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研究景宁木兰(Magnolia sinostellata)与17个木兰科木兰属其它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揭示景宁木兰的遗传基础。在本试验条件下,从12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0个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共检测到178条清晰的条带,其中163条具有多态性,占91.60%。通过POPGENE 32软件分析,除了木兰亚属的山玉兰独自成一类外,符合赫钦生的木兰属分类系统:厚朴、广玉兰及其变种为木兰亚属一类,其余包括景宁木兰、天目木兰、武当木兰等为玉兰亚属一类;玉兰与辛夷的杂交种二乔木兰与辛夷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231 4,与玉兰的遗传距离也只有0.316 7;木兰属内遗传距离最近的为天目木兰与日本辛夷,为2.232 1,遗传距离最远的为山玉兰与日本辛夷,为0.736 9;景宁木兰与本属其它植物间的遗传距离在0.278 2~0.610 9,其中与天目木兰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278 2,与山玉兰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610 9。这表明景宁木兰具有其特有的遗传基础,且与天目木兰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2.
拟单性木兰属种质资源及其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单性木兰属是我国木兰科特有属,该属共5个种,其中峨眉拟单性木兰为四川蛾眉山特有种,国家一级濒危重点保护植物。本文概述了拟单性木兰属植物的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同时重点介绍了峨眉拟单性木兰的资源概况、群落特征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论玉兰与木兰的混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兰与木兰是中国传统的两类园林绿化与中药材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现代有关专著却混淆了这两大分类群。本文对玉兰与木兰作了考证,分析了两大类群的主要区别,指出了混淆两大类群的表现形式:一是把玉兰属树种混称为木兰,如把紫玉兰称作木兰,把滇藏玉兰称作滇藏木兰等;二是把木兰属树种混称为玉兰,如把荷花木兰称作广玉兰或荷花玉兰、把山木兰称作山玉兰等。本文纠正了玉兰与木兰名称上混淆不清的现状,对研究玉兰与木兰的起源与进化,木兰科系统分类与应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木兰科、木兰属、玉兰亚属中,有3种植物玉兰、武当木兰、黄山术兰非常相似,不易辨认,经常被张冠李戴。其实,只要细心观察.辨认它们并不是根难。  相似文献   

5.
武当木兰嫁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地分布广、适应性强的木兰属植物为砧木,用武当木兰幼龄母树上部1 a生木质化枝条为接穗,从砧木种类选择、嫁接时期、嫁接方法及砧木粗度4个方面进行嫁接试验,分析影响武当木兰嫁接成活率的因素。结果表明:紫玉兰是武当木兰嫁接最适宜的砧木,在春季3月中旬,嫁接方法采用切接,选用砧木基径或粗度1cm以上嫁接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乐东拟单性木兰育苗与造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乐东拟单性木兰的生物学特性、采种育苗技术、造林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等,为乐东拟单性木兰人工造林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不同种源的乐东拟单性木兰、云南拟单性木兰的引种试验研究表明,乐东拟单性木兰、云南拟单性木兰能适应浙江建德和江苏无锡的气候条件,正常生长。只要种源选择适当或采取防寒措施,在极端气温-7℃下,除1~2年生苗木有较轻度叶片冻害外,3~5a苗木未见明显冻害;在连续60多天的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受害率仅为1%,且仅有少数叶片轻度受害,具有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8.
遮荫对天女木兰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程度的遮荫(A:0,B:25.8%,C:61.3%,D:90.3%)对天女木兰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天女木兰的地径、苗高和生物量均表现为B>A>C>D。天女木兰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较低,且随着遮荫程度的提高,其值以及暗呼吸速率均依次降低。天女木兰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在不同的遮荫处理下均呈现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日最大值为B>A>C>D。B处理是这4种遮荫处理中天女木兰生长最适宜的遮荫强度,适度遮荫可增强天女木兰叶片的光合作用,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9.
景宁木兰生物生态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景宁木兰这一珍贵自然资源,采用调查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景宁木兰的形态特征,生长规律,繁殖技术及生态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景宁木兰的树形树冠,花形花色都具有开发潜力,适生条件要求不严,无性繁殖和种子繁殖的成功使开发利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在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有一著名的生态旅游避暑胜地“木兰围场”。“木兰”是满语哨鹿之意。“木兰围场”即哨鹿狩猎之所。“木兰围场”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这里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史称“平地松林”。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玄烨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游牧地,设置了“木兰围场”,岁行木兰秋弥,且垂为“家法”。  相似文献   

11.
天女木兰在园林绿地栽培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天女木兰在园林绿地栽培中不易成活或长势不良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多年研究。章对天女木兰圃地种苗培育、出圃起苗、园林绿地栽植及栽植后的养护管理工作等技术环节进行了详述,为天女木兰在园林绿地中栽培应用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天女木兰扦插生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天女木兰扦插生根的外界条件,通过全光自动喷雾设备控制环境温度与湿度,采用100、200、500及1 000 mg·kg-1ABT生根粉溶液处理插穗,对天女木兰扦插生根及移栽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500 mg·kg-1ABT生根粉溶液能够显著促进天女木兰扦插苗生根,生根率可达85%,扦插时间为6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木兰属一新命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引种康定木兰在成都夏季高温期的适应性,在成都平原夏季自然高温条件下测量4种木兰苗的光合指标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1)4种木兰苗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都为双峰型,都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康定木兰嫁接苗的日均净光合速率最大。4种苗木的蒸腾速率日变化也为双峰型,康定木兰嫁接苗的日均蒸腾速率最大。(2)4种苗木的气孔导度在午间高温期明显下降,午间高温期后康定木兰实生苗气孔导度上升的幅度最大。午间高温期气孔关闭限制了光合速率,而傍晚则是光照强度的下降使得光合速率下降。(3)木兰苗的净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4)4种苗木叶绿素含量大小为:康定木兰嫁接苗白玉兰实生苗紫玉兰。高温胁迫下4种木兰苗光合速率均受到抑制,康定木兰嫁接苗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都最高,其适应性更好,而康定木兰实生苗适应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单性木兰种子贮藏及发芽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萌发基质和不同贮藏方式对单性木兰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性木兰种子用河沙作萌发基质可以得到较好的发芽效果;低温冷藏和湿沙贮藏为较好的种子贮藏方式,以湿沙贮藏效果最佳;单性木兰红色假种皮对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播种时应将假种皮搓洗除去。  相似文献   

16.
木兰秋称文化源于清朝康乾时期的木兰围场,是清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后,发展生态旅游是必然选择,其文化底蕴就表现为秋称文化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以顺昌埔上国有林场人工黄山木兰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生长情况,分析林分中优势木、平均木、劣势木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长势黄山木兰平均胸径差异极显著,平均树高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不同长势黄山木兰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差异极显著,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率均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干生物量分配率均最大,超过60%,而树叶生物量分配低于2%;树干生物量垂直分布呈金字塔状,树枝、树叶生物量垂直方向呈倒金字塔分布;各径级根生物量总体表现为随根系径级的减小而减少,不同长势黄山木兰同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与生长势有关。  相似文献   

18.
乐东拟单性木兰 (Parakmerialotungensis) ,别称光叶木兰、乐东木兰、隆南。常绿大乔木 ,树高可达 30m ,胸径 130cm。最早在海南省乐东县发现 ,故定名乐东木兰 ;后采到单性花(雄花 )和雌蕊群轴无心皮的单性花标本 ,更名为乐东拟单性木兰。是我国特有种 ,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树种。近年来 ,以其树形优美、花香四溢、珍稀奇特等优点 ,正在用于庭院绿化和行道植树。乐东拟单性木兰的繁殖 ,正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产生着巨大的效益。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该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育苗技术 ,笔者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1 生物学特性乐东拟单性木兰地…  相似文献   

19.
通过总结木兰围场的历史和现状 ,对开发建设木兰围场生态旅游示范区 ,在构建旅游环线 ,加大宣传力度 ,培养导游队伍 ,规范旅游秩序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天女木兰繁育及大苗移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女木兰是较为理想的园林绿化树种。本文简要描述了天女木兰的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较为详尽地介绍了繁殖、栽培、管理及大苗移栽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