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华中地区麦—稻轮作系统中小麦季不同施氮水平对后季直播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此系统中最佳的氮肥管理模式,为制定合理的氮肥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小麦季3个不同氮处理(施N 0、105和210 kg/ha,分别记作WN0、WN105和WN210),副处理为后季水稻3个不同氮处理(施N 0、90和180 kg/ha,分别记作RN0、RN90和RN180),测定小麦和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等指标,成熟期测定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秸秆和籽粒氮含量。【结果】与其他施氮量相比,麦季施氮210 kg/ha对后季直播水稻的株高、分蘖数、生物量、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有明显影响,其中WN210RN90处理的各项指标均较高,整体表现较好。在麦稻季均施氮的情况下,系统周年产量表现为WN210RN180>WN105RN180>WN210RN90>WN105RN90,前3个处理的系统周年产量均在13.50 kg/ha以上;结合小麦产量来看,WN210RN180和WN210RN90处理(3.55 t/ha)高于WN105RN180处理(2.79 t/ha)。【结论】小麦—直播水稻轮作系统中水稻生长季应充分考虑前季小麦的氮肥后效,适当降低后季直播水稻的施氮量。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麦季210 kg/ha和稻季90 kg/ha的施氮组合(WN210RN90)为华中地区小麦—直播水稻轮作系统的最佳氮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氮肥施用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明确氮肥用量在晚稻上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4、5、90、135、180、225、270 N kg/hm^2对长沙县干杉乡晚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稻谷产量,稻谷和稻草的氮吸收量,但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其效果相应降低。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农学效应均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降低。综合考虑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推荐该地区晚稻的氮肥适宜用量为135~180 kg/hm^2。 相似文献
3.
氮肥施用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明确氮肥用量在晚稻上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4、5、90、135、180、225、270 N kg/hm2对长沙县干杉乡晚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稻谷产量,稻谷和稻草的氮吸收量,但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其效果相应降低。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农学效应均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降低。综合考虑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推荐该地区晚稻的氮肥适宜用量为135~180 kg/hm2。 相似文献
4.
5.
6.
稻鱼模式下减施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新型稻作模式——稻鱼模式下氮肥减施比例,设置常规施肥(CK)、氮肥减少15%(T_1)、减少30%(T_2)和减少50%(T_3)等处理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了水稻齐穗期SPAD、籽粒产量和氮素表观平衡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_1和T_2处理不会显著降低剑叶SPAD值和籽粒产量,而T_3处理的剑叶SPAD值和籽粒产量则分别比CK处理降低了15.39%和7.69%;虽然各处理的水稻均表现为氮素盈余,但T_3处理的氮素盈余最低;进一步结合拟合方程的斜率表明,当氮肥偏生产力每提高1 kg/kg,氮素盈余可以降低2.54 kg/hm~2。因此,在稻鱼模式下,氮肥减施15%~30%可维持水稻高产,并显著降低氮素盈余。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低、中、高氮3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株高、穗长、产量明显增加,均以高氮处理最高,但千粒重、有效穗数以中氮处理最高。N、P、K肥料投入以施N效益最高,净收入2678.3元/hm^2,产投比3.6:1,其次是K,最低是P。[结论]高氮处理水稻产量最高,N、P、K肥料投入以施N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9.
在江汉平原稻虾共作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3种新型肥料对直播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新型包膜氮钾复合肥,在一次性施肥条件下,随包膜肥所占比例的下降,水稻的产量表现出下降趋势,所有包膜肥处理相对于推荐施肥对照均未表现出明显增产效果,且在水稻生长中后期表现出缺氮症状;对于沃农生物有机肥,在化肥氮减少2.5%~6.3%、化肥钾减少35.4%~72.9%的条件下,相对于推荐施肥处理水稻增产2.1%~3.5%,且增产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来实现的;对于PPF菌肥,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为了探究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协同发展的适宜栽插密度,以虾优100、南粳3908为试验材料,设置如下4个移栽密度处理:(33.0+27.0) cm×14.7 cm、(33.0+27.0) cm×20.7 cm、(33.0+27.0) cm×24.9 cm、(33.0+27.0) cm×28.2 cm,分别记作D1、D2、D3、D4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降低,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单位面积穗数降低,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上升。生长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降低,2个水稻品种的植株在不同生育期的群体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质量呈下降趋势,但单茎干物质质量、茎蘖成穗率表现为上升趋势。稻米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降低,2个水稻品种稻米的加工指标、外观指标均变优,2个水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胶稠度、食味值及食味指标(外观、口感、黏度、平衡度)呈上升趋势,2个水稻品种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呈上升趋势,消减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小龙虾产量结果表明,随着水稻移栽密度的降低,小龙虾均质量、产量上升,均质量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则相... 相似文献
14.
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监测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生产前后稻田土壤肥力的变化,2016年度在巢湖周边设置2个监测区域,分别在水稻种植前、营养生长期和收割后3次采集稻田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肥力指标;并结合水稻和小龙虾产量及施肥投喂管理,比较了常规单作稻田和稻虾共作模式稻田土壤肥力变化及生产效益。结果显示,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均高于常规单作稻田,可增产2%~3%;正常投喂时,共作模式可收获小龙虾1 200 kg·hm~(-2)以上。水稻生产后,A区稻虾共作模式田的肥力水平普遍高于单作稻田,B区域稻虾共作模式田土壤有机质、全磷、阳离子交换量水平高于单作稻田(P0.05),其余肥力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更有助于保持监测区域稻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氨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籽粒和稻草N含量及氮素积累量,但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均以施氮180 kg/hm2处理最高;籽粒、稻草N含量.稻草氮素积累量及氮素总积累量则以施氮225 kg/hm2处理最高,而N180处理仅次于N25处理;氮肥用量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影响明显,氮素利用效率(NUE)、氮素收获指数(NHI)、氮素农学效率(NAE)、氮肥利用率(RE)和氮肥偏因素生产力(PFP)等指标均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降低,施氮180 kg/hm2处理的氮素吸收利用各项指标均高于施氮225 kg/hm2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和生物产量是影响氮素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重要影响因子,单位面积成穗数和结实率对氮素利用吸收效率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