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研究证实水稻褐鞘病只能由稻褐鞘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brunneivaginae)引起。稻鞘腐病菌(Sarocladium oryzae)人工接种只在孕穗期侵染发病,表现为鞘腐症状。褐鞘病菌培养液经细菌滤器过滤、四环素和氯仿处理,以及从病组织分离的噬菌体和按提取病毒的方法的提取液分别接种温选10号均不引起发病。病组织提取液及病组织超薄切片中未发现病毒颗粒。烤螨结果发现,每个剑叶叶鞘平均只有螨3只以下,狭跗线螨起着带菌传病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究稻曲病菌的侵染途径是预防控制稻曲病害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人工接种处理土壤、水稻种子试验,基于稻曲病菌EGFP标记、超微结构观察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和PCR分子检测法,研究水稻种子带菌或带菌土壤是否传播稻曲病。结果表明,人工接种种子和土壤拌菌接种各处理在水稻不同生长期均未观察到有病菌侵入现象,各处理水稻成熟期穗部均未出现典型稻曲球症状。试验结果暂未能证明种子或土壤带菌可作为稻曲病菌的初侵染来源,有待综合考虑引起稻曲病发生的影响因素,以便获得该病菌初侵染来源更为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管凝集和琼脂双扩散试验证明。稻褐鞘病菌的血清类型较为复杂,其抗血清能与稻细菌条斑病菌和白叶枯病菌在高浓度下发生轻微凝集反应。人工接种证实稻褐鞘病菌能侵染鹅冠草、狗尾草、双穗雀稗、粟、牛鞭草、马唐、狗牙根、高梁、玉米、李氏禾、稗、蟋蟀草,(艹冈)草和画眉草,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38℃,最适温度为25~28℃;致死温度55~56℃,10min。  相似文献   

4.
在湖南和广西采集不同水稻品种的祸鞘病株,分离了病原细菌,通过致病性测定和属的特征特性鉴定,认为是由一种黄色极毛杆菌(Xanthomonas sp)引起的。水稻褐鞘病,是我国南方稻区水稻的一种常见病害,其主要特征是:剑叶及下一叶叶鞘颜色变褐,开始时叶鞘上生小褐点,密布形成褐斑,扩展全鞘使整个叶鞘成为褐色、深褐色或紫褐色,叶片从叶尖逐渐向下变黄。有稻螨褐鞘病、褐鞘病、紫杆病、紫鞘病和紫鞘黄叶症之称。一般发病率20-50%,感病品种可达90%以上。对于该病发生的原因,众说纷云,最早张宝棣等认为是由一种稻鞘螨(Stencotarsonemus sp. )造成的,随后又报道了几种附线螨(S. spinki、s.furcatus、Tarsonemus fuzhouesis。而张超然、唐显富等则认为是鞘腐菌(Sarocladium oryzae)引起的,林坚贞还分离到认为有致病性的XanthomonasSp. 和Pseudomonas sp.。陈垂波则报导稻蓟马危害也能引致褐鞘。有鉴于此,我们想进行一些探索,以求澄清这一问题,为进一步开展此病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农业科技工作者全面了解我国水稻褐鞘病病原物的研究概况,描述了水稻褐鞘病的症状,从真菌、细菌、螨类和昆虫4个方面对水稻褐鞘病的病原物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经1992~1994年试验研究,基本摸清了葡萄穗轴褐枯病的侵染循环;以分生孢子在枝蔓表皮以及在病残体越冬,为翌年初侵染来源;在葡萄开花前7天至开花期为病菌的主要侵染时期;病菌的侵染途径以分生孢子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幼穗穗轴表皮组织  相似文献   

7.
从安徽芜湖、巢县、肥东、合肥四地区感染白叶枯病的稻叶、病谷及病土中分离出12株噬菌体,进行生物学性状测定。结果表明:各株噬菌体所测性状相似,属同一类型。以P_ch为代表,在平板上培养24小时,形成溶菌斑的直径为4—5毫米;热钝化温度为63℃;除白叶枯细菌外,对其它多种供试植物病原细菌均无侵染力;潜育期为45分钟,上升期20分钟,平均裂解量47倍,易为三价铁盐钝化。分别以P_ch和OP_3噬菌体作为免疫抗原,制备噬菌体抗血清。用抗血清除去游离噬菌体,平板培养测定吸附态噬菌体形成的溶菌斑数,来确定白叶枯细菌的活菌量,可以使10~3个/ml浓度以上的活细菌被检测出来并进行定量。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侵染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 ~2011年对稻曲病的侵染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生存力很强,即使在-20℃的低温条件下也可保持8个月以上的活性,揭示厚垣孢子完全可以成为来年稻曲病的初侵染来源;在水稻的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分别对其进行药剂处理,孕穗期处理的防效最高,均超过90%,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的差异,揭示孕穗期是稻曲病菌侵染的关键期;水稻不同播期对稻曲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抗性越强的品种分期播种对稻曲病的影响越低.  相似文献   

9.
关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初次菌源,除已证实病株的种子、病草和稻桩以外,对病区田边杂草是否带菌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菌源,仍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于1979年10月起进行了杂草带菌传病的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代以来,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已在我省局部地区严重发生。病菌以伤口侵入为主。病株残体、病田土壤和病株种子均可带菌越冬而成为初侵染来源。淹水、高湿和偏低的温度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之间的抗病性不同,苗期和孕穗末期易于感病。28个品种抗病性测定的结果显示,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本文还提出了有关病害防治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恶苗病在北方地区时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1.侵染循环途径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亦有越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种子播种后,幼苗就会感病,重者幼苗枯死。健康种子播种发芽后,也可由于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而引起幼苗发病,导致徒长等。一般病株中菌  相似文献   

12.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粗缩病在侵染循环中越冬寄主种类少,初侵染来源少。且地理分布不均匀,传病途径单一,侵染时间短。利用这些薄弱环节,调整作物和品种的生产布局。适时晚稻,包括夏病秋治在内的及时防治灰飞虱,加强水肥管理,进行生态,农业和药剂防治,切断其侵染循环中的链条,就能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鼹鼠跗线螨(Tarsonemus talpae Schaarschmidt)近年来在四川水稻区域严重发生,在田间常伴随水稻褐鞘症蔓延,螨量高峰出现在水稻孕穗期以后。通过抽取田间褐鞘稻株作列联表分析,证实该螨的活动确与褐鞘症的发生有联带关系。将螨体进行分离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体表及附肢可携带和传播稻叶鞘腐败病菌(Sarocladium oryzae)。在隔离控制条件下用螨和这种病菌对水稻作接螨、接菌、接螨接菌和不接四种处理,结果显示接螨接菌与单接菌二处理症状表现最早最普遍,但症状的发展和严重程度以前者更甚。因此本文提出,四川的水稻褐鞘症系由叶鞘腐败病菌为主要诱因,鼹鼠跗线螨在其中起着传播病菌而加剧症状表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葡萄霜霉病初次侵染来源和初侵染的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葡萄霜霉病菌初次侵染来源及初侵染的特点,为霜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该病病枝条越冬情况、卵孢子越冬前后形态、病残体作为初侵染源情况,该病初发期发病场所、发病位置、发病处地形和管理情况,调查春季温室大棚内发病情况,明确该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分析初期发病与气候因子关系,明确初侵染发生的特点.[结果]该病在新疆石河子葡萄产区,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温室大棚中的病苗也可作为初次侵染的来源.采用常规观察的方法卵孢子不易发现,采用病部研磨-过筛-离心-镜检的方法较易发现.该病初侵染发生的早晚主要与5月下旬和6月上旬温湿度和6月上旬降雨量相关.[结论]该病初侵染主要发生在地势低洼、长势茂盛、枝条未修剪、杂草丛生、距地面较近、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中.应采取治早、治少、抓好早期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病原及侵染 茄子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分类中的假单胞杆菌属细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营寄生生活,也可营腐生生活,因而能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种子带菌,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施用带病原菌的肥料,是主要的侵染来源. 病原菌随雨水和灌溉水或随农事操作传播,从根部、茎基部伤口侵入,或直接从幼根侵入,在植株维管束里繁殖危害,使之变褐腐烂,造成茎叶由于得不到水分供应而引起植株青枯.  相似文献   

16.
在稻麦轮作地区,麦类赤霉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来自春季稻桩上的子囊孢子.但是对稻桩如何带菌,有不同的看法.如苏州地区农科所曾用带菌麦粒撒于稻田,使第二年稻桩带菌率明显高于对照,从而说明土壤带菌有一定作用.近年来有报道证明水稻田长期淹水,病菌在稻田土中存活期短,不能越夏越冬.吴治身同志提出病种子为主要病菌来源等等.同时,弄清麦收后病菌以什么状态存在和玉米、水稻等寄主植物在病菌侵染循环中的作用,对研究病害的流行、预测也是必要的.因此,1979~1982年进行病菌周年活动状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烟草野火病发病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91 ̄1995年对烟草野火病发病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草野火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田间越冬的病残体及带菌种子,种皮内外及胚均可带菌,感病品种带菌率为8% ̄16%,病菌以轻口侵入为主要,其次是自然孔口,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施肥,播期关系密切,气候条件中的雨量,雨日对病害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水稻稻曲病(Rice false smut,RFS)发生情况日趋严重,已经上升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稻曲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对其病菌侵染方式和侵染机理的了解还有局限性。通过激光共聚焦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已经基本明确了稻曲病菌在颖花内的侵染过程,然而稻曲病是否具有系统侵染、种子带菌以及幼苗根部侵染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程度仍有待明确。对稻曲病菌研究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同时也对稻曲病主要的防控手段和病原监测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观察结果表明,大麦云纹病菌(Rhynchosporium secalis Davis)可以侵染大麦种子,且感染的种子是本病的初次侵染来源之一。田大麦云纹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来自感染的种子,其次是收获时遗落田边路旁荫蔽处的病残体及混入堆肥中的未腐熟的病残组织:地大麦云纹病则除了感染种子以外,遗落田间的病株残体同样是重要的初次侵染来源,其次是混入堆肥中未腐熟的病残组织。  相似文献   

20.
1999-2000年对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发病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为土壤中病残体,种子表面、种皮内部及胚乳均可带菌;病原菌的侵入途径为伤口或自然孔口,且伤口对病菌侵染更有利;病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施肥水平和种类关系密切,高湿低温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氮肥对病害发生有促进作用,施用钾肥可降低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