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丰县位于江西省东部丘陵地带,抚河上游的盱江贯串境内,以产蜜桔著称。全县现有桔园2,500亩,桔树26,000余株。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技术不断革新,产量连年提高。据统计全县密桔总产量1955年为141万斤,1956年210万斤,1957年245万斤,1958年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总产量达到486万斤,比历史上产量最高的1957年增产将近一倍。其中城关镇果园社260亩桔园,总产量由1957年的86万斤提高到140万斤,比1955年产量提高4倍。全社平均亩产超过5,000斤,  相似文献   

2.
幸幅人民公社第五生产大队,共有结果果树2,101亩,其中苹果占98%,均生产在瘠薄的砂地上。解放前,栽培管理差,树势衰弱,产量极低。解放后,产量逐年提高,特别是1958年,在党的领导下,社员们通过全民整风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觉悟大大地提高了,干劲冲天,战胜了数十年未有的干旱,使1958年的产量突破了原有的跃进指标,总产量达到785万斤,比1957年增产60%,超过了最近两年产量的总和。其中亩产万斤的有43亩,15,395斤的有3亩,15,954斤的1亩,最高的一亩产量达到18,231,6斤。兹将高产园基本情况及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葡萄栽培面积虽然很小(只占全部果树面积的2.1%)但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很广,经劳动人民的栽培实践,各产区都创造了适于当地环境的栽培技术措施。因此,我国各地葡萄栽培的单位面积产量,可与世界各国相比而无逊色。1958年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葡萄的产量和其它工农业产量一样,得到全面的跃进。如山东省平度县全县葡萄的平均亩产,由1957年900余斤增至1,823斤,达到了世界高产水平。河北省涿鹿县由1957年20.8万斤,增至109万斤,产量提高了4倍。同时各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苹果生产的发展很快,但产量仍然较低。1958年以前,山东省成龄苹果平均亩产不足1,000斤,1958年大跃进以后,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高产典型,有的丰产园亩产达到万斤以上,但多数不能稳产,并在2-3年高产以后,产量即迅速下降,甚至树势衰弱或植株枯死。因此,克服苹果大小年现象,以期获得连年稳定丰产,是多年来生产上迫切要求解决的根本问题。 我所从1957年起,采用领导、技术人员与工人三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苹果丰产稳产综合技术的研究。现将几年来进行情况及初步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朝鲜现有苹果园120万亩,年产量约6.4亿斤。其中,结果园约占50%,平均亩产为1066.7斤。过去,主要进行乔化稀植栽培,主要砧木为圆叶海棠(M.Prunifoeia),也少量应用山定子(M.baccata),亩栽14~20株。结果晚,产量低,最高亩产不足4千斤。为了适应加快发展苹果生产的需要,从七十年代初期以来,朝鲜开始应用苹果矮砧进行密植栽培研究,取得了8年生幼树平均亩产2000~2666.7斤,试验园最高亩产7200  相似文献   

6.
安徽肖县葡萄继1958年的“卫星”之后,1959年又获得更高的产量:15亩葡萄园平均亩产达13,652.7斤,其中最高亩产27,566.4斤。这块高额丰产试验田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究研所和肖县牛眠乡人民公社、肖县园艺场三年共同合作,在当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协作及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打破常规,大胆革新与坚持不懈的努力所取得的。1959年肖县葡萄丰产试验园共占地74亩,品种皆为紫玫瑰香,通过正式验收获得高额丰产的葡萄园有15.359亩(10.434亩是16年生,4.925亩是三年生幼树),总产量209,691.91斤,平均亩产13,652.7斤。其中1.067亩丰产园有葡萄73株,总产达29,413.4斤,核亩产27,566.4斤。另一块去年亩产14,339.3斤的卫星葡萄园,今年亩产达19,098.07斤。兹将这两块丰产试验园近几年来的产量列表1。  相似文献   

7.
闽清县英雄人民公社渡口大队,是闽北地区著名的雪柑产地,栽培历史有90多年。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果树入了社,组织了果产专业队。在人民公社化及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形势推动下,全队106亩雪柑园获得了连年大面积增产。1956年总产量1,980担,1957年3,450担,1958年跃增至5,300担,出现了“小年不小,大年更大”的奇迹,消灭了历史上的柑桔大小年结果现象。同时连续三年创造了亩产万斤以上的高额丰产园,为闽北地区放出一颗柑桔连年丰产的卫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省柑桔随着整个农业生产的大跃进而有了飞跃的进展,部分先进产区更連年获得了大、小面积的高額丰产,如溆浦县4,513亩成年桔园,1957年平均亩产仅2,313斤,1958年亩产为3,000斤,1959年亩产达3,437斤;其中祖师天公社洞底大队百亩以上大面积平均亩产:1957年为5,103斤,1958年为5,710斤,1959年达  相似文献   

9.
海城县东四公社哈达大队果树队,于1956年利用沙丘废地建立了26.6亩山楂园,共491棵,株行距为6×6米。由于加强了综合性技术管理,山楂产量逐年提高。1981年产量为6万斤,比1980年总产3.9万斤,增产36%。平均株产为122.2斤,最高株产为251斤,获得了山楂的丰产丰收。其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10.
前言 小观大队栽植梨树有近百年的历史。解放初期,630亩梨树,年产量只三、四万斤。以后加强了综合管理,1964年总产达220万斤,平均亩产是3493斤。产量仍然较低,增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在加强土肥、水等技术的同时,对梨树的栽植密度、树体结构、光照强度和光辐射量进行研究。十几年的试验,初步获得栖霞大香水梨亩产21656.6斤、茌梨亩产18788,9斤。突破一点,全园增产。1975年630亩梨平均亩产8095斤,好果率达98%。 一、试材和试验结果 试验园12.22亩。品种是栖霞大香水、莱阳茌梨。按原栽植密度分密植园、稀植园。…  相似文献   

11.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俺大队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努力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积极发展果品生产。1976年粮食亩产1435斤,果品总产量95万斤,分别比1970年增长一点八倍和二点二倍。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勇闯新路,改进修剪技术,获得了春蜜桃丰收。全大队55亩七年生桃园,1976年和1977年总产达到30万斤,平均亩产5454.5斤。其中十亩805株丰产园,1976年平均亩产达到9000余斤。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介绍于下。 一、狠抓基本功,大搞土肥水 俺大队的桃园,在土层只有10—15厘米厚的山坡上,几年来持续不断地…  相似文献   

12.
(一)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省苹果飞跃发展。至1975年,苹果株数增长36.6倍,产量增长80倍。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和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使苹果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各地亩产万斤丰产园相继涌现。但是,不少园片的高产未能持久,几年高产之后,产量下降,出现大小年结果。因此,研究稳定高产的规律和措施,一直是生产上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二) 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从1957年起,我所以工人为主组成三结合的科研组,在本所试验场建立了1.312亩的苹果丰产试验园。试验地为山麓大型梯田,品种为金帅(23株)和元帅(1株),株行距均为6米。国…  相似文献   

13.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由于加强了田间管理,我场红桔生产普遍获得丰收,一九七四年全场水果产量比一九七三年增加30%以上。其中,海棠果园红桔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该园红桔总面积极为十五亩,共计四百六十七株,产红桔一十五万六千六百四十五市斤,平均亩产一万零四百四十三市斤,平均株产三百三七五市斤。  相似文献   

14.
苹果大面积低产园改造的栽培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昭琪  蒋长玉 《中国果树》1991,(1):25-28,19
<正> 苹果生产是济宁市果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低产园改造前的1985年,济宁市苹果面积达13万亩,其中结果园面积有11万亩,苹果总产量为5000万kg,结果园平均亩产仅454.5kg。在11万亩结果园中,低产园面积有7万亩,占结果园面积的63.6%,年产苹果2000万kg,平均亩产仅285.7kg,为结果园平均亩产的62.9%。长期以来,单产低是我市苹果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苹果乔砧密植条件下获得早花早果和保持稳产丰产技术,1976年春我所与邹县林业局、大束公社林业站协作,在邹县东方红大队建立了苹果乔砧密植园。 试验园土壤为河沙土,砧木为莱芜海棠,定植时为一年生等内苗。面积为29.5亩,分6个密度,品种以小国光为主。本次验收的为高密片(每亩433株)和中密片(每亩133株)二片。 该园自1977年(二年生)始果,1978年(三年生)高密片产果5164.1斤,小国光平均亩产1852斤,金帅折合亩产5758.5斤;中密片小国光亩产350斤。 为了再次验收密植园小国光的产量情况以及构成早果丰产的主要技术──小国光在秋剪促花的…  相似文献   

16.
(一) 建国三十年来,占水果总产量36.7%的苹果栽培面积已发展到1,024万亩,产量227.5万吨,比解放初期面积30万亩,产量10万吨,分别增长33倍和22倍。由此可见,苹果生产是一个比较高速度的发展。在苹果生产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发展高潮,在渤海湾地区的鲁、冀、辽等省建成大批果园。1957年,果园面积达到  相似文献   

17.
(一) 解放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省苹果飞跃发展。至1975年,苹果株数增长36.6倍,产量增长80倍,深入开展“农业学大泰”和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使苹果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各地亩产万斤丰产园相继涌现。但是,不少园片的高产未能持久,几年高产之后,产量下降,出现大小年结果。因此,研究稳定高产的规律和措施,一直是生产上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省栽培苹果历史较长。近年来,新老果区在认真总结密植丰产经验的基础上,普遍重视乔化苹果密植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各地相继建立了面积不等,形式多样,品种各异的乔砧苹果密植园。滕县、太安、单县、聊城等地已有很多苹果密植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单县苗圃五年生金帅密植园,平均亩产4590斤,其中每亩55株的亩产3927斤,每亩11Q株的亩产5571斤,最高株产172.5斤,1977年6年生亩产达10797.8斤。 但目前果树栽培体制正处于一个去旧迎新的过渡时期,栽培者必然要产生许多新问题。用什么品种?什么砧木?多大株行距?用哪一种整形方式?用哪一种管理…  相似文献   

19.
<正> 近10年来,甘肃省苹果生产发展较快。据省农业厅统计,1985年全省苹果园面积已达43万亩,年产1亿kg左右,比解放初期分别增长21.5倍和50G多倍。1986年又新栽苹果树16万亩,苹果面积占全省果树总面积的61%。苹果已成为甘肃省的大宗果品。但是,在全省不同地区,苹果生产的技术水平差别较大,部分产量高的果园亩产可达2000~3000  相似文献   

20.
江苏无錫全县的桃园可分为三种类型:山地、旱地和水田,而以水田种植面积最大,約1万亩。1959年全县平均每亩产桃1,000斤左右。楊墅公社第一工区水垛上生产队有45亩桃园,平均亩产1,300斤;其中有1.15亩丰产試驗田,68株10年生的白花水蜜桃,共产5,741斤,折合亩产4,992斤,比对照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