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玉米螟及其近缘种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玉米螟一直被认为是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übner)。但1970年六浦晃和门罗在“欧洲玉米螟及其近缘种的分类与分布”一文中指出:分布于亚洲东部和澳洲为害玉米的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欧洲玉米螟仅分布于欧洲、非洲西北部、西亚和北美。该文还报道Ostrinia属在我国有11种。近年来经吉林  相似文献   

2.
我国玉米螟的发生、防治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玉米螟的发生、防治与研究进展周大荣(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玉米螟是一种具有巨大危害潜力的世界性大害虫,主要有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两种。在我国,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第一大害虫。据估计,如不防治,春玉米常...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疆伊犁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唯一一处已知的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同域混生区?本文通过调查这一混生区玉米螟的野外主要寄主种类及其玉米螟群体组成和混生杂交情况, 为后续开展同域近缘种种间竞争?群体进化和杂交等研究提供本底数据?在田间寄主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利用mtCOⅠ基因测序和OR4基因酶切法对混生区内4个主要县市5种寄主上的986个疑似玉米螟样本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伊犁混生区内玉米螟的野外寄主主要是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和苘麻, 偶见苍耳?大麻?反枝苋等?942个样本被鉴定为亚洲玉米螟, 相似性为99.02%~100%; 44个样本被鉴定为欧洲玉米螟, 相似性为99.24%~100%?亚洲玉米螟在混生区内所有调查地内均有分布, 且比欧洲玉米螟具有更广泛的寄主范围, 其主要取食并分布在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和苘麻上, 混生比例依次为73.33%~100%?100%?88.89%~100%?95.00%~100%?100%?欧洲玉米螟分布则极为有限, 目前仅主要分布在紧邻中亚哈萨克斯坦的霍尔果斯市和伊犁河谷最东部?西天山腹地新源县的极少数区域, 所占比例较低, 且主要取食玉米, 偶见取食稗草?狗尾草, 在3种寄主上的混生比例依次为0~26.67%?0~11.11%?0~5.00%?所有样本未发现杂合个体, 均为纯合体?综上, 亚洲玉米螟目前已在混生区内所有主要寄主植物上均成功取代欧洲玉米螟, 成为混生区绝对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亚洲玉米螟的寄主植物种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寄主植物种类,对13科38种植物进行了田间笼罩接虫试验和室内生物测定,并通过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了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有8科20种,酸模叶蓼是最适宜寄主植物,其次为玉米、谷子、薏苡等;在酸模叶蓼、玉米等11种植物上还发现了第2代幼虫。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饲养条件下,亚洲玉米螟能在9科25种寄主植物上完成生活史,其中以向日葵为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增长最快,其次为玉米。研究表明,亚洲玉米螟的寄主植物共有9科27种,较适宜寄主植物有酸模叶蓼、玉米、谷子、苍耳和葎草,其中在玉米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玉米和甘蔗间作对亚洲玉米螟产卵行为的影响,在尼龙网室研究了亚洲玉米螟在玉米和甘蔗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卵时间、产卵部位及产卵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亚洲玉米螟均于23∶00开始产卵,02∶00~03∶00达产卵高峰。单作甘蔗、单作玉米和间作甘蔗叶背的玉米螟卵块和卵粒数均高于叶面,而间作玉米叶背与叶面的玉米螟卵块数无显著差异,叶背的卵粒数高于叶面。单作玉米叶脉的玉米螟卵块和卵粒数均显著高于叶缘;间作玉米和单作甘蔗叶脉与叶缘卵块数间无差异,但叶脉处卵粒数高于叶缘,间作甘蔗叶脉的卵块数高于叶缘,叶缘卵粒数高于叶脉。单作甘蔗叶背的亚洲玉米螟卵块主要分布在距叶鞘69.14 cm处,而叶面的卵块主要分布在距叶鞘21.09 cm处;间作甘蔗叶背和叶面卵块分布于距叶鞘35.17 cm和12.34 cm处,二者差异显著。单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卵块仅分布于叶背沿叶脉远离叶鞘处,而间作玉米叶背和叶面卵块分布于近叶鞘。表明玉米和甘蔗间作对亚洲玉米螟雌蛾产卵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玉米螟及其已知近缘种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华  高芬 《植物保护》1983,9(6):14-14
玉米螟是我国农业上的大害虫,是测报和防治的主要对象。近年来经过所内外有关单位的协作,通过形态鉴定,生殖隔离试验,性信息素化学结构分析及田间诱雄联合试验已明确,在我国东半壁从北到南广大玉米种植区猖獗为害的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而不是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  相似文献   

7.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为害最大的常发性害虫,为明确苏云金芽胞杆菌G033A(Bt G033A)对2代区亚洲玉米螟的田间防效,分别于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应用Bt G033A对1代和2代亚洲玉米螟进行了防治示范,测定田间平均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率及产量...  相似文献   

8.
许多膜翅目寄生蜂在寄主栖息地和寄主定位过程中受化学刺激物的支配(Weseloh,1981;Noldus,1989),在寄主定向和接受行为方面,赤眼蜂利用多种来源于寄主的化学刺激物——利它素(Nordlund等,1976)。寄主鳞片及鳞片正己烷提取物可增强赤眼蜂寄主搜索反应和提高对寄主的寄生率(Lewis等,1972、1985;Shu等,1986;Noldus,1989;王锦举等,1990)。玉米螟赤眼蜂是亚洲玉米螟的优势卵寄生蜂(张荆等,1990),引进到德国后经室内研究表明,其对欧洲玉米螟卵的偏嗜性很强,箱笼及温室条件下对欧洲玉米螟卵  相似文献   

9.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世界性的玉米重要害虫,近年来研究证明,吉林省发生的亚洲玉米螟存在化性差异,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在繁殖力、抗寒性、滞育后发育历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昆虫病原斯氏线虫(Steinernema)防治玉米螟的研究国内外均已有报道。美国曾用DD-136线虫防治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何康来等用Steinernema feltiae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试验。本文主要对几种室内感染试验结果,于1991年进行田间效果比较试验。 供试材料:线虫DD-136和Beijing品系原种由中国农科院生防所提供,经天津市农药所人工离体繁殖。玉米螟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室内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11.
利用玉米叶片作为信息源,通过测定亚洲玉米螟对玉米不同部位叶片的起飞至接近信息素源等行为,研究亚洲玉米螟对玉米不同部位叶片的定向反应。结果表明在近距离范围内,上部叶片更能吸引亚洲玉米螟;而在较远距离,亚洲玉米螟对上部叶片与下部叶片的定向行为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在微风环境中亚洲玉米螟对玉米叶片的定向行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系统调查了安徽省不同地区、玉米不同生育期害虫种类及发生为害情况。调查发现:安徽省全境玉米适生期长,玉米种植结构复杂,北部地区以连片种植夏玉米为主,南部地区以插花式播种春玉米为主。与为害夏玉米的害虫相比,南部春玉米害虫种类更为多样。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全省玉米的主要害虫,其中铜陵地区春玉米苗期受亚洲玉米螟为害最重,被害株率达25.6%。蜗牛在夏玉米穗期和春玉米苗期为害严重,部分田块被害株率达100%。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是春、夏玉米穗期的另一主要害虫,常与亚洲玉米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混合发生,但在淮北地区玉米秸秆中未发现冬后存活的桃蛀螟幼虫。  相似文献   

13.
玉米螟为害玉米的产量损失估计及单株允许残留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秋玉米的产量损失,于1990年始在浙江东阳玉米研究所采用田间自然种群为害与在玉米不同生育期采取药剂控制使害虫造成一定梯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获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两个曲线方程: 春玉米:Y_1=1-[0.67 (1-0.67)×0.7558~(P 0.7)] 秋玉米:Y_2=1-[0.70 (1-0.70)×0.7767~(P 1)] P为单株玉米上平均虫量,0.7和1为最后单株玉米上允许的残留虫量(包含蛀孔),损失率分别为5.9%、6.7%。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世代亚洲玉米螟进行化学防治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杀虫剂对不同世代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设置只防治一代玉米螟,只防治二代玉米螟,和一、二代皆防治3个处理,以一、二代都不防治为对照,比较不同防治处理下秋季剖秆百株虫孔数、虫口数、被害株率、防治效果和玉米产量。结果表明:不同防治处理的防效间存在显著差异,3个防治处理的虫孔数、虫口数和被害株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一、二代皆防治处理的防效最高,只防治一代和只防治二代处理的防治效果在年度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The potential of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e European corn borer (ECB),Ostrinia nubilalis (Hübner), was evaluated under laboratory, screenhouse and field conditions. The ‘All’ and ‘Mexican’ strains ofSteinernema carpocapsae (Weiser) and the ‘HP88’ strain of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Poinar were compared in both dose response assays (5, 50 and 500 infective juveniles [IJ] per petri dish containing five 5th-instar ECB eggs; 72 h of incubation) and exposure time assays (3, 6 and 9 h of incubation). In the dose response assays the highest rates of ECB killing resulted from infestation with the Mexican strain ofS. carpocapsae. In the exposure time assay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killing rates of the three nematode strains. Sweet corn plants(Zea mays var.saccharata) grown in a screenhouse, were infested with ECB neonates and 4 days later sprayed with a suspension of the Mexican strain ofS. carpocapsae (50,000 IJ per plant). The number of ECB larvae found on treated corn plants after one week was significantly (P=0.05) lower (3- to 5-fold) than the number found on untreated plants. Similar treatment in the field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rate of economic ear damage from 20% to 5%. Contribution from 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No. 2260-E, 1997 series  相似文献   

16.
亚洲玉米螟为害棉花及其卵量与为害数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棉区亚洲玉米螟1年发生3代,各代均可为害棉花。由于耕作制度的不同,各代在棉田内发生为害程度不一。夏玉米—棉花混作区棉田一代发生量大,二、三代很少为害棉花;春玉米—棉花区主要以二、三代为害棉花;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棉田各代均发生为害,发生轻重与距玉米区远近有关,愈近发生愈重。一代幼虫为害棉花形成的被害数与其卵块在棉田内的密度呈线性关系,而二、三代的为害棉花各受害部位数量与卵块密度呈非线性关系。此外,被害量还与卵块在棉田内的分布有关,在一定的面积上,同样的卵块密度分布集中所引起的为害要轻于分布疏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灭幼脲类——TH_(6040)对玉米螟幼虫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及显著的防治效果。室内测定证明:玉米螟低龄幼虫在含有3ppm浓度TH_(6040)的人工饲料中取食后,存活率降低88~100%。田间试验证明:在春玉米心叶末期施用一次0.045%TH_(6040)颗粒剂,第一代幼虫存活数量降低80%。由此看出,具有改变昆虫生理功能作用的TH_(6040)可应用于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8.
江苏沿海旱粮棉区玉米螟寄生性天敌有8种,其中优势种为赤眼蜂及螟虫长距茧蜂。玉米上一、二代玉米螟幼虫受螟虫长距茧蜂的寄生,对棉田玉米螟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可使发生期推迟2~5天,发生量可减轻1~2个等级  相似文献   

19.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拟环纹豹蛛对亚洲玉米螟卵和1~3龄幼虫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拟环纹狼蛛能有效捕食玉米螟幼虫,但不捕食玉米螟卵。拟环纹豹蛛对玉米螟2龄和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其中雌蛛对2龄和3龄幼虫的捕食上限1/死分别为116头和85头,雄蛛分别为69头和26头。拟合HollingⅢ新模型得拟环纹豹蛛捕食玉米螟2龄和3龄幼虫的最佳寻找密度(b)分别为15和9头。在相同猎物密度下,拟环纹豹蛛自身密度增加,捕食作用率(E)下降,两者之间的关系方程为E=0.5965 P^-0.65。研究表明,拟环纹豹蛛对亚洲玉米螟1~3龄幼虫均具有强烈的捕食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甜玉米田玉米螟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甜玉米在我国大面积种植历史较短,对甜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和防治技术研究较少。本文对国内外甜玉米上玉米螟成虫产卵习性、幼虫危害和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为我国甜玉米田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