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栽培措施(移栽密度、施氮量)对优质粳稻品种云科粳5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设计,设置4个氮肥施用量(N 0、150、240、330 kg/hm2)和4个移栽密度(24万、30万、36万、42万苗/hm2)处理,测定稻谷产量性状、叶片SPAD值、糙米率、直链淀粉、精米率、垩白粒率、蛋白质、胶稠度等,探究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对粳稻云科粳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在0~330 kg/hm2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分蘖明显增加,高氮条件下个体分蘖数最高,达18.80个/穴;而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分蘖逐渐降低;产量随着移栽密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各施氮量处理下,移栽密度为24万苗/hm2获得最高产13 308 kg/hm2。云科粳5号在240 kg/hm2高氮水平下易取得高产,配合适宜的移栽密度能够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随着氮肥用量逐渐增加,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整体呈增加趋势,36万苗/hm2移栽密度在各施氮量...  相似文献   

2.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为供试品种,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及不同收获期对稻谷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氮肥用量,甬优538亩有效穗数、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产量相应增加,糙米率、整精米率、精米率、蛋白质含量相应提高,但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稻米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受影响;适当推迟收获,甬优538结实率提高,产量增加,糙米率、整精米率及精米率提高,但稻米蛋白质含量降低,稻米营养品质受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不同化肥减量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在化肥减量模式下为甬优1540高效、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试验设计包括CK(对照不施肥)、CF(常规施肥)、T1(基肥减氮15%)、T2(追肥减氮15%)、T3(基肥减氮至椒江区化肥定额制)、T4(追肥减氮至椒江区化肥定额制)。结果表明,在不同化肥减量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均有显著提升;其中T1处理效果最好,水稻产量相比常规施肥提高8.6%,氮肥利用率是常规施肥的1.22倍;T2处理下水稻产量提高5.2%,氮肥利用率是常规施肥的1.18倍;T3处理下水稻产量提高3.4%,氮肥利用率提高3.9百分点;T4处理下水稻产量提高1.7%,氮肥利用率提高2.3百分点。与常规施肥相比不同化肥减量模式下籽粒和秸秆中的氮元素含量降低,籽粒和秸秆中的磷元素含量增高,钾元素无明显规律;在同种减氮水平下,基肥减氮处理下的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优于追肥减氮处理。因此,浙东沿海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双季稻地区宜推广基肥减氮15%模式,纯氮投入量在174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4.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杭嘉湖平原地区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主要源于其具有高的每穗粒数;籼粳杂交稻的齐穗期,施氮处理比不施氮晚4~5 d,但不同施氮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籼粳杂交稻的籽粒含氮量为8.1~13.7 g·kg-1。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甬优538的氮素吸收利用率最高,达59.5%。  相似文献   

5.
氮肥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试验以浙江省3个具有代表性的籼粳杂交稻品种嘉丰优2号、甬优7850、嘉优中科13-1为材料,研究75、150、225和300 kg·hm-2氮肥施用水平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产量和品质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氮肥对株高、穗数、单株重、结实率和每穗粒数、胶稠度、垩白率等有极显著影响。不同品种对氮肥的响应存在差异,整体而言,各品种的单株穗数均随施氮量增加而上升,每穗粒数则相反。单株产量、结实率、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基本呈上升或先升后降的趋势。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对氮肥的响应因品种而异,胶稠度和垩白率基本随氮肥增加而下降,消减值随施氮量增加上升,峰值黏度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崩解值随施氮量增加先降再升。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因素,认为嘉丰优2号和甬优7850的适宜氮肥水平是150~225 kg·hm-2,嘉优中科13-1的适宜氮肥水平为300 kg·hm-2,嘉丰优2号垩白率最低、甬优7850整精米率最高,较适合作商品米生产。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水稻新组合(品种)米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对安徽省 10 1个中籼、中粳和晚粳新组合 (品种 )进行主成分分析 ,对累计贡献率达 89.114 %的 6个主成分因子 ,即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糙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等 6项指标进行达标分析。结果表明 :糙米率全部达二级标准以上 ,胶稠度达标率为 89.1% ,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分别为 64 .4%和 71.3 % ,垩白米率和垩白度达标率仅为 3 2 .7%和 3 3 .7%。而且粳稻达标率高于籼稻 ,常规稻达标率高于杂交稻。提出今后杂交稻优质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 ,重视整精米率的改良。  相似文献   

7.
于2011年进行了籼粳杂交稻单季播栽期试验。结果表明,籼粳交杂交稻新组合"甬优6号"、"甬优9号",作单季栽培,产量平均效应均比籼型杂交稻"宜优99"极显著增产,但早播早栽更能充分发挥大穗优势;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3个碾米品质性状主要决定于组合的遗传特性,但整精米率较易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不同播栽期对米粒垩白大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氮密互作对信优糯721群体质量、产量形成及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试验利用该品种设置4个氮肥处理水平,分别是A0(对照)、A1施氮180 kg/hm2、A2施氮240 kg/hm2、A3施氮300 kg/hm2,设置3个移栽密度梯度,分别为B1,21.5万穴/hm2、B2,25.7万穴/hm2、B3,29.9万丛/hm2。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量方面,同一氮素水平,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同一移栽密度处理上,拔节期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呈现增加的趋势,SPAD值方面,各处理最大值均在始穗期;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在一定的氮素水平下,有效穗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最大值均在A2B2处理且精米率和整精率与其他处理表现出显著差异,米粒长宽比受不同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影响较小。综上:采用施氮量为240 kg/hm2、密度为25.7万穴/hm2处理,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求钵苗机插水稻的适宜施氮量,以期为当地钵苗机插水稻的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钵苗机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法]在统一钵苗机插条件下,以常规粳稻武运粳24和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不同的氮肥水平N0(0)、N1(187.5kg/hm~2)、N2(225.0 kg/hm~2)、N3(262.5 kg/hm~2)、N4(300.0 kg/hm~2)、N5(337.5 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2个水稻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2个品种产量随氮肥水平的提高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N4水平下最高;移栽至拔节与拔节至抽穗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N4处理最大;2个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常规稻品种在N4水平下吸收利用率最高,杂交稻品种在N3水平下最高。[结论]在氮肥用量为300.0 kg/hm~2时,2种钵苗机插水稻各项群体指标较优,干物质积累多,有效穗数足,产量较高,氮素吸收利用率较大。  相似文献   

10.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7872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方式对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设置6种不同的缓释肥施肥处理。结果表明,在30 cm×18 cm的移栽密度下,缓释肥作基肥540 kg/hm2的使用量,穗期追加尿素156 kg/hm2、氯化钾75 kg/hm2的施肥方式,可以保证甬优7872高产和较好的综合品质,且显著优于穗期不追肥。  相似文献   

11.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前后期施氮比例6∶4和8∶2)和栽插密度(18、22.5、27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前后期施氮比例6∶4产量显著高于8∶2,其增产原因为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2栽插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栽插密度越小,穗粒数和千粒重越高,而有效穗数越低,在22.5万穴/hm2条件下产量结构较协调,是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栽插密度的主要原因;3与前后期施氮比例8∶2相比,6∶4提高了抽穗后叶片SPAD值和分蘖成穗率,显著增加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所增加,但生育中期群体过大影响了后期干物质积累,导致最终产量下降;4前后期施氮比例6∶4降低了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粗蛋白含量和胶稠度,使加工品质和食味品质变差,但明显改善了外观品质;随着栽插密度的变大,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增加,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降低。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组合钵苗机插超高产攻关试验的基本情况,总结了该组合超高产生育特性,并依据精确定量栽培理论,提出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措施,以期为甬优2640组合推广应用及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氮素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颇广,但籼粳杂交稻强弱势粒蛋白组分的积累动态、蛋白质分布及其对氮素的响应鲜有报道。以两个籼粳杂交稻(甬优12和甬优17)为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即N0(不施氮)、低氮(100 kg·hm-2)、中氮(200 kg·hm-2)和高氮(300 kg·hm-2),比较了产量、粒型、强弱势粒干物质积累与贮藏蛋白的积累特征。结果显示,施氮显著提高两品种的产量以及蛋白质含量,但品种间对氮素响应存在差异。甬优12在低氮下就能获得较高产量,且其蛋白质积累对氮素响应也较稳定,能实现高产优质的平衡。低氮对粒型无显著影响,高氮显著降低长宽比,导致粒重轻微下降。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积累过程存在此起彼伏的现象,从而维持总蛋白的相对平衡。弱势粒蛋白质含量高于强势粒,但因其粒重小导致总积累量仍然低于强势粒。贮藏蛋白主要富集在籽粒外层胚乳中,甬优17对氮素响应较甬优12更敏感。研究结果可为籼粳杂交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播期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扬粳805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扬粳805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S1.5月10日,S2.5月25日,S3.6月4日)和3种密度(37.5万穴·hm-2,D1.每穴1苗,D2.每穴2苗,D3.每穴3苗)处理,研究播期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S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0.33t·hm-2;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下降,D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0.18t·hm-2。随着播期的推迟,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率和垩白度先下降后上升,胶稠度增加,淀粉黏滞特性以S2处理最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整精米率、垩白率和垩白度先上升后下降,加工品质D2最优,淀粉黏滞特性以D3处理最优。综合播期和栽插密度2个方面因素,扬粳805在5月25日播种、每穴2苗的栽培条件下,水稻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用了8个再生能力较强的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作再生稻种植,以再生籼型杂交稻为对照,比较籼粳杂交稻品种作再生稻种植的生长特性及产量。籼粳杂交稻头季稻总叶片数平均15.4叶(14.5~16.5叶),较对照品种多0.9叶;生育期天数平均147.1 d(143~150 d),较对照品种长11.1 d;再生季水稻生育期天数平均85.4 d(81~88 d),较对照品种长1.4 d。籼粳杂交稻品种头季稻及再生季水稻齐穗天数分别占生育期天数的78.1%和51.9%。齐穗和成熟天数头季稻与再生季水稻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 0和0.848 2。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2.5%和28.5%,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实现增产。综合分析生育期和产量表现,甬优4901、甬优2640和甬优1662均可在杭州地区作为再生稻种植。  相似文献   

16.
施氮量对优质粳稻南粳4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优质粳稻南粳46为研究对象,设置0、150、187.5、225.0、262.5、300、337.5 kg/hm2等7种施氮水平,研究施氮量对南粳46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南粳46产量先增加后下降,在施氮量为262.5 kg/hm2时,产量最高,达9 513.6 kg/hm2.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南粳46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在施氮量为262.5、300、337.5 kg/hm2条件下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其他氮肥处理.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南粳46的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以及蛋白质含量均增加,而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下降.综合南粳46的产量及其品质性状对氮肥的响应可知,187.5 ~262.5 kg/hm2施氮范围更有利于南粳46实现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出适合大穗型杂交稻‘甬优1540’的最佳施肥模式,在机插且总氮施用量为195 kg/hm2条件下,以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材料。在2019年设传统施肥(T1)、机插一次施肥(T2)、机插施肥:分蘖肥7:3(T3)、机插施肥:穗肥7:3(T4)四种氮肥施用模式,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另外增设无氮区处理(磷、钾肥相同)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穗期追施氮肥(7:3)产量最高。相比于传统施肥,机插施肥:穗肥7:3(T4)处理增加了整精米率、碱消值和胶稠度,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说明‘甬优1540’在高产栽培中合理施肥模式为机插施肥:穗肥7:3(T4),该运筹比例有利于稻米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杂交稻米整精米率、垩白率、长/宽、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蛋白质含量等主要品质性状表现及其与亲本关系的分析,以及该7项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提出改良籼型杂交稻米品质的途径:①要使杂交稻具有良好的外观和蒸煮品质,应降低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增加长/宽,并选用双亲胚乳性状差异小的亲本;②要求杂交稻的整精米率高,必须选育整精米率均高的亲本;③要提高杂交稻的营养品质,可应用生物技术手段协调杂交稻优质与高营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针对烟后稻生产中种植品种多、移栽密度越来越低、氮肥用量过高导致产量下降的现状,以三系杂交籼稻、两系杂交籼稻和籼粳三系杂交稻为试验材料,设置品种、机插密度与施肥量正交试验,研究品种、机插密度和施肥量三因素对烟后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机插密度与施肥量对烟后稻产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影响程度表现为种植品种>机插密度>施肥量。单一因素比较可知:品种以甬优7860(籼粳三系杂交稻)产量最高,为10 500.5 kg/hm2;机插密度以18.525万丛/hm2(行株距30 cm×18 cm)产量最高,为9 967.1 kg/hm2;施肥量以纯N 180 kg/hm2产量最高,为9 900.5 kg/hm2。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决定因素是品种,结实率的决定因素是机插密度。在本试验条件下,烟后稻产量最高的组合为品种甬优7860(籼粳三系杂交稻)、机插密度18.525万丛/hm2(行株距30 cm×18 cm)、施...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籼型三系杂交稻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广东省近年晚造种植的52份籼型三系杂交稻组合的11项品质性状进行鉴定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广东省多数籼型三系杂交稻组合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较高,中长粒型的组合占多数,直链淀粉量中等的组合占50%,中、低糊化温度的组合占绝大部分,米饭的食味相对较好,垩白粒率偏高的组合占90%以上,多数组合胶稠度偏硬。今后应把降低垩白粒度,适当增加粒长宽比和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作为改良籼型三系杂交稻品质性状的主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