看,不同处理间全生育期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长期玉米连作配合合理施肥可显著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水分储量,促进作物前期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寒地黑土大豆轮作与连作不同年限土壤酶活性与相关肥力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和土壤C、N和C/N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轮作与连作不同年限,土壤酶活性、有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和土壤C、N及C/N均有较大变化,与正茬相比,迎茬、连作土壤酶活性均降低,其中连作二年,脲酶、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降低幅度最大,分别比正茬降低了29.6%、51.0%和41.9%;土壤C、N和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也是大豆连作二年降低最多,分别比正茬降低了18.0%、35.3%和40.4%、53.6%、41.3%,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C、N及有效养分含量均有所恢复,但大豆长期连作,上述各种成分又呈下降趋势.土壤酶活性与土壤C、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脲酶、转化酶、磷酸酶与各种养分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大豆连作使土壤酶活性降低,有效养分含量下降,是造成大豆连作障碍而导致大豆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连作对农田土壤化学、生物学及产量的影响,以‘陇薯7号’马铃薯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共设5个处理(撂荒,CK_1;小麦/豌豆/马铃薯轮作,CK_2;连作2年马铃薯;连作4年马铃薯;连作6年马铃薯),分析不同处理对农田土壤化学、生物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较连作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和全氮的含量,且与连作2年、连作4年处理差异显著。各处理土壤总有机碳积累量为5.38~9.97 g/kg;0~20 cm(撂荒除外)土层土壤总有机碳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层次。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3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因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大致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是土壤中的优势菌,数量占95%以上。有机质、碱解氮与马铃薯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而全氮则与马铃薯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5)。土壤化学、生物学因子的综合变化可能是导致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连作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机械收获对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以消除蔗农对大型机械收获系统对甘蔗耕层土壤严重压实的顾虑。以广西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2种处理,研究机械收获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垄0~40 cm土层,土壤容重、贯入阻力、抗剪强度、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状在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间均无显著差异。蔗沟0~20 cm土层,机械收获后,土壤紧实度、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显著提高,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下降。同人工收获相比,机械收获过程中,机具行走对蔗沟土壤造成压实,但对蔗垄土壤影响不显著。蔗垄土壤紧实度在垂直梯度上存在2个明显交替变化的界面,0~20 cm土层以人工收获的土壤紧实度较高,20~40 cm土层以机械收获的土壤紧实度较高。第1年宿根季和第2年宿根季人工收获处理蔗茎产量均高于机械收获处理,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在固定道技术下,甘蔗机械收获对蔗垄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为规范甘蔗机械收获操作,减少大型机械对蔗地土壤压实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前 ,大豆连作现象较为严重 ,黑龙江省大豆连作面积已超过 70 %。大豆连作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通常减产幅度在 15 %~ 3 0 %。为减轻连作障碍 ,我们从植物营养的角度探讨了微量元素锌对连作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进行连作对大豆锌营养影响的试验研究。供试大豆品种为长农 5号 ,供试土壤为黑土 ,采自 1995年长春农牧大学大豆连作试验区 ,供试土壤基本农化性状。 (见表 1)盆栽试验设 3个处理 :轮作大豆、连作一年、连作二年。采用 2 5厘米× 2 5厘米的聚乙烯塑料盆 ,每盆装土 13公斤 ,施…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玉米大豆轮作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玉米长期连作带来的土壤生态环境问题,依据8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分析不同轮作体系对大豆和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3个作物种植模式,分别为玉米连作(MC)、玉米-大豆轮作(M-S)、玉米-玉米-大豆轮作(M-M-S),于秋季测定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及产量性状,并比较分析不同模式产值效益.结...  相似文献   

10.
正连作障碍(自毒作用)现象普遍存在于农业、林业、园艺生产中,国外众多学者在连作障碍上已做了大量的研究,而我国对连作障碍的研究起步较晚。连作易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和病虫害加剧,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茶树是多年生作物,是否存在连作障碍?茶园土壤自毒潜力高低还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不同年限黄金桂茶园土壤为材料,探讨了不同年限茶园土壤的自毒潜力。  相似文献   

11.
连作与轮作下木薯产量及土壤微生物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研究木薯连作与轮作的土壤微生物丰度、多样性、群落组成,并结合土壤三相比和木薯产量综合分析,探讨木薯连作障碍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木薯连作土壤的细菌丰度、多样性高于轮作,连作细菌的OTU数目比轮作高23.05%,Chao1指数比轮作高463.2,香农指数比轮作高0.41;而连作真菌丰度、多样性低于轮作,轮作真菌的OTU数目比连作高19.57%,Chao1指数比连作高217.5,香农指数比连作高0.76;连作土壤容重比轮作高0.24 g/cm 3;土壤三相比,木薯连作的土壤固相比率比轮作高6.69%,液相比轮作高3.03%,而气相比率比轮作减少9.72%,差异显著(P<0.05);轮作木薯产量比连作增产11.99 t/hm 2,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土壤微生物组和土壤三相比的变化与木薯连作障碍有密切关系,采取栽培管理措施调节土壤微物组成和土壤三相比,是克服木薯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研究了在N.P.K养分相同的情况下,单施有机肥,有机肥十化肥和单施化肥对甘蔗生长和对土壤农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机有机肥要以提高甘蔗的萌芽率,分蘖率,但降低了蔗糖分;施用化肥的甘蔗产量和亩含糖量比单施有机肥怕高。伸长盛期的叶片含氮量以施化肥的高,磷以施有机肥的高,各处理的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逐年下降,速效磷含量逐年提高,有机质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有升有降。翻犁后一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会下降,  相似文献   

13.
开展甘蔗健康种苗与常规种茎栽培比较试验,为延长甘蔗宿根年限和提高甘蔗产量提供科学依据。以桂糖42号健康种苗原苗和常规种茎为试验材料,设种植健康种苗12000苗/hm2(处理A)、健康种苗18000苗/hm2(处理B)和常规种茎90000芽/hm2(处理C)3个处理,统计分析其2年1新1宿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处理A和B的分蘖率和发株率均极显著高于处理C(P<0.01,下同);处理A和B新植蔗的株高极显著高于处理C,但其宿根蔗的株高与处理C宿根蔗的株高间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2年间3个处理的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和产量均表现为处理B>处理C>处理A,其中,处理B和C极显著高于处理A,处理B与处理C差异不显著;处理间的茎径和蔗糖分均无显著差异。因此,采用甘蔗健康种苗直接生产原料蔗可持续保持原有品种的优良性状,有利于延长宿根年限,促进甘蔗优良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不同养分调控技术对大豆连作障碍消减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大豆连作障碍的发生与危害。从提高肥料养分供应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优化土壤微生物环境3个方面分别综述了针对大豆连作障碍中不同危害的解决方案。通过改变施肥方式、时间、数量等方式解决大豆长期连作导致土壤中养分偏耗和影响大豆生长发育的问题;通过使用不同改良剂针对性地解决土壤酸化、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的问题;在大豆连作土壤中接入有益微生物,从而降低有害微生物及病原菌的活性,最终达到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的效果。最后总结得出,消减大豆连作障碍过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养分调控技术的研究方向,为大豆连作障碍的发生发展机理的研究、养分调控技术的优化改良提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麦/玉/豆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麦/玉/豆轮作制度下,通过在不同年份改变施肥量,研究前茬作物的肥料残效和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玉/豆轮作与大豆连作相比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各处理平均株高较连作处理增加25.6%,单株荚数增加90.2%,单株粒数增加158.2%,茎粗增加10.5%.不同施肥水平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同样在轮作制度下,年际问调整化肥施用量,可以获得较好的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6.
大豆轮作系统对土壤细菌生理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豆连作引起土壤微生态变化,导致大豆产量和品质下降,试验研究了连作和轮作条件下,大豆根际土壤氨氧化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茼、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和反硝化细菌4种细菌生理菌群差异.结果表明:大豆轮作系统条件下,麦-米-豆轮作和休闲区氨氧化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高于大豆15年连作;轮作大豆反硝化细菌数量稍低于大豆连作.  相似文献   

17.
甘蔗宿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宿根蔗在甘蔗种植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选育宿根性强的品种是提高宿根蔗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甘蔗的宿根性评价指标为:宿根能力与产量性状及效益相结合,综述了影响甘蔗宿根性内在因素主要有品种(基因型)和亲本(血缘),外在因素主要有土壤条件、肥水情况、收获时间、栽培措施和机械化收割等。介绍了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强宿根品种的选育情况,并对未来甘蔗宿根性的研究提出了:加强野生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在逆境和机械收获条件下评价选育强宿根品种、加强全基因组选择评价及发株相关基因的研究挖掘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试验,探讨其对甘蔗萌芽、整齐度、苗期生长、甘蔗分蘖、产量性状及宿根性的影响,为筛选不同化学药剂对延长甘蔗宿根年限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以桂选B9为材料,设5个药剂处理,分别为200 mg/L浓度的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6-BA)、脱落酸(ABA)、多效唑(PP333)、萘乙酸(NAA)溶液和1个对照CK (清水),浸种24 h后种植;调查新植和第一年宿根农艺性状和经济产量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5个药剂处理中,新植蔗ABA和NAA处理的甘蔗出苗受到严重抑制,分蘖率则分别为115.6%和98.0%,明显高于CK的97.5%,而有效茎不足(分别为67 260条/hm~2和70 515条/hm~2),低于CK的73 050条/hm~2,因此产量也比对照略低。而GA和6-BA处理发现出苗率分别为41.2%和19.1%,远低于对照82.6%;分蘖率分别为28.9%和43.1%,同样低于对照的97.5%;说明GA和6-BA抑制了甘蔗的出苗和分蘖,导致甘蔗产量显著低于对照。PP333处理后甘蔗出苗率为90.8%,高于对照的82.6%,而分蘖率92.3%低于对照97.5%,产量上差异也不明显,在新植蔗中各种性状的表现与对照差异不明显;新植甘蔗品质分析发现PP333处理甘蔗糖分最高,但不同激素对甘蔗品质影响不大。在宿根蔗中的发株率、有效茎和茎径均高于对照,产量为111 841.65 kg/hm~2,高于对照的105 435.75 kg/hm~2,说明PP333浸种有利于宿根蔗高产。各处理对甘蔗品质影响不大。PP333浸种处理在新植蔗中能促进甘蔗出苗,在宿根蔗中表现能促进产量增加;PP333浸种处理要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甘蔗浸种剂进一步筛选出最佳使用浓度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小麦、水萝卜、油菜、菠菜等3科4种作物与连作花生实行模拟轮作对连作花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水萝卜与连作花生模拟轮作,可以显著减轻或解除花生的连作障碍。小麦与连作花生模拟轮作,花生的生物产量和荚果产量较未处理的连作对照分别增产23.98%和25.10%,较轮作对照分别增产7.9%和15.0%。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甘蔗生产上使用的肥料大部分为无机肥,有机肥施用量极少,加上甘蔗是连作作物,随着无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理化性状越来越差,加上长期施肥不当,甘蔗品质难以改善.因此,探讨在甘蔗上施用生物肥和硝态氮肥的效果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