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林分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为自然保护区人工林植被的恢复、桉树林林分改造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广西西大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取天然次生阔叶林和马尾松林、八角林、桉树林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分类型中,桉树林和八角林土壤的脲酶活性最高,而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蔗糖酶活性均较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表现为:天然次生阔叶林最强,人工桉树林最弱。天然次生阔叶林和八角林土壤微生物对六类碳源的利用能力较其他3种林分高,桉树林最低。总的来看,在4种不同林分中,桉树林的土壤质量相对最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最弱。  相似文献   

2.
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用"活体观察法"和"三级10倍环式稀释法"对定西华家岭生态恢复区4个人工低产林改造后的混交林和1个杨树纯林对照点的土壤纤毛虫群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人工低产林改造过程中土壤纤毛虫群落组成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共鉴定到124种纤毛虫,隶属于3纲9目30科42属。结果表明,各样点土壤纤毛虫物种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杨树纯林的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简单,物种数、丰度和物种多样性均最低;改造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样点间物种相似性减小,物种数、丰度和物种多样性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改造后纤毛虫优势类群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杨树纯林的肾形目演替为混交林样点的下毛目。结果显示,人工低产林改造改善了该区土壤环境质量,使得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3.
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是反映土壤肥力最为重要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文章综合论述了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土壤酶活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做了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四川官地水电站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初期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雅砻江官地水电站人工开挖边坡植被恢复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普通生态学研究方法,从群落组成、物种重要值、群落生长型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扰动区4个典型样地进行植被恢复初期的群落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 a的恢复重建,样地内物种总数迅速增加、本地物种大量侵入、物种多样性大幅提高,群落处于演替的初始阶段;同时,初始配置的部分植物如白三叶、爬山虎和油麻藤等过早退出群落,在生境改善和景观价值上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建议摈弃或在种植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性植被砂生槐灌丛生态恢复过程的特征动态,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将处于不同封育年限(3,6,9年及CK)的砂生槐植被作为植被恢复的典型群落,对其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种群生态位宽度及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采取封育措施后,外界干扰减少,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特征值,使生产力得到提升;2)砂生槐生态位宽度最大,是河谷地带群落中的建群种及优势种;藏沙蒿分布较为均匀,是一种泛化种;3)群落中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封育时间呈正比,随着封育时间的延长而越发丰富,说明在砂生槐群落封育恢复过程中,土壤环境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彭州市境内5种常见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绿地、农业用地、人工林地、滩涂地、撂荒地)下的土壤细菌和真菌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细菌37门106纲278目491科959属2137种,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  相似文献   

7.
丘陵红壤不同人工林型下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的优化农业生态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地里,取5块不同林型样地,测定土壤的微生物状况和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林型下土壤剖面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与对照相比,均有很大程度的增加,以针阔混交林增加最多,自然恢复地增加最少;在剖面分布上,有明显的层次差异,即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土壤的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自然恢复地>疏草荒地(对照),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经济林生态种植对石漠化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选取滇东南石漠化地区两种自然修复样地(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两种经济林生态种植修复样地(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进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低于猕猴桃种植修复地以及核桃种植修复地,在灌草自然修复地、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中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最丰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主要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以及拟杆菌门最丰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是酸杆菌属;灌草自然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是放线菌门和嗜热油菌纲;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则分别是芽单胞菌门和绿弯菌纲。将不同修复样地下的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浓度随植被由猕猴桃种植修复地、核桃种植修复地到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的变化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土壤氮、磷、有机质、pH值在自然恢复后呈现出微弱的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9.
对常绿阔叶林采伐后形成的不同群落类型的林分燃烧性进行定量研究表明:米槠单优群落的林分生产力较高,但其林分燃烧性较低,其林褥层、草本层和乔木层所分布的易燃危险物较少,其易燃危险物占林分可燃物总负荷量的比率仅为0.92%,明显低于杉木 杂灌群落和杉木 芒萁群落;其林分的水分贮量和生境湿度亦高于杉木人工林。杉木 杂灌群落的林分燃烧性亦低于杉木 芒萁群落。  相似文献   

10.
李桥  王龙龙 《绿色科技》2013,(8):203-205
指出了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有机物质分解和养分释放、能量转移等生物地化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一直在研究中。从最初的平板培养法到现在的高通量测序法,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在一点一点改进,结果越来越准确。高通量测序现在能一次对成千上万条DNA进行测序,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时间和技术成本。在简要阐述454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新一代测序技术在土壤微生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两类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按生态恢复所经历的时间,把群落年龄归为A1、A2、A3和A4四个阶段。通过对两种生态恢复过程中群落α多样性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1)自然演替状态下,乔木层多样性变化不大,A1~A3阶段的灌木层多样性大于A4阶段。A1和A4阶段,草本层的多样性明显比A2~A3阶段大;A1~A3阶段人工林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到A3阶段人工林群落还没有达到稳定状态;(2)A1阶段天然林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于人工林,随着演替的进行两者逐渐趋于一致;A1阶段天然次生林草本层多样性远大于人工林,从A2阶段开始人工林草本层多样性反而超过天然次生林。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树种林下套种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利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金花茶林、荔枝(Litchi chinensis)×金花茶林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金花茶林土壤微生物进行测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和多样性差异,对维持土壤微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8、15、30、36、42、49和56 a林龄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林龄条件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1)研究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共获得细菌32门80纲154目308科531属。其中,放线菌门(32.71%±3.74%)、变形菌门(23.14%±2.13%)、酸杆菌门(16.22%±2.75%)和绿弯菌门(9.00%±1.23%)为主要优势门。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49 a和56 a林龄土壤中分别升高至7.16%和7.47%。沙地营造樟子松后,土壤中细菌的相对丰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并在林地土壤中出现了Crossiella spp.。2)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获得真菌6门25纲88目184科369属。其中,子囊菌门(70.12%±11.17%)是主要的优势门。接合菌门的丰度在49 a和56 a林龄中逐渐升高至15.20%和23.42%。沙地樟子松人工...  相似文献   

14.
15.
指出了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对杉木人工林的种植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分析了杉木人工林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相关理论,从数量分布、垂直分布、季节性变化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受根系分泌物的影响较大,为研究其作用机理,采用根系分泌物溶液,对比分析不同浓度群落分布特点,同时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进行测定,并剖析其对微生物群落分布的作用,探究微生物商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根系分泌物处理对土壤pH有较大影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现出一致规律,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而土壤全磷含量不受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影响。不同浓度根系分泌物处理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根系分泌物浓度越高,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越多,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受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影响显著,根系分泌物浓度越高,其含量也就越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同浓度根系分泌物处理对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Mcintosh指数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根系分泌物浓度越高,其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也越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微生物优势度指数不受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影响。综合来看,根系分泌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群落分布特点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两类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按生态恢复所经历的时间,把群落年龄归为A1、A2、A3和A4四个阶段。通过对两种生态恢复过程中群落α多样性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1)自然演替状态下,乔木层多样性变化不大,A1~A3阶段的灌木层多样性大于A4阶段。A1和A4阶段,草本层的多样性明显比A2~A3阶段大;A1~A3阶段人工林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到A3阶段人工林群落还没有达到稳定状态;(2)A1阶段天然林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于人工林,随着演替的进行两者逐渐趋于一致;A1阶段天然次生林草本层多样性远大于人工林,从A2阶段开始人工林草本层多样性反而超过天然次生林。  相似文献   

19.
废弃柴河铅锌矿区土壤微生物特征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等)需要大面积的堆置场所,从而导致对土地的大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自然条件的变化,并形成限制植物-土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环境因子[1].  相似文献   

20.
聂衍韬  黄聪 《绿色科技》2022,(2):130-133
为了探究镉(Cd)污染土壤原位修复中细菌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特征,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土壤修复剂处理后土壤的细菌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修复剂的处理会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其组成。土壤中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8.99%~35.79%)、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13.29%~29.37%)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11.19%~21.69%)等,且不同处理之间在属水平组成差异明显。该结果有助于了解土壤中有效态镉与细菌群落的相关性,为后续寻找新的微生物修复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