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挑选体质量为(8.80±0.10) g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放于池塘网箱中,分别饲喂泛酸质量分数为0、16.4 mg·kg–1、20 mg·kg–1、26 mg·kg–1、33.4 mg·kg–1和37 mg·kg–1的半纯化饲料8周,每天饱食投喂2次,研究并确定其对泛酸的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泛酸可以显著提高卵形鲳鲹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血清补体C4体积分数和肠道中淀粉酶(AMS)、肌酸激酶 (CK)和Na+-K+-ATP酶活性(P<0.05),并且随着饲料中泛酸质量分数的增加,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补体C4体积分数、AMS、CK和Na+-K+-ATP酶活性先升高后下降;33.4 mg·kg–1泛酸组的肌肉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泛酸组和16.4 mg·kg–1泛酸组(P<0.05);饲料中添加适量泛酸可以显著提高卵形鲳鲹血清中高密度胆固醇水平、溶菌酶(LZM)活性和肠道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P<0.05),且随着泛酸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保持稳定。二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以增重率为指标,卵形鲳鲹幼鱼对泛酸的最适需求量为21.03 mg·kg–1饲料。  相似文献   

2.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鱼类生长受到抑制,为探明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应对密度胁迫的行为生理响应,设置了低(90尾·m-3)、中(110尾·m-3)、高(130尾·m-3) 3个密度梯度,研究了大口黑鲈在胁迫1周后的游泳行为及红、白肌肉能量代谢相关酶的基因表达和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大口黑鲈游泳频率、摆尾频率和游泳速度均随密度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密度对大口黑鲈红肌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和乳酸脱氢酶(LDH)等无氧代谢酶的基因表达和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密度由低水平升至中水平时,大口黑鲈红肌丙酮酸脱氢酶(PDH)、柠檬酸合酶(CS)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等有氧代谢酶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且酶活性显著上升(P<0.05),密度由低水平升至高水平时,大口黑鲈红肌PDH、CS和MDH等有氧代谢酶以及白肌HK、PFK和LDH等无氧代谢酶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且酶活性显著上升(P<0.05)。研究表明,密度通过改变大口黑鲈游泳行为来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养殖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光裸星虫与不同密度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的混养生产试验。试验以相同密度(25 ind/m2)的光裸星虫与不同密度的皱肋文蛤进行混养,皱肋文蛤的密度分别为150 ind/m2(S1组)、200 ind/m2(S2组)和250 ind/m2(S3组),对照组为单养光裸星虫(C组,25 ind/m2)。结果显示,养殖300 d后,各组间光裸星虫和皱肋文蛤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混养皱肋文蛤密度的增加,光裸星虫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S3组光裸星虫的终末体质量最小,增重率最低,分别比C组低了19.26%和22.24%。不同养殖密度对皱肋文蛤的终末壳长、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影响显著,其中S1组皱肋文蛤的终末壳长显著高于S3组(P<0.05),但与S2组差异不显著(P>0.05);S1组文蛤终末体质量、增重率显著高于S2组、S3组(P<0.05),其中S3组的终末体质量最小,增重率最低,分别比S1组低了28.99%和39.19%。随着皱肋文蛤放养密度的增加,光裸星虫的产量和产值均呈下降的趋势,而皱肋文蛤的产量和产值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S1组经济效益最佳,比单养光裸星虫的对照组提高了35.88%。结果表明,光裸星虫与皱肋文蛤混养效益高于光裸星虫单养,但混养密度过高会导致产品规格小、毛利率和产出投入比降低。以毛利为评价指标,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皱肋文蛤的最佳混养密度为157 ind/m2。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2的最适需要量,配制维生素B2水平为0 mg·kg–1、4.4 mg·kg–1、6.2 mg·kg–1、8.0 mg·kg–1、11.3 mg·kg–1、15.5 mg·kg–1的6种实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25尾初始均质量为(11.63±0.17) g的卵形鲳鲹幼鱼,每日2次饱食,投喂8周。结果显示,4.4 mg·kg–1组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0 mg·kg–1组(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0 mg·kg–1组(P<0.05),但饲料中维生素B2水平对饲料系数、成活率、肝脏维生素B2含量、血清免疫指标、全鱼粗脂肪和粗蛋白、肌肉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6.2 mg·kg–1组肝脏D-氨基酸氧化酶(D-AAO)活性显著高于0 mg·kg–1组(P<0.05)。折线模型分析显示,卵形鲳鲹获得最佳生长和肝脏D-AAO活力达到最大时对饲料中维生素B2的需要量分别为4.23 mg·kg–1和6.24 mg·kg–1

  相似文献   

5.

实验设计了6个不同维生素D3水平(0,1 000 IU·kg−1,2 000 IU·kg−1,4 000 IU·kg−1,8 000 IU·kg−1,100 000 IU·kg−1)的等氮等能饲料(组1、组2、组3、组4、组5和组6)来研究斜带石斑鱼对维生素D3的需求量。结果显示,摄食组3饲料的斜带石斑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不同水平的维生素D3不影响石斑鱼的肥满度和肝体比,添加量大于2 000 IU·kg−1时,石斑鱼肠系膜脂肪和脏体比随着维生素D3水平的升高而降低(P<0.05)。鱼体肌肉和全鱼中蛋白含量随着维生素D3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粗脂肪含量各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维生素D3添加量低于2 000 IU·kg−1时,石斑鱼骨骼中钙(Ca)、磷(P)含量与维生素D3的添加量呈正相关。以增重率以及骨骼Ca、P含量为指标,斜带石斑鱼幼鱼实用饲料中维生素D3的适宜添加量为2 000 IU·kg−1

  相似文献   

6.
饲料脂肪水平对点篮子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添加鱼油和豆油(1∶1)等比例混合油,配制6组脂肪水平分别为4.16%、7.42%、10.68%、14.20%、16.56%、19.62%的等氮饲料,标号依次为L1、L2、L3、L4、L5、L6。以初始体重28.09±0.60g的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为实验对象,经过八周的饲养,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点篮子鱼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L3和L4组显著高于其它四组(P<0.05),且两指标均随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全鱼、肌肉及肝脏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全鱼粗蛋白含量L1与L6组最低,显著低于其它四组(P<0.05);肌肉蛋白、水分及灰分与饲料脂肪水平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肝脏水分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综合点篮子鱼生长及鱼体成分分析,点篮子鱼饲料中脂肪适宜添加量为10.68%~14.20%,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出,点篮子鱼饲料中脂肪的最适添加量为13.94%。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拟通过养殖实验确定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幼鱼最适养殖密度;同时,利用酶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养殖密度对厚颌鲂幼鱼肠道抗氧化酶活性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5个密度处理组,分别为0.15 kg/m3 (50尾/桶)、0.24 kg/m3 (80尾/桶)、0.34 kg/m3 (110尾/桶)、0.42 kg/m3 (140尾/桶)和0.50 kg/m3 (170尾/桶),每组设置3个平行,实验周期为42 d。结果显示,当养殖密度从0.15 kg/m3 逐渐升高到0.50 kg/m3 时,厚颌鲂幼鱼生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最大密度时(0.50 kg/m3 )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0.34 kg/m3 密度实验组(P<0.05)。同时,最高养殖密度处理组(0.50 kg/m3 )饲料系数显著高于中低密度实验组(0.15、0.24和0.34 kg/m3 )(P<0.05),说明过高养殖密度不利于厚颌鲂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实验表明,提高养殖密度并未影响厚颌鲂幼鱼成活率(P>0.05),各组存活率均较高(>97%)。当养殖密度为0.34 kg/m3 时,厚颌鲂幼鱼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密度实验组(P<0.05)。厚颌鲂幼鱼肠道抗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受到养殖密度的显著影响,其中,0.24和0.34 kg/m3 密度处理组鱼体肠道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最低密度组(0.15 kg/m3 )和高密度组(0.42、0.50 kg/m3 )(P<0.05);最高密度实验组(0.50 kg/m3 )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低,而丙二醛(MDA)含量最高(P<0.05);谷胱甘肽(GSH)含量最高值出现在0.34 kg/m3 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最低密度实验组(0.15 kg/m3 )厚颌鲂幼鱼肠道细胞色素P450(CYP1 A)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较高密度实验组(0.42 kg/m3 )(P<0.05);最高养殖密度组(0.50 kg/m3 )鱼体肠道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nSOD)相对表达量最低,与0.34 kg/m3 密度处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养殖密度过高时能引起鱼体的氧化应激反应。研究表明,体重为0.45~1.36 g的厚颌鲂幼鱼最适养殖密度为0.34 kg/m3 ,该结果可为提高厚颌鲂苗种培育效率,促进其种质资源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初始平均体重(114.71±3.631)g、体长(15.70±0.352) cm的点篮子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其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点篮子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期间各个试验组存活率均为100%.而投喂频率对点篮子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均增重(DWG)和增重率(WG)有显著影响(P<0.05).每天投喂1次(F1)到4次组(F4)的点篮子鱼的SGR、DWG和WG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性升高,而每天投喂5次组(F5)的SGR、DWG和WG显著低于F4组.随着投喂频率的提高,点篮子鱼的摄食率(FR)逐渐上升.饵料系数(FCR)与投喂频率呈正相关.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下降,F1到F4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F4到F5无显著性差异.各试验组鱼体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而脂肪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显著增加(F1到F4组间差异显著(P<0.05),F4与F5无差异).综合本试验点篮子鱼的生长性能、饲料转化率和体成分变化,认为人工养殖点篮子鱼的最适投喂频率为4次/d.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2种不同碳酸盐碱度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中基本营养成分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变化,将凡纳滨对虾饲养在碳酸盐碱度3 mmol·L-1(LSW组)和10 mmol·L-1(HSW组)水体中,饲养周期为42 d,检测2组凡纳滨对虾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不同碳酸盐碱度对凡纳滨对虾肌肉中基本营养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组成有较大的影响。2组凡纳滨对虾肌肉中均检测到18种常见游离氨基酸,其中,甘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最高。高碳酸盐碱度(10 mmol·L-1)显著增加了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从2.426μg·g-1上升到11.322μg·g-1)和其在游离氨基酸总量中的百分比(从9.91%上升到28.56%,P<0.05);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从15.646μg·g-1上升到19.486μg·g-1),但其在游离氨基酸总量中的百...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估碱蓬(Suaeda glauca)、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海水养殖池塘的综合修复效果,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多年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的实验方法,通过投放碱蓬、双齿围沙蚕开展文蛤养殖池塘水质富营养化、沉积物污染的生物综合修复研究。实验共设置8组,分别为:A1(30棵碱蓬),A2(20棵碱蓬),A3(10棵碱蓬);B(0.20 kg·m-2双齿围沙蚕);C1(3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C2(2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C3(1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D(仅有沉积物和海水,对照组)。结果显示,综合修复条件下,碱蓬、双齿围沙蚕的生长状况良好,各复合试验组水体中溶解无机氮(DIN)浓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C1组DIN浓度下降了14.10%,C2、C3试验组DIN分别上升了18.06%、42.89%;水体中溶解无机磷(DIP)浓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40.0...  相似文献   

11.
采用肌醇水平分别为0 mg·kg–1、100 mg·kg–1、200 mg·kg–1、400 mg·kg–1、800 mg·kg–1和1 600 mg·kg–1饲料的6组等氮等能实验饲料,养殖初始体质量(74.36±5.32) g的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 12周,通过测定生长、鱼体成分以及血清指标来综合评价饲料肌醇水平对罗非鱼的影响,以期获得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对饲料肌醇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肌醇可显著提高罗非鱼增重率、采食量和饲料系数(P<0.05);对增重率与饲料肌醇水平作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其需要量为847 mg·kg–1饲料;罗非鱼全鱼、肌肉和肝脏中的粗脂肪含量均随饲料肌醇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添加肌醇对罗非鱼肌肉、肝脏粗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当肌醇水平为800 mg·kg–1和1 600 mg·kg–1饲料时,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随饲料中肌醇含量的升高,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血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大规格吉富罗非鱼饲料中肌醇的需要量为847 mg·kg–1饲料,且饲料中添加肌醇有利于降低组织脂肪蓄积,并可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以鱼粉为蛋白源,糊精为糖源,配制等蛋白质(含量为35%)、等能量糖水平分别为5%,10%,15%,20%,25%,35%(标号分别为T1、T2、T3、T4、T5、T6)的6组配合饲料,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投喂56d,研究了饲料中糖水平变化对体重为34.45±10.61 g点篮子鱼生长、体成分和生物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增加,点篮子鱼的摄食率和生长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特定生长率(SGR)与饲料糖水平之间适宜的二次方程:y=0.455 1+0.012 5x-0.000 3x2(R2=0.913 7),点篮子鱼饲料中糖的最适添加水平为20.83%;饲料系数(FCR)和肌肉中粗脂肪含量与饲料中糖水平变化成正相关;高糖组(T6)鱼的肝脏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低糖组(P<0.05)。综合实验结果认为:点篮子鱼饲料糖适宜添加量为15%~25%。  相似文献   

13.
采用3组实验饲料养殖225尾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58 d,以不添加褐藻寡糖组(TC)作为对照,研究0.7 g·kg-1 (A1)和6.0 g·kg-1 (A2)褐藻寡糖对卵形鲳鲹生长、血浆生化及免疫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肠道形态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A1和A2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TC组(P<0.05),A1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TC组(P<0.05);A1和A2组血浆补体C3质量浓度显著高于TC组(P<0.05),A2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TC组(P<0.05);与TC组相比,A1和A2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丙二醛(MDA)浓度显著降低(P<0.05);A1和A2组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TC组(P<0.05);与TC组相比,A1和A2组ikk、nf-κb、tnf-α和il-8表达量显著降低,tgf-β表达量显著升高(P&...  相似文献   

14.
选取初始体重为(13.17±0.68) g、初始体长为(11.86±0.53) cm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50、100、200、400、800 mg/kg姜黄素的实验饲料,分别标记为T1–T6。实验周期为60 d,实验结束后,测定黄颡鱼生长、消化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显示,各实验组特定增长率和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3、T4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1组) (P<0.05);T3、T4、T5组前肠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组前肠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6组肝胰脏、T5组脑与T4组头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升(P<0.05);脑实验各组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6组肝胰脏、T5组脾脏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组肝胰脏、T5组脾脏、T5组中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提升(P<0.05);血清实验各组GSH-PX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实验各组谷胱甘肽(GSH)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5组肝胰脏、T4组脾脏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姜黄素可以显著提高黄颡鱼的生长性能、消化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以200 mg/kg添加量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6年4—5月在东海中南部海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鱼卵仔鱼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产卵场的划分展开讨论及提出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结果显示:4月,日本鲭鱼卵仔鱼主要出现在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海域,出现率均大于25%,但仔鱼在东海南部外海的出现率和丰度均较低,分别为5.00%和0.01个·100m-3。5月,日本鲭鱼卵仔鱼在台湾海峡的出现率和丰度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至5.88%和0.22个·100m-3;东海南部外海日本鲭鱼卵仔鱼的出现率和丰度则均显著升高,分别升至50%和36.48个·100m-3,其中鱼卵集中出现在南部外海,出现率和丰度分别达到了40%和36.46个·100m-3;东海中部外海从5月开始出现日本鲭鱼卵和仔鱼。结合历史资料,可以判断东海中南部日本鲭产卵场主要有台湾海峡、东海中南部近海、东海南部外海、东海中部外海等4个。日本鲭鱼卵丰度与表层水温呈显著相关关系(R=0.37,P<0.05),与表层盐度无显著相关关系(P>0.0...  相似文献   

16.
段晓晨  程起群 《海洋渔业》2022,44(6):725-735
为了解密度胁迫下,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脑组织的分子响应机制,设置两个养殖密度试验组(100尾·m-3的中密度组和500尾·m-3的高密度组)和1个对照组(密度:50尾·m-3),分别获得2个试验组绿鳍马面鲀在25 d和50 d时的脑组织样本,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绿鳍马面鲀脑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得到100.3 Gb高质量测序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筛选出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与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与昼夜节律、MAPK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相关的信号通路,发现clock、cry、bmal1、npas2、bdnf、rps6ka、il1r1、htr5a、ryr2和pln等关键基因在不同密度下生存的绿鳍马面鲀脑组织中差异性表达。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调节绿鳍马面鲀的昼夜节律、免疫能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研究该品种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配合饲料条件下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中养殖密度对松江鲈生长的影响,选取体长为(2.97±0.12)cm、体质量为(0.26±0.03)g的松江鲈,分别按40尾/m2(A组)、80尾/m2(B组)和120尾/m2(C组)共3个养殖密度,在RAS中进行了为期240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A组鱼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体质量日增长量、存活率等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A组鱼的体长日增长量显著高于C组(P<0.05);不同密度组间鱼体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单位面积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组(2.83 kg/m2)、B组(2.51 kg/m2)、A组(1.72 kg/m2)。试验组鱼体质量与体长均呈幂函数相关(m=aLb,a=0.007 6~0.008 9,b=3.123 6~3.209 4),体长、体质量生长均以三次函数拟合较好。各组间的鱼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B组最小...  相似文献   

18.
Cu2+作为海洋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具有来源广、易残留、易食物链富集等特点,是海洋贝类养殖业潜在的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为查明江苏文蛤自然群体及红壳色选育系对重金属Cu2+耐受能力,设置不同质量浓度Cu2+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和自然群体进行胁迫试验,研究Cu2+对文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Cu/Zn-SOD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1)在相同质量浓度Cu2+条件下,红壳色选育系与自然群体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2)随着Cu2+质量浓度增大,两组文蛤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共同表现出相应质量浓度—效应关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呈线性上升趋势,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呈先抑制后诱导的趋势,两种酶活性变化差异显著(P<0.05)。(3)Cu/Zn-SOD基因表达变化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一致,与Cu2+质量浓度呈正相关。(4)红壳色选育系响应Cu2+抗氧化性要优于自然群体。本试验结果将对文蛤抗逆性选育及新品种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姬慧  冯广朋  庄平  耿智  黄晓荣 《海洋渔业》2020,42(4):410-419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不同生活史阶段的代谢特征,以长江口性成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水式密闭装置,采用生物能量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蟹抱卵前和抱卵后在低氧下的代谢特征和窒息点。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抱卵前窒息点为(2.591±0.652) mg·L-1,显著大于抱卵后窒息点(1.101±0.310) mg·L-1(P<0.05)。雌蟹抱卵前和抱卵后耗氧率和耗氧量随溶氧含量的降低呈下降趋势;在实验2 h时,抱卵前和抱卵后的耗氧率和耗氧量均达到最大值,其中抱卵前耗氧率0.066 mg·(g·h)-1低于抱卵后0.089 mg·(g·h)-1,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抱卵前耗氧量(3.050 mg·h-1)显著低于抱卵后(5.992 mg·h-1)(P<0.05);在实验6 h时,抱卵前和抱卵后的耗氧率和耗氧量均降到最小值,其中耗氧率分别为0.003 mg·(g·h)-1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湛江半日潮红树林区地埋管网系统中3种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中华乌塘鳢初始体质量为(45.39±2.36) g,体长为(12.51±0.35) cm,保育密度为A组4.3 kg·m–3、B组5.0 kg·m–3、C组5.7 kg·m–3,设置3个重复,保育周期80 d。结果表明,养殖终末各密度组的成活率在94.9%以上;各密度组间终末体长、特定生长率、体长增长率、肥满度、平均日增重以及增重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A组终末体质量显著高于C组(P<0.05);C组饵料转化率显著高于A组(P<0.05)。各密度组间终末体长变异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保育密度的增加各密度组间终末体质量变异系数升高,A组显著低于B组、C组(P<0.05)。A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溶菌酶 (LZM)活性显著高于C组(P<0.05),A组丙二醛 (MDA)含量显著低于B组、C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