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蟹温室越冬,应用微孔增氧技术和增氧泵增氧、无增氧机增氧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为:微孔增氧的8个越冬池平均成活率是83.3%,使用增氧泵的2个越冬池的平均成活率75.7%,无增氧机的2个越冬池的平均成活率53.2%,表明微孔增氧技术对提高西北高寒地区河蟹越冬成活率具有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绒螯蟹的育苗过程中,采用添加微生物的方法调节育苗水体的水质,结果表明:与对照池相比,试验池中的氨氮明显下降,溶氧量增加,pH值变化不大;河蟹各期幼体的成活率提高,从SouⅠ期幼体至大眼幼体,试验池的成活率为13.9%,对照池仅8.1%。因此,在河蟹的育苗生产上,利用添加有益微生物的水质循环装置,能有效地提高育苗产量,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3.
大海马(HippocampuskudaBleeker)育苗池为水泥池,规格为4.0m×6.0m×1.6m,分设正常池与水华发生池,各设3个平行池,每池养殖幼海马约1000尾,测定水体水华发生时水体细菌数量和理化因子变化的规律。结果显示,当水温高于24℃时,育苗池易发生水华,形成水华的优势藻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aeruginosa)。正常育苗池水体中异养细菌总量平均比水华池的高出近1个数量级。正常池和水华池表层异养细菌变动范围分别为2.50×103~7.23×104CFU/mL和4.75×102~6.90×103CFU/mL,水华池比正常池减少了60%~99%;底层异养细菌变动范围则分别为4.75×103~7.53×104CFU/mL和6.25×102~1.50×104CFU/mL,水华池比正常池降低了73%~97%。水华池与正常池底层异养细菌数量的差异极显著(P<0.01)。两组池表层弧菌数量变动范围分别为0.85×102~7.19×103CFU/mL和0.33×102~8.92×102CFU/mL,水华池比正常池减少5%~93%;底层弧菌数量变动范围则分别为8.30×102~1.16×104CFU/mL和0.53×102~2.04×103CFU/mL,水华池比正常池降低2%~97%。水华发生池的底层和表层的细菌数量与正常池的差异均显著(P<0.05)。同时,水华池平均水温比正常池约低1℃,溶解氧(DO)比正常池的降低了22%~33%;而水华池中的氨氮含量则为正常育苗池的1.41~2.34倍。水华发生时,育苗池表层和底层水体中弧菌数量比正常池的分别减少了61%~87%和82%~93%。  相似文献   

4.
试验探讨了施用生物渔肥(绿源生)后水体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变化。试验取2个水泥养殖池,其中一个为试验池,施入生物渔肥量为4 g/L,另一个为不施肥的对照池。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渔肥后试验池中的浮游植物在第2天开始迅速增长,第4天达到生长高峰,比对照池同期增长116.25%,硅藻门取代绿藻门成为优势种群;试验池中的原生动物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比对照池增长16.18%,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在第6天大量增长,比对照池分别增长30.40%、20.59%和17.46%;试验池浮游生物总量在施入渔肥后的第12天仍高于对照池。本试验条件下,生物渔肥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影响不大,但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循环水养蟹之尾水净化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阳澄湖滨消泾村开展了循环水养蟹试验,试验水面333500m2,进、排水管分开,改造和流转出33615m2水面用于尾水分级净化。其中一级净化池3600m2主要种植水花生,覆盖面积50%~70%,水花生在水面呈条块状分布。二级净化池13340m2,全池种植伊乐藻,岸边种植水花生,并装备2500m2的阿科蔓生态基。二级池的水可直接灌入蟹池,也可入三级净化池储备。三级净化池16675m2,种植伊乐藻并适量放养虾蟹,与其他养蟹池同样管理,水位1.2m以上,主要用于储备净化过的水。实施循环水养殖后产量较周边地区高210kg/hm2,整个区域内无病害发生。二级净化池中BOD5、NH4+-N、TN、TP、CODMn、叶绿素a、悬浮物含量分别为1.16mg/L、0.42mg/L、1.18mg/L、0.08mg/L、3.97mg/L、14.4μg/L、3.14mg/L,达到了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暂定)一级标准,并分别比蟹池下降了42%、30%、45%、58%、14%、26%和78%,比水源水下降了49%、65%、61%、60%、18%、58%、67%。  相似文献   

6.
臭氧对罗氏沼虾育苗池水净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臭氧仪合适工作条件 :流速为 3L/ min,O3与水的混合时间为 6~ 8min。首先以臭氧仪全循环处理罗氏沼虾育苗池水 ,布苗后每天以臭氧仪原池循环处理池水 3~ 4 h。育苗周期内 ,试验池不换水、不添加任何药物 ,测得其 NO2 -- N、NH3- N和 COD等各指标的变化范围较对照池相应指标分别下降了 18.2 %~ 91.7%、2 5.0 %~ 39.3%和 16.5%~ 50 .0 %。试验池幼体较对照池的强壮、变态率高、变态速率快。出苗率为对照组的 1.7倍 ,出池仔虾平均体长与体重分别为对照池的 1.2与 1.4倍。  相似文献   

7.
投喂蝇蛆混养中国明对虾和三疣梭子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口1.5 hm2的池塘进行投喂蝇蛆混养中国明对虾和三疣梭子蟹试验,1﹟池不投喂蝇蛆,2﹟池配合投喂30%~50%蝇蛆.试验结果表明,2﹟池对虾、梭子蟹产量分别是1﹟池的1.8倍和1.2倍,成活率分别比1﹟池高10.7%和2.7%;纯利润2﹟池比1﹟池多2.8万元;投入产出比,1﹟池为1∶2.73,2﹟池为1∶3.19.2﹟池虾蟹体质量同期增长高于1﹟池,这一变化在养殖中后期更为显著.投喂30%~50%鲜活蝇蛆混养中国明对虾及三疣梭子蟹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分别设置3个试验池和对照池,探索池塘底排污、微孔增氧与叶轮增氧、生物絮团多项技术集成对养殖池塘水质和养殖鱼类生长等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池的底层溶解氧质量浓度高于对照池,7月5日后氨氮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池(P<0.05),6月25日后pH值显著低于对照池(P<0.05);试验池鲤、鲫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池(P<0.05),鲤、鲫、鲂出池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池(P<0.05);摄食鱼总产量提高15.9%,显著高于对照池(P<0.05);饲料系数降低6.1%,显著低于对照池(P<0.05);节水51.5%。多项技术集成可有效调控养殖水质,降低铵态氮、亚硝酸盐氮等有毒有害物质,减少鱼病发生,实现了节水减排。  相似文献   

9.
草鱼“四联”疫苗在草鱼池塘养殖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4口池塘,每公顷放养75~100g/尾的草鱼种31 612尾~36 486尾。其中2口池草鱼种放养时接种草鱼"四联"疫苗,另2口池设为对照。经6个月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疫苗的试验池草鱼与未接种疫苗的对照池相比,发病率比对照池低10.7%,成活率与平均产量比对照池分别提高12.8%和20.8%。试验初步证明,接种草鱼四联疫苗能有效地增强草鱼对"四病"的抵御能力,提高草鱼养殖成活率,是有效防治草鱼"四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臭氧对罗氏沼虾育苗池水净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臭氧仪合适工作条件:流速为3 L/min,O3与水的混合时间为6~8min。首先以臭氧仪全循环处理罗氏沼虾育苗池水,布苗后每天以臭氧仪原池循环处理池水3~4h。育苗周期内,试验池下换水、不添加任何药物,测得其NO2^--N、NH3-N和COD等各指标的变化范围较对照池相应指标分别下降了18.2%~91.8%、25.0%~39.3%和16.5%~50.0%。试验池幼体较对照池的强壮、变态率高、变态速率快。出苗率为对照组的1.7倍,出池仔虾平均体长与体重分别为对照池1.2与1.4倍。  相似文献   

11.
黄河滩盐碱地池塘鱼鳖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池2口,1.37hm^2,对照池1口,0.67hm^2,水体pH7.9~8.5,含盐量1.79g/L,总碱度620.49mg/L。2类池鱼类养殖模式相同,试验池混养鳖。试验结果,试验池单位成本是对照池的1.69倍,效益是对照池的3.67倍。试验池投入产出比为1:1.54。对照池为1:1.25。  相似文献   

12.
1989年我们在金湖乡进行沼气肥水养鱼对比试验,在两口毗邻的,底质相同的池塘中养殖“肥水鱼”为主,混养鱼类和投饵管理基本相同,分别用沼气肥水废渣(试验池)和人畜粪(对照池)进行对比试验,试验池亩产达692.34公斤,对照池亩产仅242.4公斤。现将这一技术总结如下。一、试验条件和方法: 试验池水面3.7亩,对照池2.8亩,两池水深均保持1.2米,底质淤泥30—40厘米。主养花白鲢约占75%,配养15~20%的鲤鲫鱼,5—10%的草鱼和团头鲂。试验池共放  相似文献   

13.
棚架环形池养蟹新法四川平昌县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棚架环形养蟹池,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收益大等特点,较好地克服了普通养蟹池存在的诸多问题,颇受广大养蟹者的欢迎。现将棚架环形池养蟹新法介绍如下。一、建造蟹池1.选址。选择地势较高,环境安静,背风向阳,...  相似文献   

14.
以PET细丝缠绕成结而形成线性附着基质作为生物净水栅载体材料,在汕头市牛田洋养殖基地设置实验组池塘和对照组池塘(无PET净水栅),于2015年6月至12月定期采集虾池养殖水、浮游植物及对虾样品,测定各项水质指标、浮游植物多样性、对虾生长指标,分析比较PET净水栅对池塘养殖生态环境、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养殖初期(6月23日),养殖末期(12月12日)实验池水体氨氮(NH4-N)、硝氮(NO3-N)、亚硝氮(NO2-N)浓度分别下降了68.25%、42.71%、83.51%。浮游植物研究结果表明,对照池和实验池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5.17×108个·L-1和3.62×108个·L-1,实验池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高于对照池8.70%和6.45%(P0.05)。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实验池凡纳滨对虾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高于对照池6.13%和16.67%(P0.01);实验池单位面积饲料用量低于对照池15.44%(P0.01)。  相似文献   

15.
人工湿地净化鳜鱼养殖水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以其优良的处理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的污水处理.本试验采用潜流型人工湿地系统循环净化处理饲养鳜鱼鱼苗的养殖废水,通过记录鳜鱼生长常规指标,研究其对鳜鱼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人工湿地净化处理养殖水体能提高养殖水体的溶氧量,降低浑浊度.鱼体生长表明试验池与对照池平均体重增长差异性显著(p<0.05),鳜鱼最后测量的平均体重达131.620g,比放养初31.850g增加了99.770g;对照池最后一次测量的平均体重比放养初增加了62.370g,且前期鳜鱼平均体重增长没有后期快.试验池与对照池平均体长增长在试验期间前、后期差异显著,中期不显著(p>0.05).试验池鳜鱼最后测量平均体长为20.040cm,比放苗时增加了11.022cm;对照池最后一次测量时平均体长为18.300cm,比放苗时增加了9.282cm;试验池平均增长值高出对照池19.29%.此外,试验池鳜鱼成活率(70.15%)高于对照池(50.75%);饵料系数试验池6.3低于对照池6.7.  相似文献   

16.
<正>本文通过白乌鱼陆基帆布池养殖试验,从生长情况、养殖成活率、养成个体、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白乌鱼在陆基小水体养殖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为白乌鱼小规格、高密度养殖探索新模式。一、试验条件与方法1.陆基帆布池安装选择一块空地安装陆基帆布池,陆基帆布池规格为直径3米、高1.8米的圆形镀锌板帆布池。镀锌板帆布池安装方法为:先根据帆布池大小,  相似文献   

17.
鱼塘两张,位于武呜县城厢镇东门,1号池为试验池,面积4亩,水深1.2m,实行科学养鱼,生态防病,进行生产性育种试验12号池面积1.7亩,水深1m,采用传统方法培育鱼种,作为对照池。  相似文献   

18.
不同养殖面积高位池精养凡纳滨对虾生长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种不同养殖面积(0.167 hm2、0.333 hm2、0.667 hm2)的高位池精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体长和体重进行跟踪测量,研究其生长特性及养殖效果.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体长、体重生长特性表现在养殖早期(0~40d)各池对虾体长和体重的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50 d后,0.333 hm2池对虾体长、体重生长明显快其余两组(P<0.05);60 d后,0.333 hm2池、0.167hm2池对虾体长、体重生长明显大于0.667 hm2池(P<0.05);体长与养殖时间呈直线性关系;体重与养殖时间呈曲线性关系;0.333 hm2池的养殖成活率、单尾虾重、单产分别比0.167 hm2和0.667 hm2的养殖成活率提高9.7%和28.5%、11.6%和13.9%、22.5%和46.3%.3个池饵料系数分别为1.21、1.28和1.18.  相似文献   

19.
彭张明  蒲桂川 《河北渔业》2020,(2):22-26,62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室内工厂化培育生态式无特定病原苗种的育苗方法,在室内育苗池开展不同工厂化育苗模式,对育苗过程水质、细菌和虾苗进行跟踪与检验,结果显示:传统方形池和U型池的三种育苗充气模式(气管+气石+铅粒的吊管模式、纳米管模式和PVC底管模式)的水质和细菌均未出现超标,PL5阶段虾苗抗应激成活率达95%以上,PL10阶段虾苗抗应激成活率达85%以上;U型池平均育苗成活率77.03%,相比方形池的63.96%差异显著(P<0.05);U型池虾苗体长日增长率0.06 cm/d,较方形池的0.05 cm/d差异不显著(P>0.05);方形池纳米管模式PL10阶段虾苗体长变异系数达到15.8,相比其余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不同工厂化育苗模式均可培育出生态化无特定病原苗种,方形池的纳米管模式对PL10阶段的虾苗体长变异系数有显著影响,可能不适用于高密度大规格虾苗的养殖;U型池在育苗成活率、虾苗生长速度及虾苗均匀度上优于传统方形池。  相似文献   

20.
蟹池长方形,东西向,有利日照。成蟹池1hm^2左右,长宽边2:1;蟹种培育池150~1000m^2,长宽比1.5:1。成蟹池平均水深0.8~1.5m、蟹种培育池0.6~0.8m,池埂高出水面0.3~0.5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