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网目底中层拖网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22.82比例的2张网具模型,在拖曳水槽中进行底中层拖网的网具性能测试,得出网具阻力公式为:F=0.121(d/a)LCV~(1.62),网口高度的公式为:H=0.225CV~(-1.316),2张网具的作业性能良好,GM_2的垂直张开性能优良,拖速3节时的垂直扩张系数已接近7%,能耗系数在拖速3节时为0.2kw.h/10~4m~3,在同类渔具中较优;GM_1网的能耗系数比GM_2网低,在拖速3节时低于9%左右,作为中层拖网时的总体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2.
基于深度学习的刺网与拖网作业类型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渔船作业类型可分为多种,作为典型近海捕捞作业方式的刺网和拖网捕捞渔船可占总船数的72.6%,准确的渔船作业类型识别可辅助渔船管理。利用北斗渔船监控系统(vessel monitoring system,VMS)数据提出一种对刺网和拖网作业分类识别的方法,因拖网和刺网渔船作业轨迹存在一定的差别,研究先提取出每艘船的航次信息,然后根据航次信息将原始刺网和拖网每条船的VMS划分为多个航次数据,根据航次数据中的经纬度数据批量画出每个航次的航迹图,再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航迹图进行训练学习,进而实现刺网和拖网作业类型分类识别。通过使用自定义的10层CNN模型及使用迁移学习和模型微调方法调整后的VGG-16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自定义的CNN模型最终精度为94.3%,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模型可用于辅助刺网、拖网作业类型判断。  相似文献   

3.
基于单层刺网渔获物的千岛湖鱼类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8年7~12月每月中旬在千岛湖3个较主要入库支流(富文、汾口镇和临岐镇)采集到的共计1781尾单层刺网渔获物的样本资料,统计分析了千岛湖天然经济鱼类资源的组成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计采集到24种鱼类,隶属于3目、7科,以鲤科鱼类为主,占总种数的70.8%;在生物量上以大眼华鳊和细鳞斜颌鲴为主,其数量和重量分别占总渔获物的59.79%和51.10%;主要渔获物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且渔获物数量与水温变化呈显著相关(R=0.828,P<0.05)。3个采样点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统计的结果显示,汾口镇鱼类的多样性指数(0.843 053)>富文(0.768 480)>临岐镇(0.629568)。从主要经济鱼类年龄结构和生长指标的测定结果得出,除翘嘴鲌外,其余鱼类品种的低龄化现象并不严重,表明当地主要使用的单层刺网及捕捞强度对多数鱼类而言尚属合理范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网箱养殖逃逸鱼类所占比例还很小,但也显示个别种类已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因此,对这些网箱逃逸的外来种鱼类在千岛湖的未来发展值得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预防它们可能对千岛湖土著鱼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金沙江下游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资源现状, 探究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本研究于 2017—2018 年对金沙江下游四级梯级水库区域干、支流共计 16 个位点的沿岸区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 3 次调查。 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 63 属种, 物种组成以节肢动物昆虫纲(Insecta)占优势, 占总分类单元数的 66.7%。不同站点底栖动物分类单元在 1~22 之间, 不同水库区域乌东德库区最高, 溪洛渡库区最低, 不同季节夏季最高, 冬季最低。 底栖动物总密度均值为(201.6±306.1) ind/m2 , 生物量(3.2±5.5) g/m2 , 且在不同水库区域呈差异显著。典范对应分析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表明, 金沙江下游沿岸区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底质、流速、 海波和溶氧。总体来看, 金沙江下游沿岸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以节肢动物昆虫纲和环节动物门 (Annelida)为主, 密度和生物量低于区域其他河流。干流生境由于流速较高, 生境底质单一, 大型底栖动物种类、 密度和生物量均不高, 但区间支流底栖动物资源丰富, 对区域生物多样性起到重要的维持作用。基于本研究结果, 就金沙江下游水生态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开展长期的水生生物监测和生态影响评估; 保护河流沿岸带生境多样性; 统筹干、支流保护, 维持河流生态网络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对印尼阿拉弗拉海中国底拖网的再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金群  季星辉 《海洋渔业》2004,26(3):231-233
在本刊2004年第一期,作者曾就中国渔船在印尼阿拉弗拉海双船底曳网的使用状况、主要规格及尺度、网具缩结状态、网身的结构和线型、袖端燕尾结构及拱道,以及增加兼捕品种等方面作了分析探讨。本文就网具线面积、中纲长度及口门宽度,以及单拖网的使用等再作讨论,旨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拖网改进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城市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城市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及成因,可为丰富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和城市湖泊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本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3月、6月、9月在太湖流域15个城市湖泊开展了四个季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重度、中度、轻度富营养和中营养水体分别占10.03%、36.89%、42.07%和11.00%。随水体营养下降,透明度显著上升,浊度、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显著下降,大型底栖动物总生物量、蚌类密度和生物量上升,寡毛类密度和生物量下降。在重度富营养水体中,底栖动物总生物量显著小于其他类型水体(P<0.01);在轻度富营养和中营养水体中,蚌类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大于重度和中度富营养水体(P<0.01),寡毛类密度则显著小于重度和中度富营养水体(P<0.01)。Shannon-Wiener、Simpson和Pielou指数随水体营养水平下降,先上升再下降,在轻度富营养水体中最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在轻度富营养和中营养湖泊中,水温、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总磷浓度升高会显著促进软体动物增长(P<0.01),对螺、蚌的路径系数分别高达0.414和0.440。总磷浓度与水温上升都能显著促进多毛类种群增长(P<0.01),抑制水生昆虫种群(P<0.01),路径系数分别为0.376和-0.423。本研究认为,城市湖泊水体中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对磷和藻类的控制,对城市湖泊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和水生态系统修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底栖硅藻能够较好地响应河流水环境变化,其群落物种组成与分布已被广泛应用于河流水质与生态状况的指示与评估。为了解流溪河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受河流水文与水质的影响,从上游到下游共设置了 20个样点,于2018年3月、6月、9月和12月进行季节采样和观测,采集底栖硅藻,同步测定了水体理化因子;在分析群落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河流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对流溪河底栖硅藻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检 出底栖硅藻276种,隶属于2纲、6目、9科、55属,底栖硅藻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季节上,丰水期的物种丰 富度和真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高于枯水期。枯水期曲壳藻科的相对丰度超过50%,高于丰水期;而舟形藻科在丰水期 时相对丰度比枯水期高。在空间上,三级河流物种多样性最高,一级河流物种多样最低;一级河流和二级河流的优 势种主要以曲丝藻属的种类为主,三级河流的优势种主要以菱形藻属的种类为主。随着河流等级增加,曲壳藻科相 对丰度降低,而菱形藻科的相对丰度逐渐升高。冗余分析(RDA)表明,环境选择和空间要素对流溪河硅藻群落结构 均有显著影响,但营养盐水平比空间要素有更高的解释率。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型试验的秋刀鱼舷提网纲索张力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14年11—12月进行的秋刀鱼(Cololabis saira)舷提网静水槽模型试验测定的网具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模型网绞收过程中的张力变化,以及绞网速度和下纲配重与模型网网具张力的关系,试图研究涤纶材料的模型网网具起网张力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模型网侧纲、下纲的张力在绞网过程中随时间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绞网过程即将结束时张力达到最大值。(2)模型网侧纲、下纲张力均随绞网速度的提高而增加,并随着绞网速度的提高增速加快,不同绞网速度组之间张力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当绞网速度在0.12~0.36 m/s之间时,网具张力变化比较稳定;绞网速度在0.36~0.60 m/s时网具张力增加的幅度较大。模型网侧纲、下纲张力随下纲配重的增加逐渐提高,但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改底机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环境的影响。通过一个月的连续跟踪,定时监测试验塘与对照塘中无机氮、无机磷、藻类生物量及初级生产力来评估其对养殖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底机能够使试验塘底泥氨氮含量下降27.5%,水体氨氮浓度下降28.6%,亚硝酸盐浓度下降45%,同时使水体无机磷浓度增加57.4%,藻类生物量增加50%。综合分析认为,改底机不仅能够降低池塘氨氮、亚硝酸盐,还能促进底泥释放氮、磷等营养物质,达到增加池塘藻类生物量与提高池塘初级生产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2023年5月27日至6月3日,三峡水库开展了针对葛洲坝下游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试验,为量化此次生态调度对四大家鱼生境面积影响,以葛洲坝至枝江江段为研究区域,选择水位变幅、水深、流速、水温4个主要生境因子,建立了耦合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和产卵栖息地适宜度曲线的四大家鱼产卵生境质量评估模型,实现了产卵综合适宜度指数的时空分布的精细化模拟。结果表明:生态调度期间,研究区域四大家鱼产卵综合适宜度指数呈现稳定增加趋势,四大家鱼产卵加权可利用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比例由30.45%增加至约55%;适宜四大家鱼产卵区域(产卵综合适宜度指数在0.6~1.0范围)明显增加,占研究区域总面积比例由4.67%增加至约60%。2023年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显著改善了葛洲坝至枝江江段四大家鱼产卵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西津河港口湾水库对下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别在水库上下游的兵坑口桥、港口湾水文站点、宁国老水文站和西津大桥4个站点进行底栖动物采样调查及鉴定,共采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2315个;应用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和功能摄食类群等参数来衡量水库对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结合河流生境的变化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做了简单分析。结果表明,坝上游底质以鹅卵石(54.46%)和砾石(43.56%)为主,坝下组以鹅卵石、砾石和大石块为主,且坝上下游水体各理化指标均出现波动但并不显著;下游距离大坝1 km处的港口湾水文站点物种丰富度和EPT分类单元数显著降低(P=0.016, P=0.003),滤食者比例显著升高(P=0.011),刮食者和捕食者比例显著下降(P=0.011, P=0.013);而多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等群落参数在各样点间无显著差异;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也表明,港口湾水文站点群落结构与其他样点存在显著差异。本次研究成果可为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及生态恢复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全面梳理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研究热点和演化路径,以期为溪流生态系统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9-2018年的2416篇文献为原始数据,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探索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研究热点,归纳研究主题。研究发现:(1)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主要研究力量来自美国;(2)土地利用、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等为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主要研究热点;(3)近10年来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研究主题为以下6大类:以水质为代表的环境因子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关系研究、以比较分析为手段的β生物多样性研究、多重环境压力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长期响应研究、季节性河流研究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生物特征研究等。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和胃含物分析数据,构建了Hurdle-GAMMs模型(Hurdle-generalized additive mixed models,广义加性混合效应模型),基于相对重要性指数和全子集回归筛选出小黄鱼(Larimichthy po...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民工的就业流动行为也发生变化。基于珠三角地区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就业流动行为及影响其就业流动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年龄、婚姻状况和日平均工作时间对于农民工就业流动有显著性影响。年龄越大,就业流动意愿越低;相对于未婚农民工来说,已婚农民工进行就业流动的可能性更小;行业、工作环境、受教育程度、性别、企业内人际关系等与农民工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并不是影响农民工就业流动的主要因素。总之,从调查的结果看,影响农民工就业流动因素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物种的空间分布能够反映个体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是物种与环境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 对物种的生长

发育和资源利用等都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基于2013—2022 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

查数据, 构建了10 种单一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 SDM), 结合真实技巧统计值(true skill statistic,

TSS)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area under ROCcurve, AUC)筛选预测精度和准确性较优的模型作为基础模型,

并通过加权的方法分别构建不同季节的组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 ESDM), 以解析矛

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ESDM 能够有效降低单一模型预测

的不确定性, 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 更加准确地解析海州湾矛尾虾虎鱼的空间分布特征。2013—2022 年春季, 矛尾

虾虎鱼集中分布于海州湾西部近岸和南部海域, 东部和中北部海域分布较少, 分布重心的经度和纬度偏移范围大

约为1°; 秋季主要分布于海州湾西南部海域, 分布重心呈辐射状小幅度移动。本研究发现, 与矛尾虾虎鱼空间分布

存在显著相关的影响因子为水深、饵料丰度、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 其中饵料丰度是春季最重要的影响因子, 水深

是秋季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本研究在区域尺度上解析了海州湾矛尾虾虎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布重心的变化,

并探讨了影响因子重要性的季节差异, 可为海州湾矛尾虾虎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