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有效营养面积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韩秉进  陈渊  赵殿臣 《玉米科学》2001,9(3):064-068
提出作物有效营养面积新概念,并用回归理论对此进行试验研究.通过玉米试验研究建立玉米植株个体营养面积与产量关系的模型,优化解析出玉米有效营养面积为0.3355~0.3550m2,即有效株行距为0.51~0.58m.据此阐明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0.67~0.70m的垄作,已超过玉米的有效株行距,造成了土壤资源等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大豆有效营养面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4年,运用作物有效营养面积理论,对北方垄作区大豆垄幅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中部、南部地区大豆有效营养面积为2210~4500 cm2,有效株行距为47.0~67.1 cm。其中中部地区的有效营养面积在2210~4025 cm2,即有效株行距为47.0~63.0 cm,南部地区的有效营养面积在3838~4500 cm2,即有效株行距为61.9~67.1 cm。南部地区品种有效营养面积较大,中部地区品种有效营养面积较小。据此阐明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67~70 cm的垄作,已超过了大豆的有效株行距,造成了土壤资源等的浪费。尤其是中、北部垄作区采用55 cm左右的垄距种植大豆,将会更有利于大豆群体产量的提高。该理论为目前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栽培面积逐渐增大的大豆窄行垄栽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对合丰43和绥农10这两个熟期接近、不同结荚习性的品种在正方形栽培条件下大豆单株营养面积和群体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单株和根系生长发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这两个品种的最高产量单株营养面积均为442.60 cm2[(21.03 cm×21.03 cm)、22.59株/m2],合丰43和绥农10的有效单株营养面积分别为850 cm2[(29.15 cm×29.15 cm)、11.76株/m2]、733.87 cm2[(27.82 cm×27.82 cm)、13.63株/m2],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重、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体积均随单株营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单株营养面积和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大豆氮素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玉库  张瑞朋  谈伟 《杂粮作物》2006,26(3):200-203
氮是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元素之一,是构成大豆体内蛋白质的主要成分。综述了大豆氮素在各器官的分布状况及氮对大豆生理指标、根瘤固氮、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了氮代谢与其它元素代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豆的硫素营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改变种植方式提高大豆群体产量的研究张智策,马守富,王守国,宋锐(黑龙江省北安农业学校北安市164000)一、前言大豆的种植方式如何?直接关系到其群体的大小,而群体的大小则是决定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因素。生产上,往往受特定种植方式的约束,而限制了大豆的增...  相似文献   

7.
大豆营养与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我国人民当前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为主,因此,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B2、D以及微量元素钙、铁、锌的摄入不足。相反,在城市部分人群中,动物性食物摄取量过高出现某些营养素过剩,因此,造成了部分人群中出现了某些营养性疾病,影响了一代人或二代...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开展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估算方法研究对我国大豆生产和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美国大豆当年种植面积与上一年种植面积的关系,建立了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估算模型,并根据当年大豆生产政策和前3年种植面积平均波动量进行订正来估算美国大豆种植面积.模拟估算与估算检验结果表明:准确率基本都在97%以上,能够满足业务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夏大豆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傅金民 《大豆科学》1994,13(1):16-21
本文研究了夏大豆的群体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夏大豆群体内光强自上而下逐渐减弱,群体光合随光减弱而明显下降。开花结荚期一天中,13时群体光合速率达最大值。在一定范围内,密度大的光合速率在上午上升得快,峰值持续的时间长,对早,晚的弱光利用率较高。音以前和19时以后,各群体的光合速率均为负值。分枝期的群体光合速率主要决定于种植密度。开花结荚期的群体光合速率与种植密度呈抛物线关系,与百粒重,生物产量和籽粒产  相似文献   

10.
大豆钾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从钾肥促进大豆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植株的抗旱、抗病虫害、抗倒伏等抗逆性进行综述,并阐述了钾肥对大豆生理特性及产昔品质的影响,总结了大豆的需钾特性,为钾肥在大豆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19,他引:41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单株和群体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情况及产量的变化,探讨单株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只有保持单株和群体之间的平衡,即在一定的密度下保持较高的单株生产力,品种方能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2.
大豆根茬腐解液和营养液残液对大豆生长发育的自感效应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水培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豆根茬腐解液和营养液残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营养液认和根茬腐解液显著地抑制了大豆种子的萌发,表现在胚根长度显著降低,减少达42.51%和41.79%。营养液残液和根茬腐解液均抑制了大豆的根系活力。表现在α-萘 氧化酶活性降低,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亦下降。同时,营养液残液,根茬腐解溶使大豆植株的生物膜稳定性、保护系统受到破坏,表  相似文献   

13.
陈新  唐浩  严继勇  高兵 《大豆科技》2007,(3):34-35,46
以来自5个国家的9个辐射诱变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纬度来源的大豆品种在泰国的表现.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在82~96 d,产量为0.51~2.34 t/hm2,其中以来自泰国的Sukhothai产量为最高,来自中国的HC18M产量为最低.构成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系数由高到低分别为每株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这说明在热带地区每株荚数对产量因素的贡献为最大,每荚粒数为其次,而百粒重等对产量的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14.
中豆 2 4和泰兴黑豆种子用无水 Ca Cl2 分别干燥至 1 0个不同的含水量水平 ,密封于玻璃瓶中 ,在50℃人工模拟老化条件下 3个月后 ,对种子活力和生理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 ,中豆 2 4和泰兴黑豆均适宜于超干燥保存 ,超干燥能明显延长种子寿命。 50℃人工模拟老化条件下超干燥保存的最佳水分含量 ,中豆 2 4为4 .2 % ,泰兴黑豆为 3.4 %  相似文献   

15.
豫东地区大豆生产现状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丘大豆综合试验站根据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安排,对豫东地区大豆生产现状、存在问题、技术需求和解决对策进行调研;调研针对本服务区的五个示范县(永城市、夏邑县、柘城县、睢县、睢阳区),调查对象包含农技、农机、农户、加工等人员。  相似文献   

16.
大豆品种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7个大豆品种引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以黑生101为最高,其次是绥农16、合丰35、九三98-52、克99-578。适合当地生态条件,其它品种可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17.
新疆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新疆冬小麦不同产量层次群体特性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为材料,采用不同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使其形成超高产(≥9000 kg·hm~(-2))、高产(7500~9000 kg·hm~(-2))、农户(6 000~7 500 kg·hm~(-2))三个产量水平群体,比较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间小麦群体的特征、产量及其结构差异。结果表明,超高产、高产和农户小麦间穗数差异不显著;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穗粒数增加,不同产量水平间均差异显著;超高产、高产小麦间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农户小麦。随产量水平的提升,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LAI及群体叶面积持续时间、光合势、LAI增长率和生长率均逐渐增加,群体净同化率在不同产量水平间差异不显著。小麦超高产、高产栽培的关键为在获得适宜收获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协调增加。提高穗粒数是实现超高产、缩小产量差的关键。超高产、高产小麦应在孕穗期适宜光合面积的基础上,花后维持较高的光合面积,提高生物重和籽粒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播期、密度和氮肥追施量对赣豆6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播期、密度和氮肥互作效应对赣豆6号产量影响极显著,在施入等量的钙镁磷肥(375kg/hm^2)和钾肥(100kg/hm^2)前提下,赣豆6号在7月20日播种,密度为22.5万株/hm^2,追施氮肥量为250kg/hm^2的情况下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9.
寒地水稻氮素调控新型施肥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养分优化管理为基础,综合应用各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优化氮肥管理,使氮肥利用率达到40%~50%,从而达到高产和资源高效相结合的目的。通过2007年的试验示范,新型施肥技术产量为9 132.0 kg/hm2,比常规经验施肥增产10.7%,表明新型施肥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