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1985年,笔者对杂交稻早熟新组合威优35、威优64、威优49及汕优125进行双季早稻、一季中稻、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及中稻收后蓄再生稻五种种植方式试验,对生育期较长的威优6号则采用了一季中稻、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三种种植方式。双季早稻于3月28日播种,一季中稻于5月14日播种,一季晚稻(迟播中稻)于6月5日播种,双季晚稻于 7月 5日播种。 5月 14日播的中稻收割后蓄再生稻。试验设在本所的同一丘稻田,成土母质为四纪红壤,pH值5.9(水浸),有机质含量3.55%,全量N、P_2O_5、K_2O的含量分别为0.20%、0.14%、1.80%。小区面积2厘,一次重复。各期均进…  相似文献   

2.
黄寅虎 《作物研究》1992,6(3):37-39
益阳地区1988年提出开辟稻田三季杂种优势(即杂交油菜、杂交早稻、杂交晚稻利用的新领域)到1990年三年全区累计种植面积22.3万亩。其中,秦油2号平均亩产135.2 kg,杂交早稻平均亩产485.6kg,杂交晚稻平均亩产498.7kg.其技术要点为:优化组合配套,采用“双两大”加小苗喷施多效唑,适时适量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加强管理,适时收割。  相似文献   

3.
海南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南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水稻生育期资料和1961~2014年历史气象数据,分析了海南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候变暖对海南水稻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4 a海南水稻生长季内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早稻气候倾向率为0.21~0.3℃/10 a,以苗期最为明显,晚稻为0.18~0.24℃/10 a,以成熟期最为明显。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早于西部地区,早稻播种时间最大相差55 d,早稻收获和晚稻播种最大间隔42 d,降水和高温可能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随着气候变暖,海南大部分地区早稻生育期提前,晚稻生育期延迟,苗期和成熟期持续时间缩短,与该阶段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但全生育期持续时间变异较大,部分站点略有延长。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南早稻播期可适当提前,晚稻播期可适当延迟,并选用耐高温和抗干旱品种,以减轻高温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湖南农业大学油料作物研究所提供的湘杂优753为供试品种,分3个播期(晚稻收割前7 d、晚稻收割前3d和晚稻收割后板田撒播)和2种种子处理方式(用烯效唑处理和不用烯效唑处理)对稻田套播油菜的产量及其产量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时间和种子处理方式对套播油菜产量均有显著影响,水稻套种油菜以烯效唑浸种后晚稻收割前3d直播最好。  相似文献   

5.
早晚稻轻简栽培搭配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宁波对早晚稻各种轻简栽培方式搭配的研究表明:早晚稻均采用机械插秧,早稻直播配晚稻机插的搭配方式,在季节的衔接,年总产量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均较为理想;如果机育秧或栽插技术不过关或机具不具备,则可采用早稻直播配晚稻手插的搭配方式,季节衔接可行,总产量和经济效益也较好,但不能达到双夏季节省工,省本,省力的目的,不能解决劳动力紧缺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气候变暖对长沙地区双季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基于长沙站1979~2015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和比较了1997~2015年与1979~1996年的≥10℃积温和年、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根据界限温度指标及10~20℃、10~22℃初终日间隔天数、积温,分析双季稻播种期、生育期天数、早稻播种至晚稻安全齐穗期的气象条件变化及双季稻生长季内降水、光照的变化对双季稻生育期的影响,根据双季早、晚稻单产变化,对双季稻产量潜力作初步探讨。结果表明,36年来双季早、晚稻播种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 06、4. 44 d,双季稻生长季节略有延长。长沙年平均气温存在冷、暖气候波动,1997年为气候突变点,平均每10年增加0. 2~0. 3℃。月平均气温升温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2、4、5、11、3、1、10、12、6、7、8、9月。随着年、月平均气温的逐渐升高,双季稻生长季内温度和积温随之增加,双季稻生长季内总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速在1. 0 mm以下,总日照时数平均每10年减速在23~27 h,其中双季早稻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平均每10年为-12 h,双季晚稻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平均每10年为-36 h。早稻生长季内气温升高和积温增加对早稻提前播种、增加生长季节有利,为选用生育期长的品种创造条件,从而促进了早稻产量与产量潜力的提高;而晚稻生长季内气温升高和积温增加均不如早稻生长季,同时生长季内的日照时数下降速率明显大于早稻生长季(双季晚稻大于双季早稻平均每10年减速24 h),不利于群体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有可能影响到晚稻的产量与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7.
杂交晚稻免耕抛栽稻田落粒谷秧苗的防除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杂交晚稻免耕抛栽稻田落粒谷秧苗对晚稻禾苗生长的影响,提出选择不易落粒的品种作早稻种植,适当提早收割早稻,集中处理打稻机旁碎稻草,放养鸡鸭,及时适龄抛秧,施用除草剂等综合措施对落粒谷秧苗进行防除,可达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华南双季稻区是我国优质籼稻的主产区之一,研究气候变暖对华南双季稻稻米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稻田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对早稻(合丰丝苗,2020年;粤禾丝苗,2021年)和晚稻(粤禾丝苗,2020和2021年)进行全生育期昼夜不间断增温处理,分析增温对早、晚稻加工、外观、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与不增温处理相比,增温(早稻,1.5~1.8℃;晚稻1.9~2.0℃)对早、晚稻糙米率均无显著影响。增温条件下,早稻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显著降低,而晚稻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无显著变化。增温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影响在早、晚稻之间呈相反趋势;增温显著提高早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而降低晚稻垩白粒率。增温条件下,早、晚稻直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降低,而蛋白质含量呈升高趋势。此外,增温提高早、晚稻稻米峰值黏度和米饭黏性,降低其消减值及晚稻糊化温度和米饭硬度。相关分析表明,增温条件下,早、晚稻糊化特性和米饭质构的改变主要与直链淀粉含量的降低有关。【结论】增温导致早稻加工和外观品质变差,而有利于改善其营养和食味品质。增温条件下,晚稻外观、营养和食味品质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早晚稻混栽中不同密度和插植规格及早稻的收获高度、晚稻的施肥时期对早晚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1)早稻群体的分蘖发生速度以宽行密植的较快,有效穗数多。密度相同时,采用宽行窄株插植的地上部干物质生产量和产量较高:(2)早稻收获前7d追施氮肥,可促进晚稻分蘖的发生。早稻收获时留桩20cm,混栽晚稻的分蘖发生速度快于撩穗收获的,且有效穗数多,但每穗的结实粒数少,穗型小;(3)从产量水平来看,以早稻收获前7d追肥、留柱高20cm收获的晚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研究水稻恶苗病防控技术,减轻恶苗病的发生,笔者开展了不同播种方式、不同药液浓度和浸种时间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株发病率差异显著,早播比迟播发病严重,早稻比晚稻发病严重,采取不催芽或露白播种的处理比长芽播种的处理秧苗恶苗病病株率减少18.9%~21.5%。  相似文献   

11.
两系籼型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是广西首个超级稻品种,由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具有高产、稳产、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桂两优2号可作早、晚稻两用,并且早稻产量高于晚稻。试验结果表明,结实率高和单位面积颖花量大是桂两优2号作早稻比作晚稻产量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缩小晚稻与早稻产量差距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2.
张运胜 《作物研究》1996,10(1):38-38
油稻稻三熟撩枝撩穗收获技术张运胜(湖南省安乡县农业局,安乡,415600)为了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增加稻田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促进作物季季高产,近年来,安乡县在油──稻──稻耕作制上推广油菜撩枝、早稻撩穗收割,在肥──稻──稻耕作制上推广早稻、晚稻...  相似文献   

13.
2003年晚稻在荔浦县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早稻收割后第5天(即再生稻和落粒谷苗已长出)喷施农民乐747,喷药后间隔6~7 h回水抛秧,或收割早稻后当天每公顷施750 kg碳酸氢铵和375 kg钙镁磷肥封杀再生稻和落粒谷并作基肥,第2天回水泡田,第5天抛秧,这2个处理对再生稻和落粒谷苗有较显著的防除效果,并取得较好的产量。早稻收割后第5天喷药,当天回水抛秧处理每公顷产量6 570 kg,比收割早稻后当天喷药,第2天回水,第5天排浅水抛秧处理增产697.5 kg/hm2,增长11.88%。  相似文献   

14.
杂交早稻配二季晚粳(简称早杂晚粳)是湖北省在水稻生产中开辟的一条新途径。经过连续四年的系统试验和较大范围的扩大示范,它显示了强大的优势和生命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展杂交早稻,是打破我省目前早稻产量徘徊局面的有效途径。早稻在我省是得天独厚的一季作物,既无致害的低、高温影响,又无旱涝威胁,一直被认为是稳产高产作物。但近几年来,早稻生产出现了徘徊被动的状况,远不及二季晚稻生产的发展速度。“六五”期间,由于杂交晚稻的发展和常规晚粳良种的更新,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缩小了早、晚稻之间的产量差距。1979年,早、…  相似文献   

15.
以早稻中嘉早17和连作晚稻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了施用叶面肥"喷施宝"和"施尔美"对早、晚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在穗期喷施叶面肥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早稻喷施叶面肥较未喷施对照增产7.92%~25.90%,晚稻喷施叶面肥较未喷施对照增产5.31%~12.06%;2种叶面肥以喷施"施尔美"的增产效果更好,用量宜控制在25 g/667 m2。  相似文献   

16.
培杂山青系广东省茂名市两系法杂交水稻攻关协作组用培矮64S与山青11杂交育成的两系杂交籼稻感温型中、晚稻兼用组合,1996年由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当地作早稻栽培全生育期123~125d,作晚稻栽培106~108d,与汕优63相同。我区于...  相似文献   

17.
特优77是漳州市农科所于1991年用龙特甫不育系与明恢77恢复系配制而成,1998年早季通过漳州市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2年以来,先后在云霄、龙海等地大面积种植,1998年早季漳州市推广0.67万hm2以上,龙岩市每年亦推广1300多hm2。厦门同安区也有较大面积种植,且作为早杂优组合推广。该组合在各地表现中熟、高产、稳产、较抗稻瘟病,适合闽南做早、晚稻种植。l特征特性特优77属基本营养型,做早稻栽培3月上旬播种,全生育期130d左右;晚稻7月中旬播种,全生育期115~118d。株型集散适中,分案力中等,叶片较挺直,株高90~95cm,每666…  相似文献   

18.
谭保钦 《作物研究》2000,14(2):63-63
为探讨三熟制栽培中品种搭配与产量的关系,1993-1995年开展了三熟制早晚稻不同熟期品种搭配方式及产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双峰以迟熟早稻搭配中熟晚稻产量最高,晚稻能安全齐惠,是一种较好的高产搭配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中嘉早17(早稻)和泰优390(晚稻)为材料,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耦合条件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表现。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9%,“早稻旋耕+晚稻翻耕”处理对水稻增产效果最明显,周年产量高达15.8 t/hm2,较其他处理高5%~36%。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互作对早、晚稻米垩白粒率、早稻RVA 谱特性、晚稻消减值具有极显著影响,而对其他外观、加工品质影响不显著。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米外观品质差异不明显,“秸秆还田+早晚稻均免耕”处理稻米加工品质最优,而“秸秆还田+早稻旋耕+晚稻翻耕”处理稻米RVA 谱特性最佳。综合得出,“秸秆还田+早稻旋耕+晚稻翻耕”处理增产效果最好且蒸煮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20.
廖旭芳 《杂交水稻》1999,14(6):31-32
杂交水稻“以晚代早”是利用属于基本营养型的晚稻组合作早稻栽培,通过延长生育期争取大穗多粒创高产的一种增产途径。分析了“以晚代早”的利用价值,充分利用低海拔地区光温资源,可比早稻品种增产10.4% ~18.9% ,不争晚稻季节。总结了“以晚代早”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