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猪苓,又名野猪食、猪屎苓、地乌桃等,为多孔菌科真菌,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十分鲜美。其地下菌核是稀有中药材,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猪苓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野生猪苓分布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以1200~1600米的地区生长较多。近几年,随着猪苓抗癌作用的发现,产区过度采挖,野生资源锐减,猪苓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市场前景一路看好。这里介绍一种林区半野生栽培猎苓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西北小陇山林缘区野生猪苓资源较丰富,人工栽培自然条件优越,通过改进传统栽培技术,在海拔1 200~1 600 m林缘区平坦地或台地阴湿区,早春或秋季播种,利用7~10年树龄的青冈等树种作菌材、小陇山野生蜜环菌为菌源、鲜猪苓菌核(灰苓为主)作种,采取集中连片双层带状栽培,深层增氧、加湿,改善深层环境条件,科学管理,适期收获等措施,较传统穴播栽培产量提高3.8倍,大幅度提高了该区域猪苓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充分发挥猪苓资源优势,开发猪苓的自然生态立体栽培体系,提高猪苓生产的种植效益和经济收益。方法:在森林中地下栽培蜜环菌伴生猪苓,地表种植党参,建立空林木,地表党参、地下蜜环菌伴生猪苓的生产体系,同时收获林木果实、党参药材、猪苓药用菌。结果:采用这种生产模式,猪苓、党参生产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所产苓核个大结实,色泽乌黑光亮,培性状优良,每亩林地综合经济收益提高15%。结论:采用猪苓、党参套种栽培,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林下经济效益最大化,把保护自然生态和发展地方经济相结合,为猪苓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创建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猪苓的栽培水平、规范种植技术,在科技服务过程中,深入汉中市猪苓人工栽培集中产区留坝马道镇、略阳县五龙洞镇、汉台区河东店镇等地,开展了猪苓人工高效栽培技术调查,从猪苓栽培的场地选择、苓种选择、菌材与蜜环菌的准备、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技术方面对汉中市猪苓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半野生猪苓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又名野猪食、猪屎苓、地乌桃等,为多孔菌科真菌,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十分鲜美.其地下菌核是稀有中药材,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猪苓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野生猪苓分布于海拔1000~2000m的山区,以1200~1600m的地区生长较多.近几年,随着猪苓抗癌作用的发现,产区过度采挖,野生资源锐减,猪苓供求矛盾日趋突出,这里,介绍一种林区半野生猪苓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猪苓需求量逐年增多,野生猪苓贮藏量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而猪苓特殊的生长条件使其在一般环境条件下难达到正常的生长要求,导致大面积推广成为难题。因此采用蜜环菌和菌材培育的仿野生猪苓栽培技术成为研究方向。本文收集整理众多研究资料,结合山西省猪苓生长特征特性,总结出在林下如何利用当地资源仿野生培育人工栽培猪苓。  相似文献   

7.
<正>一、栽前准备1.培育蜜环菌菌枝。猪苓生长周期较长,种苓需3年,商品苓一般需4~5年。要求在生长期内,均有丰富的营养供给。因此,供蜜环菌生长的树棒每窝5根,长50~60厘米,直径8~10厘米,如果以培养商品苓为目的,菌材直径要求  相似文献   

8.
影响猪苓产量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陕西、河南两省13个猪苓栽培地实际情况调查,详细了解了猪苓产量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猪苓产量与栽培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海拔、坡向和栽种方法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猪苓产量由多因素综合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猪苓栽培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野生猪苓的驯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别名猪尿苓、亥苓、野猪苓、鸡屎苓、枫苓、乌桃等,学名[Polyporusumbellatus(Pers.)Fries.]。为担子多孔菌科、多孔菌属多年生药用真菌,以菌核供药用。味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通淋消肿的功能。主治小便不利,尿道热痛的淋病、湿盛水肿、泄泻、白带等症。猪苓含粗蛋白、多糖类物质,对利尿、乙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猪苓多糖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治疗癌症的作用,还可用于化妆品生产。近几年,国内药材市场猪苓需求量较大,价格坚挺,由每千克18~2 5元上升到每千克30~37元。由于货少价扬,导致长白山区野生猪苓资源被大量采挖,破坏了生态…  相似文献   

10.
针对毕节市猪苓栽培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猪苓栽培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提出创新投资模式、加大科研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信息平台、加强人才培养的建议,旨在有效推进产业化发展、完善栽培技术体系、构建发展平台、降低市场风险、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并且为毕节市猪苓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