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良作物抗旱性的筛选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北方平均年降雨量少于500毫米,属于半干旱地区,干旱已成为该地区粮食产量提高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提高半干旱地区粮食产量,除推广应用旱地农业栽培措施外,还要培育高产、稳产的作物抗旱新品种。在制订抗旱育种计划以前,首先要了解作物对干旱的反应及其抗旱机制,研究不同的基因型或品种的抗旱特性,确定其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天水地区干旱变化特征并对其进行定量评估,本文采用天水地区7个气象站1965~2012年4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依据风险评估和正态分布等相关理论,首先确定了干旱过程综合评估指数;其次分析了天水地区干旱过程的变化特征;第三利用干旱过程综合评估指数序列对天水地区干旱过程强度风险评估等级进行划分,确定了明显干旱过程重现期评估指标;最后利用等级划分指标及重现期评估指标对2013年天水明显干旱过程进行了试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科学、及时、有效的对天水干旱过程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对提高防灾减灾和决策气象服务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干旱对陇东及陇东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灾害是影响陇东南及陇东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气候灾害。评估其对该地粮食生产的影响及粮食作物种植的风险程度,是干旱研究工作的目的之一。根据陇东南及陇东4市1981-2006年粮食产量及各地同期历年降水资料,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4市的干旱灾害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该地冬小麦和玉米受干旱影响的减产程度,构造了评价冬小麦及玉米种植风险系数及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陇东地区比陇东南地区更容易发生旱灾,春旱以陇东地区的庆阳最易发生且程度严重,初夏旱以陇东地区的平凉最易发生,伏旱以陇东南地区的天水最易发生。冬小麦的种植比玉米的种植风险大,陇东地区粮食作物的种植的风险比陇东南地区大。冬小麦种植风险最大的地方为平凉,其次为庆阳,最小的为陇南。玉米种植风险最大的地方是庆阳,其次为平凉,最小为陇南。  相似文献   

4.
高温干旱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剑叶生理特性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高温往往伴随着干旱,在众多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中,高温和干旱被认为是主要的环境胁迫因子。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范围持续性干旱成为农业生产的最严重威胁。复合胁迫通常会出现协同效应或拮抗效应,而水稻对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响应的独特机理尚未明确。为此,分析了高温以及干旱单因子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剑叶生理特性的影响,并归纳了高温干旱双因子对水稻的双重胁迫效应,以往研究表明水稻响应高温干旱双重胁迫的方式可能存在2种表现:一是当2种胁迫同时出现,水稻生理会受到严重影响,伤害甚至会比2个单一因子伤害相加严重;二是当2种胁迫先后出现时,水稻会经过一个适应逆境过程,从而减低后续胁迫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分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预示着将出现更多的易发生干旱的区域,伴随着玉米生长区域的不断扩张,干旱的发生可能会导致粮食产量的不稳定性增强,甚至危及地区及全球的粮食安全。产量下降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干旱的严重程度也取决于作物所处的生长阶段。此文试图从玉米植株形态、产量和产量构成、生理指标和后续生长发育指标以及可恢复能力等几方面,就土壤水分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同时就水分胁迫影响的研究方法及玉米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及适应方面也做了阐述,并提出了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应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草原干旱面积程序化求算及业务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升草原干旱定量化评估水平和快速高效的业务化应用能力,基于《北方牧区草原干旱等级》国家标准,对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原区进行干旱等级评估,通过程序化实现了离散点插值与等值线分析、复杂区域拆分、地表面积求算、干旱等级分布图绘制、不同类型草原区各干旱等级面积统计等一系列功能,达到了客观分析评估不同类型草原干旱发生程度的具体业务应用要求,同时也为相关业务工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华南早稻干旱灾害评估模型及其时空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建立华南早稻干旱灾害定量评估模型,分析干旱灾害时空特征,为主动防旱减灾、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提供参考。根据分县早稻产量及生育期资料,采用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计算各生育期干旱指数,并由统计回归方法率定各生育期干旱指数对产量影响系数。华南近30年(1981—2010)早稻干旱年频率平均为10.4%,平均减产率为0.82%,以轻旱为主。早稻干旱主要发生在移栽-分蘖期。干旱频率及减产率均呈西高东低分布,旱年频率在20%~50%、减产率在1%~3%的区域集中在广西西南部至广东雷州半岛一带。近30年华南早稻最旱的3年为1991、2002、1998,早稻干旱总体趋于增强但不显著,增强趋势显著的站点约占10%,分布于华南北部和北部湾至粤西沿海地区。基于不同生育期干旱指数建立的评估模型,揭示早稻不同生育期对干旱敏感性差异,精细刻画早稻干旱时空特征,克服基于全生育期降水的干旱评估模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我省是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1 333.3万hm2左右,常年用种量在5亿~6亿kg.2010年我省粮食产量突破"千亿斤",2011年粮食产量达到557.05亿kg,超过河南省位居全国第一.实现粮食连年增产,高质量的种子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保证农业生产的用种质量对实现我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一季稻旱灾损失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发,尤其是大范围的旱灾,对粮食的高产稳产造成威胁。为了及时评估干旱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利用淮河流域各县1971—2008年一季稻单产、气象和农业经济数据,建立了基于作物水分敏感指数、干旱强度、台站脆弱性和抗灾能力的一季稻旱灾损失评估模型。根据减产率的概率分布曲线,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对模型评估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准确率约80%,区域干旱损失评估结果和实际灾损的轻重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该评估模型的精度基本可以满足业务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冬小麦干旱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旱是影响华北冬小麦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为定量评估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利用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建立了河北省冬小麦干旱评估模型。本研究选择河北省冬麦区南宫、河间、霸州等农业气象观测站,基于3站1991-2007年冬小麦观测数据及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相对蒸散量,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作物生产潜势”方法估算的光温生产潜力作为最大产量,应用统计方法求解Jensen模型参数,并以该模型为基础建立干旱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各站冬小麦水分敏感系数与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溉次数关系密切。对于灌溉3次的南宫、河间二站,利用大田种植条件下的数据,得到的冬小麦水分敏感阶段与试验的结论相似,呈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又变小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干旱评估模型的模拟和预测结果与实际产量相关较好,相关系数通过了0.01的显著性统计检验。应用干旱评估模型对冬小麦播种-拔节、播种-抽穗、播种-灌浆、播种-成熟各阶段的干旱评估结果与实际相符。霸州一般灌溉5次,干旱胁迫不明显,仅抽穗-灌浆期水分敏感系数为正值,其他生育阶段均为负值,对水分亏缺表现不敏感。  相似文献   

11.
植物声频控制技术在玉米、向日葵上应用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声频控制技术以植物经络系统新理论为基础,并精确地测定出植物自发声和接受声的频率,同时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植物施加特定频率的声波处理,使植物匹配吸收、发生谐振,促进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运输和转化,从而增强了植物的光合和吸收能力,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The     
LIAO 《保鲜与加工》1999,(3):67-71
This paper describes a digitization detection method harmonic analysis method which is used for detecting the dielectric loss of the electric equipments.The principle of this method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hardware circuits are introduced also.The testing results in the lab and the field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measure the dielectric loss rather stably and accurately.  相似文献   

13.
哈素海水库渔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哈素海渔业资源的分析研究,依据水库养殖生态学原理,在哈素海水库进行粗放式养殖,网围养殖,池塘养殖,垂钓养殖,得出提高哈素海水库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生产模式,使渔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到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南繁基地建设面临的重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南繁基地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针对南繁的发展现状、现实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南繁基地的对策措施,作为推进我国现代种业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The Grapevine     
《Growth and change》1975,6(1):59-64
  相似文献   

16.
The Grapevine     
《Growth and change》1972,3(2):61-64
  相似文献   

17.
The Environment     
The 1990s represented a decade of immense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New Zealand.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hallenges of implementing the widespread reforms started in the 1980s. In terms of the environment, reforms came in the form of a large volume of new legislation and a new system of decentralis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se 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a shift toward a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Key issues and initiatives of the 1990s are discussed which address sustainability, integration, environmental leadership, and public involvement. Specific strategies are outlined in reference to biodiversity, which has been identified as New Zealand's most pervasive environmental issue. Ongoing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 include how to better involve stakeholders to incorporate alternative values in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18.
The Grapevine     
《Growth and change》1980,11(3):61-64
  相似文献   

19.
The Grapevine     
《Growth and change》1976,7(1):61-64
  相似文献   

20.
The Grapevine     
《Growth and change》1974,5(4):56-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