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抗褐飞虱生物型Ⅱ水稻品种的田间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桂华占为对照,对抗褐飞虱生物型Ⅱ的水稻品种国粳4号、佛山油占、90-572、桂引901进行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佛山油占、90-572对褐飞虱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其田间抗虫明显。加强对这两个品种的褐飞虱抗虫机制和抗虫遗传规律的研究,可为制定抗虫育种的实施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广西水稻新品种对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鉴定1993-1997年广西水我试新品种及苗头材料对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性表现,国粳4号,桂引901,90-572和恢77等12份材料抗至中抗稻褐飞虱田间种群和室内生物型Ⅱ。其中恢77和90-572还中抗孟加拉型。国粳4号和桂引901两个品种抗目前我国主要稻区稻褐飞虱田间优势种群生物型Ⅱ,而且产量高,抗性稳定,在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三个新品种对褐稻虱生物型Ⅱ的抗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苗期与成株期的抗性测定以及田间虫密度调查和抗虫机制的观察,桂引901,桂青野,国粳4号3个广西水稻新品种均抗褐稻虱生物型Ⅱ,属抗生性机制,品种对褐稻虱田间种群控制作用明显,平均百丛虫数,桂引901为38.5头,桂青野30.8头,国粳4号17.4头;当地主栽品种最高百丛虫数汕优桂99为600头,博优903为900头,汕优77为1250头。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淹水胁迫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在抗该生物型水稻品种取食量的影响,采用蜜露量测定法测定经不同淹水胁迫处理后,水稻植株上褐飞虱不同生物型雌成虫个体分泌的蜜露量。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在抗该型品种上取食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以褐飞虱生物型Ⅱ雌成虫在ASD7上的取食量受淹水胁迫影响最大;褐飞虱生物型Ⅱ在IR36、IR42上的取食量及孟加拉型在IR56、RNR3070、OM997-6和ARC5833上的取食量受淹水胁迫影响较大;褐飞虱生物型Ⅱ在OM997-6上的取食量及褐飞虱2种生物型在RP1976-18-6-4-2和ARC5984上的取食量受淹水胁迫影响较小;褐飞虱生物型Ⅱ在桂引901及褐飞虱2种生物型在高抗品种RHT、Ptb33和570011上的取食量均不受淹水胁迫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AMMT模型分析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犁的抗感性均存在极显著的环境效应、基因型效应和互作效应.但是,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感性稳定性程度不一样,同一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稳定性程度也存在筹异.抗感褐飞虱生物型Ⅱ的品种中,Rathu Heenati(RHT)的抗虫性最稳定,RP1976-18-6-4-2的抗虫性最不稳定;TN1的感虫性最稳定,国粳4号的感虫性最不稳定.抗感褐飞虱孟加拉型的品种中,Ptb33的抗虫性最稳定,IR56的抗虫性最不稳定;IR26的感虫性最稳定,ASD7的感虫性最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资源的鉴定、分布特点及遗传分析检测,分析了抗褐飞虱遗传的"基因对基因"关系,以及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虫机制与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揭示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育种利用现状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7.
褐飞虱作为水稻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通过刺吸式口器刺入水稻叶鞘组织吸食水稻韧皮部汁液,严重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甚至导致绝收。目前水稻生产中主要以化学防治治理褐飞虱,但是成本昂贵,并且污染环境,易使褐飞虱产生抗药性。选育抗虫品种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须要不断发掘和克隆抗虫基因,然后根据定位到的抗性位点通过分子辅助选择技术导入水稻品种中,从而选育出聚合多基因的广谱抗性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基因的定位进行归纳总结和已经图位克隆的抗褐飞虱基因的功能进行简述,对褐飞虱的抗性机制以及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选育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评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的进展。褐飞虱在热带越冬 ,每年 4~ 8月逐代北迁 ,是我国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稻作害虫。褐飞虱栖息于稻丛基部 ,以刺吸式口器吸食韧皮部汁液 ,严重时稻田成片枯萎 ,造成减产甚至失收。褐飞虱也是一些水稻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中通常采用人工接虫方法鉴定材料的抗虫性 ,以达到大批量、指标量化和可重复的要求。常用的方法有苗期集团鉴定、虫口密度及产卵量测定、蜜露量测定等。褐飞虱种群中有生物型的变异。在抗虫品种抗性的选择压力下 ,褐飞虱群体致害性会发生变化 ,经多次传代后可转变为能致害该抗虫品种的新的生物型。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 ,至今已命名了 10多个主效基因 ,并鉴定了重要的QTL。通过分子标记分析 ,一些抗褐飞虱基因已被定位。克隆水稻的抗褐飞虱基因是下一阶段研究的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9.
应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不同组成比例对抗生物型Ⅱ品种IR36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孟加拉型密度比例占69.40%、生物型Ⅱ密度比例占30.04%~30.60%时会使IR36由抗虫变为感虫。  相似文献   

10.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莉莉  胡亮  杜波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3):2593-2597
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进展。褐飞虱是对水稻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它栖息于稻丛基部,吸食韧皮部汁液。褐飞虱具有不同的生物型。在抗性品种的选择压力下,将产生一种新的生物型褐飞虱群体克服该抗性品种。因此,寻找新的抗性基因是培育新的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关键。合适的水稻抗褐飞虱的鉴定方法是克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基础。常用的方法有苗期集团鉴定、蜜露量测定、电子取食监测系统等。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在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定位了21个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并且Bph14基因已经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克隆。该结果为克隆其他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以及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褐飞虱田间致害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田间褐飞虱主害代的混合种群进行了致害性的测定.结果表明,2008年田间褐飞虱致害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原来以生物Ⅰ、Ⅱ型混合发生向强致害性的生物Ⅲ型转变,且生物Ⅲ型个体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明确水稻品种‘桂育11号’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抗性,为该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采用苗期鉴定、蜜露分泌量测定、成株期室内评价以及田间数量调查方法对‘桂育11号’进行褐飞虱抗性系统评价。结果 ‘桂育11号’苗期与抗虫对照品种‘Rathu Heenati’均表现为中抗;分蘖期和孕穗期,褐飞虱在‘桂育11号’上取食24 h后的平均蜜露分泌量均与在‘Rathu Heenati’上的差异不显著;在室内成株期接虫15 d后‘桂育11号’和‘Rathu Heenati’植株生长正常,感虫品种‘TN 1’植株全部枯死;褐飞虱田间虫口密度动态调查发现,以水稻百丛植株的平均虫量计,2019年6月19日和6月24日‘桂育11号’上褐飞虱分别为218.33和436.67头,均显著低于感虫品种‘柳沙油占202’上的。结论 ‘桂育11号’对褐飞虱表现为中抗,田间种植对褐飞虱种群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应用于褐飞虱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13.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虫害之一。利用寄主抗性培育抗褐飞虱品种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鉴定褐飞虱水稻材料以来,我国在栽培品种中陆续发现并鉴定了大量抗褐飞虱材料,为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共鉴定了19个褐飞虱主效抗性基因,其中大部分已经定位。针对目前水稻抗褐飞虱育种存在的问题,应结合稻褐飞虱生物型、水稻品种的遗传背景及生态适应性等考虑,不断提高已鉴定抗源及基因的利用率,注意防止或延缓新的褐飞虱生物型的产生,以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  相似文献   

14.
苗龄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为研究对象,探讨苗龄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苗龄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较明显,但影响程度有差异。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抗性,在品种和苗龄、品种和施氮量以及品种、苗龄、施氮量三者间均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但苗龄和施氮量间对褐飞虱孟加拉型的抗性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而对生物型Ⅱ的抗性互作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光照强度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及不同生物型危害后稻株死亡速率的影响明显.但是,光照强度和苗龄对不同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表现及植株死亡速率的影响程度并不完全一样.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抗性以及稻株死亡速率、品种和光照强度、品种和苗龄、光照强度和苗龄及品种、光照强度、苗龄3者间均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6.
光照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生物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照强度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及不同生物型危害后稻株死亡速率的影响明显。但是,光照强度和苗龄对不同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表现及植株死亡速率的影响程度并不完全一样。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抗性以及稻株死亡速率、品种和光照强度、品种和苗龄、光照强度和苗龄及品种、光照强度、苗龄3者间均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抗性的HPLC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对褐飞虱2种生物型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2类水稻品种中的13个次生化合物色谱峰的差异,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别建立了水稻品种对褐飞虱2种生物型的抗性级别与这些次生化合物含量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被测的13个组分中,峰1、峰2、峰8、峰12是影响水稻对褐飞虱生物型Ⅱ抗性水平的主要抗原次生化合物;峰3、峰4、峰5、峰9、峰11、峰12则是水稻抗褐飞虱孟加拉型的主要抗原次生化合物.提出了以抗原次生物质为标记的快速分析、鉴定、预测水稻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孟加拉型抗性水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几个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采用苗期抗性鉴定、分蘖期蜜分泌量的测定以及田间褐飞虱种群动态调查的方法评价几个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表明:玉香油占和中9优1462在苗期对褐飞虱表现为中抗,分蘖期分泌的蜜露量也少,田H成株期褐飞虱种群数量也少,对褐飞虱表现出一定的抗虫性.粳籼89虽然苗期鉴定为感虫,但分蘖期蜜露分泌量较少,田间成株期褐飞虱种群数量最少,对褐飞虱表现出一定的成株期抗虫性.  相似文献   

19.
外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室内、室外条件下从光照、虫口密度及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在短光照、密度为20头/株以下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87.22%以上,利于短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在长光照、密度在10头/株以上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46.67%以下,利于长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室外条件下,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一样,感虫水稻品种上短翅型雌虫褐飞虱比例较高.同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雄虫褐飞虱的短翅率都不是很高,即外界环境条件对雄虫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述了褐飞虱虫源饲养的基本工具、条件和方法,并对22份水稻材料进行了褐飞虱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和网室接虫鉴定。结果表明,抗飞虱对照材料Ptb33及含有纯合抗虫基因(R)或杂合抗虫基因(H)的水稻材料,网室接虫鉴定抗性级别为1~5级,具有较好的褐飞虱抗性;感虫对照TN1及含有感虫基因(S)的材料抗性级别为7-9级,均表现为感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