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14 a生垂枝杉和黄枝杉为母本,以黄枝杉、红心杉及垂枝杉为父本,共设计10个杂交组合,通过人工控制授粉,开展杂交育种试验,为垂枝杉优良新品种选育及形态特征形成机理研究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垂枝杉雌花约早于雄花一周开放,一般在2月底进行花枝套袋,3月上旬开展杂交试验;母本不同,杂交座果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黄枝杉作为母本座果率最高;不同组合成熟球果生长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H×H组合球果长和宽分别为4.05 cm和3.71 cm,超过C1×C2组合38.69%和33.94%。总之,垂枝杉作为杉木变异类型,与其他杉木不存在生殖隔离现象,适宜通过杂交进行遗传改良和优良新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2.
《林业科学》2021,57(4)
【目的】分析栓皮栎和麻栎不同使用部位抽提物含量及其化学组成特点,为栎类木材加工工艺和实际生产提供应用性指导,为我国林木资源充分、合理、高附加值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南地区栓皮栎和麻栎为研究对象,采用我国木材化学分析标准,结合傅里叶红外(FTIR)和气相质谱联用(GC-MS)方法,对树干不同高度上树皮、心边材冷/热水抽提物、1%NaOH抽提物、苯醇抽提物含量和组成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对于树干不同高度上树皮、心边材冷/热水抽提物、1%Na OH抽提物含量,栓皮栎明显高于麻栎;在同一种栎类木材中,树皮抽提物含量最高,边材次之,心材最低;抽提物含量在树干高度上呈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对于苯醇抽提物含量,栓皮栎树皮远高于心边材和麻栎树皮,但2种栎类木材心边材差异较小且并未随树高呈特定变化规律。栓皮栎和麻栎树皮、心边材FTIR图谱区别明显,根据图谱吸收峰强度判断,栎类木材树皮中可能含有较多的醇类、脂肪酸、芳香族类和烷烃结构化合物,心边材中应还有较多的酸类、醇类及不饱和烃化物。GC-MS联用分析结果显示,树皮、心边材中均含有少量烷烃醇、酯类及不饱和烯类,其中,树皮中含有软木三萜酮及其同分异构体,心边材中含有γ-谷甾醇等化学物质。【结论】栓皮栎和麻栎树皮、心边材抽提物主要化学成分存在较大的含量差异和一定的成分差异;树干高度对2种栎类木材抽提物含量也有一定影响,中间部分累积较多的冷/热水、1%Na OH抽提物,但并没有发生明显成分差异。在木材实际加工和生产中,应充分考虑2种栎类木材树皮、心边材抽提物含量和性质差异,提供合理、全面、高价值的加工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国主要人工林木材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组成及气味物质特征,为低气味木质家居产品筛选合适的木材原料,也为木质家居材料气味的治理确定处理对象、提供治理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青杨、速生桉、杉木、马尾松和樟木5种人工林木材树皮和心边材的VOCs组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根据联用的嗅闻仪表征木材各部位主要气味物质的气味类型、气味强度和嗅阈值。【结果】青杨、速生桉、杉木、马尾松和樟木5种人工林木材的VOCs组分包括萜烯类、醇类、酮类、酸类、醛类、酯类、酚类和呋喃杂环化合物。樟木和马尾松心边材以及杉木和速生桉心材均含有较多VOCs组分。樟木心边材和树皮中富含的芳樟醇和黄樟油精是樟木的独有组分;马尾松心边材中富含的α-蒎烯在樟木中也有少量存在;杉木心材中VOCs含量最高的2种组分为α-雪松烯和β-杜松烯;速生桉心材中VOCs含量最高的2种组分为δ-杜松烯和α-依兰油烯;青杨除树皮中含有少量水杨醛、苯甲醛和呋喃组分外,心边材中VOCs含量甚微。木材气味主要来源于VOCs中的萜烯类、醇类、酮类、醛类和酯类物质。芳樟醇、黄樟...  相似文献   

4.
首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萼翅藤(Calycopteris floribunda)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共鉴定出6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749%,主要成分有反-桂醛(1048%)、壬醛(712%)、苯甲酸苯乙酯(580%)、芳樟醇(518%)、苯乙酸苯乙酯(445%)等。  相似文献   

5.
缅甸卡西亚松松脂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产自缅甸的卡西亚松松脂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鉴定出24种主要化合物,占总量的94.4%,其中单萜类5种,占41.39%,倍半萜类5种,占11.28%,二萜类14种,占41.73%.与我国云南地区生产的思茅松松脂比较,单萜和二萜类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差别不大,含量相近;倍半萜的主要化学成分差别较大,所含的β-依兰烯是卡西亚松松脂的化学组成特征物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找茉莉花香气、茉莉花精油和净油成分的差异,指导茉莉花产品加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挥发性成分组成主要是酯类和萜类,共同成分有10个,这些成分应是构成茉莉花香气的基础。精油中重组分含量相对较低(4.84%),其香气较纯正;净油中,头香成分含量相对较低,重组分含量偏高(23.79%),导致香气不够纯正。茉莉花精油和净油加工生产时,为保证香气纯正,须防止乙酸苯甲酯和芳樟醇等成分流失。  相似文献   

7.
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在木材安全重大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株型是决定杉木产量的核心要素,掌握理想株型的性状组成对提高杉木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来自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的14个杉木组培无性系造林后3 a内生长量和造林后第2年的形态指标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试验林分郁闭前幼树阶段的形态与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杉木理想型无性系的选择和不同株型的定向培育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造林后1至3年林分树高的平均值分别为1.00、2.52和3.87 m,第3年的胸径平均值为4.76 cm,无性系的树高生长变异系数随着生长时间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不同无性系的生长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其中除020在高生长上优势明显外,054、061、063和023在3 a内的树高和胸径生长均具有较大的优势。2)造林后第2年坐生密度、冠幅、枝盘数、当年生节间距离、一级侧枝数和年盘二级分枝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3.58片、176.1 cm、6.11、21.76 cm、21.02和19.88,且不同无性系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杉木株型之间的差异较大。3)通过聚类分析将无性系063、054及061归为浓密型杉木,无性系047、148、023及049归为稀疏型。4)生长与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浓密型杉木的生长量更大,根据以上的分析初步认定,在生长初期,杉木的理想株型具有枝条浓密和冠幅宽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无性系植株精油的品质,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连续15个月取2年生互叶白千层无性系植株带叶枝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不同月份精油得油率及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无性系植株为4-松油醇型优良品系,4-松油醇平均含量高达38.39%,1,8-桉叶素含量仅为1.05%。随砍伐时间间隔的延长,得油率、4-松油醇、γ-松油烯和α-松油烯含量呈上升趋势,1,8-桉叶素含量则呈下降趋势,间隔5个月后各成分指标均符合ISO 4730:2017标准,因此建议砍伐间隔至少保持5个月以上。得油率和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受收获时间影响,9月至次年2月得油率较高,尤其是次年1-2月,此时4-松油醇含量高,1,8-桉叶素含量低,所得油的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 Maxim.)针叶中的挥发性成分,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离,质谱检测器进行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辅助人工检索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臭冷杉针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和鉴定出11种化合物,分别为左旋乙酸龙脑酯(47.44%)、莰烯(20.40%)、(1R)-(+)-α蒎烯(12.78%)、2,5-二甲基-2,4-己二烯(3.64%)、2-莰醇(3.07%)、石竹烯氧化物(2.99%)、右旋柠檬烯(2.33%)、(1S)-(+)-3-蒈烯(2.21%)、3-硝基-丁醇(2.03%)、3,4-二甲基-2-环戊烯-1-酮(1.77%)和三环萜(1.33%)。臭冷杉针叶挥发油中含有丰富的萜类等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种源北美香柏和北美乔柏叶挥发油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和利用崖柏属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小相同、长势一致的健康2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提取幼苗相同位置新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分离与鉴定,采用质谱进行定性,并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得各挥发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不同种源北美乔柏和北美香柏幼苗叶挥发油中共鉴别出156种成分,北美乔柏鉴定出74种,北美香柏鉴定出95种。北美乔柏和北美香柏叶挥发性成分均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北美乔柏的平均相对含量(80.258%)高于北美香柏(69.445%),而倍半萜类及其他萜类化合物相对含量相反。两树种挥发油成分组成差异明显,不同种源北美乔柏幼苗特有成分27种,北美香柏35种; 10个种源共有成分仅6种且含量差异显著,共有成分分别为α-崖柏酮、γ-松油烯、(8β,13β)-13-methyl-17-Norkaur-15-ene、α,α-4-三甲基-3-环己烯-1-甲醇乙酸酯、石竹烯和棕榈酸甲酯。北美乔柏和北美香柏的主要成分差异明显,相同主成分仅有α-崖柏酮和β-水芹烯,但两树种均以α-崖柏酮含量最高。【结论】不同种源北美乔柏和北美香柏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明显,但两树种均以α-崖柏酮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制浆黑液固形物与工业木质素热解液化产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管式炉研究了纯化后的工业碱木质素和制浆黑液固形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解产物分布规律.借助热解-色谱-质谱(Py-GC-MS)联用、元素分析仪、ICP等离子发射光谱等分析了热解液相产物(热解油)和固体残余物的主要组成.研究表明,在600℃下热解,纯化后的工业碱木质素和黑液固形物热解油产率最高,且工业木质素热解油产率明显高于黑液固形物.热解油的产物非常复杂,纯化后的工业碱木质素和黑液固形物的热解油化学组成有较大的差异.纯化后的工业碱木质素热解油主要由各种低相对分子质量(Mr)的酚类、酮类、有机酸等物质组成,这些物质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黑液固形物热解产物中的含量,其中不含有黑液固形物的热解产物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左旋葡萄糖,却出现了可能因热解缩合而形成的联苯结构.说明在黑液固形物热解液化前,对试样进行适当前处理,可在很大程度上调控其热解产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圆柏(Sabina chinensis)叶挥发性有机物(VOCs)一日内含量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连续3天测定圆柏叶7:00、10:00、13:00、16:00和19:00时的VOCs成分及含量,分析其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共鉴定出67种VOCs成分;其中,萜类物质种类最多(46种),含量最高,占VOCs总含量的88%以上,主要成分为桧烯、β-罗勒烯和L-乙酸龙脑酯。5个时间点叶内VOCs总含量分别为6.901、13.033、11.081、8.960和5.570μg/g,呈“单峰”曲线变化。萜类、醇类和酮类物质含量与VOCs总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苯环类物质总含量呈倒“N”型曲线变化;酯类物质总含量呈“M”型曲线变化;醛类物质含量呈“W”型曲线变化。随温度和光照等条件发生改变,圆柏叶不同时段VOCs总含量不同;萜类是决定圆柏叶VOCs成分及含量变化的重要物质。  相似文献   

13.
《湖北林业科技》2015,(6):28-31
采用直接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DTD-GC/MS)首次分析了湖北海棠叶挥发性成分,共检测鉴定出有效成分46种,主要包括烷烃类、酯类、醇类、酮类、烯类、醛类等化合物。其中,8种可用作香料添加剂,5种可作医疗用途,2种可用于杀虫剂。采用直接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湖北海棠叶挥发成分重现性好、操作简单、效率高、绿色环保。  相似文献   

14.
以金洞林场杉木纯林、杉木-闽楠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和混交比例的林分进行研究,将物种多样性指数作为衡量林分密度和混交比例是否合理的参考指标,为人工混交林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典型抽样法,按其混交比例分为类型Ⅰ(10杉)、类型Ⅱ(9杉1楠)、类型Ⅲ(7杉3楠)、类型Ⅳ(5杉5楠)4种类型设置典型样地,同种类型林分设置3个密度等级,低密度(A:600~1000株/hm^2)、中密度(B:1200~1600株/hm^2)、高密度(C:2000~2400株/hm^2),对比分析其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从类型Ⅰ至类型Ⅳ随着闽楠比例的增加其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增加。林下灌木及草本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类型Ⅳ>类型Ⅲ>类型Ⅱ>类型Ⅰ。林分密度及混交比例与林下灌木及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拟合曲线表明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达峰值时的闽楠比例为0.465~0.506,即闽楠比例在46.5%~50.6%之间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达到最大值。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密度及混交比例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可将物种多样性作为确定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和混交比例的因子之一。当前阶段,金洞林场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为1200~1600株/hm^2,杉木与闽楠的株数比例控制在0.97~1.10之间。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润楠属(Machilus)的短序润楠(M.breviflora)、浙江润楠(M.chekiangensis)、红楠(M.thunbergii)、凤凰润楠(M.phoenicis)4种植物的鲜叶精油;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精油样品进行分离和鉴定,共鉴定出108种挥发性化合物;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表明,4种植物精油中均出现的成分是香橙烯、δ-杜松烯、蓝桉醇、α-古芸烯、a-葎草烯、芳樟醇、匙叶桉油烯醇、反式石竹烯,其中芳樟醇、匙叶桉油烯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开发柠檬醛型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资源,以柠檬醛型樟树叶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叶精油,并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得油率和精油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得油率在1-5月上升较明显,5-7月平稳上升,7月达到最高值,从单株精油得油率考虑,7月为最佳采收时间。主成分橙花醛和香叶醛的总含量在7月达到峰值,其次是5月。通过对叶得油率和精油主成分含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得出柠檬醛型樟树叶的最佳采收时间为7月,其次为5月。  相似文献   

17.
对大麻花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麻花叶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大麻花叶挥发性成分。从大麻花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95个色谱峰,鉴定了7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8.05%,主要成分为石竹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oxide,含量为13.2%)、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含量为9.90%)、β-瑟林烯(β-selinene,含量为3.82%)等。结果表明:大麻花叶挥发油中鉴定出萜烯及其衍生物33种,杂环类化合物8种,酮、醇、酯类化合物18种,烷烃类13种,其他类3种;其中萜烯及其衍生物成分含量及数量最多,占挥发油总量的56.03%。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香青兰(Dracocephalum moldavica)资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对香青兰叶和花组织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富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香青兰叶和花中共鉴定出8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烯炔类、醇类、醛类、酯类和酮类等7大类。叶和花中分别有64和65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挥发性成分46种。叶中特有的挥发性成分有18种,占其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3.96%;花中特有的挥发性成分有19种,占其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7.26%。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为紫苏醛、紫苏醇、桉树醇、松油烯和石竹烯等。香青兰叶和花中挥发性成分丰富,具有药用及工业开发和利用价值。SPME-GC-MS能全面、快速获得香青兰挥发性成分信息,可用于香青兰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技术分析鉴定沙棘籽原花色素单体和寡聚体组分.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按聚合度大小对沙棘籽多聚体组分进行分级,并通过苄硫醇酸降解反应(简称硫解)对各分级组分的组成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共检测到4种单体和8种二聚体:4种单体分别为儿荼素、表儿荼素、棓儿荼素和表格儿荼素;二聚体包括3种原花青素二聚体、1种原飞燕革素二聚体和4种混合二聚体.并根据ESI提供的质谱信息,分析确定了混合二聚体组成单元的连接顺序.格儿荼素是构成多聚体各分级组分末端单元的主要组成成分,梏儿荼素和表格儿茶素(合并计算)是构成各分级组分延伸单元的主要组成成分;平均聚合度为9.1、13.2和17.0,原飞燕革素比例为69.2%、84.6%、87.4%的三个分级组分是多聚体的主要成分,占多聚体总量的74.7%.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对云南德宏和保山两地的5个不同品种的咖啡烘焙豆的挥发性成分(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对其VOCs数据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5个咖啡品种的烘焙豆中共鉴定出78种挥发性成分,分别为酮类(16种),吡嗪类(15种),醇类(6种),醛类(5种),呋喃类(6种),酸(5种),酯(5种),吡咯(5种),酚类(3种),其他醚类、烷等12种;通过对样品间VOCs的对比分析,发现卡蒂姆7963和DTARI 399的挥发性成分在不同气候种植区的差异较小,而DTARI 390和DTARI 155在同一个气候条件下的样品的VOCs相关性高,说明同咖啡品种自身的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且不同品种挥发性物质组成受环境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