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同增氧灌溉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水稻深优9586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自制增氧装置增加灌溉水中的氧容量,研究增氧灌溉对杂交水稻根系生长特征及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增氧灌溉处理水稻的根总表面积、总体积、平均根粗和根尖数均具有明显优势;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各增氧处理的根系干物质积累不断增加,且明显优于CK处理,但是根冠比整体呈降低趋势;同时,所有增氧处理水稻的根系TTC还原强度均明显强于CK处理,说明增氧灌溉处理能明显提高根系活力。  相似文献   

2.
对早稻进行了免耕与常耕栽培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耕栽培水稻相比,免耕水稻,根系活力高7.4%~34.9%,各生育期的干物质占黄熟期干物质之比高。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实际产量分别高1.1%、5.1%、0.6%和10.0%。产量与根系活力和干物质积累的相关分别达到0.9和0.87以上。  相似文献   

3.
4.
增氧灌溉对秋黄瓜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增氧灌溉对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以大棚秋黄瓜为研究对象,采用增氧灌溉技术进行大棚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幼苗期到结瓜期,秋黄瓜的主根长、须根数、鲜根质量、干根质量对比结果均为T1T2CK,且T1与CK相比,3个阶段的主根长分别高出35.37%、50.13%、46.23%,须根数分别增加142.25%、14.66%、65.89%,鲜根质量分别提高80.93%、45.75%、22.30%,干根质量分别增长125.81%、19.67%、64.12%。可见,幼苗期后,加大对秋黄瓜耕作层土壤氧气补给力度,更有利于秋黄瓜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镉浓度对寒地水稻根系活力和籽粒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镉浓度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活力、成熟期水稻植株和籽粒中镉含量、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镉浓度的增加,水稻根系明显下降,植株中镉含量增加,糙米中蛋白质含量降低。[结论]土壤镉污染降低水稻根系活力和稻米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6.
磷对杂交水稻根系特性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充分利用磷肥资源,确保良好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磷素水平下杂交水稻根系生理特性与养分吸收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施磷极大地促进了杂交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和植株干重的增加,保持适当的施磷水平能力增强杂交水稻根系活力并保持较长时间。磷的适宜质量浓度50.4,100.8mg/L处理,杂交水稻各生育期根冠比为:分蘖盛期为0.23-0.24,孕穗期为0.17-0.19,齐穗期约为0.15,灌浆期为0.01-0.11,杂交水稻对N的吸收主要在分蘖盛期和灌浆期,对P的吸收主要在孕穗期,对K的吸收主要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对Ca的吸收主要在分蘖盛期和孕穗期,对Mg的吸收主要在齐穗期和灌浆期,对Si的吸收主要在分蘖盛期,灰色关联分析表明,P对N,K,Ca,Mg,Si的吸收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静电场对水稻种子萌发吸水和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压静电场处理水稻种子能促进萌发吸水和提高幼苗的根系活力,静电场处理水稻幼苗同样也能提高根系活力。当植株上端为正电极处理时,静电场对根系活力的作用随电场强度增大而增大;当上端为负电极处理时,其作用效果相反。通过最优回归设计试验结果分析,对根系活力作用的最佳处理为:电场强度1.5KV/cm,时间1.2h,处理时期为生长7d的幼苗。  相似文献   

8.
旱作条件对水稻根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9年在安徽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了水稻露地和覆膜旱作条件下根系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在旱作条件下根系干物质在生育后期仍有较高的累积率 ;根系活力在生育期内呈单峰曲线变化 ,其中以拔节长穗期为最高 ,且根系活力大小表现为 :露地 >覆膜 ;根系吸收总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在拔节长穗期前同步增长 ,然后逐渐减小 ;根系呼吸强度大小则表现为 :覆膜 >露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不同深耘施穗肥方式对水稻根系活力、籽粒灌浆动态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完全随机小区试验,在倒四叶期设置平作撒施、深耘撒施、开沟起垄撒施和深耘深施4个氮素穗肥处理,对不同深耘施穗肥方式下水稻生育后期伤流强度、籽粒灌浆动态及稻谷产量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与平作撒施相比,不同深耘施穗肥方式显著提高水稻的基部节间和穗颈节间伤流强度和稻谷产量,以深耘深施肥措施最好,其次为开沟起垄撒施、深耘撒施。不同深耘施穗肥方式下强、弱势粒最大生长量、起始势、相对起始势、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有提高。【结论】在砂壤土水稻田中,水稻生育中期可采用深耘处理提高根系和籽粒库容活力,改善籽粒灌浆进程,进而提高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不同类型品种叶龄进程根系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1985年,研究了群体水培和大田栽培条件下水稻不同类型品种根系活力的叶龄进程。结果表明:植株根系活力一生的变化为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拔节叶龄期后的1-2个叶龄期;单位根系的活力(y)其叶龄(x)进程为:y=a-bx~2。从而,水稻高产栽培可按叶龄进程进一步优化肥龄管理,增强根系活力。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增氧-调亏灌溉对芦笋根系生长的影响,以芦笋为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在70%~80%轻度水分胁迫下进行不同增氧处理,对其不同生长阶段的根系生长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对芦笋不同生育阶段进行增氧-调亏灌溉,能促进其生长中后期根系发育,并提高其根系活力。与对照相比,幼苗期处理能提高其49.2%的根冠比,幼年期处理能增加27.3%的叶绿素含量和27.3%的根系活力,成株期处理能提高其32.4%的根系活力,在采笋期进行的水分胁迫且增氧能增加芦笋15.16%的株高和15.48%的茎粗;采笋期处理可促进芦笋根系的横向生长,扩大56.8%的总根表面积、19.9%的根平均直径、39.0%的总根体积和39.5%的根尖数。因此,增氧-调亏灌溉的协同作用能够刺激其根系生长,进而促进芦笋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水稻深层根系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在穗分化期和开花期采用切根方法 ,研究了土表 15 cm和 30 cm以下根系对杂交水稻组合 6 5 0 0 2和汕优 6 3的生长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与对照相比 ,在穗分化期切断土表 15 cm处根系 ,6 5 0 0 2和汕优 6 3穗长分别下降 2 .7和2 .4 cm,每穗总粒数下降 36 .0 %和 2 6 .6 % ,对结实率影响不大 ;切断土表 30 cm处根系 ,对穗长影响较小 ,每穗总粒数分别下降 17.2 %和 7.8% ,结实率下降 11.7%和 5 .8%。开花期切根使结实率显著降低 ,切断 15 cm处根系使 6 5 0 0 2和汕优 6 3的结实率分别下降 17.2 %和 11.8% ,切断 30 cm处根系使结实率下降 14 .4 %和 7.3%。切根对大穗型品种籽粒产量的影响大于对小穗型品种的影响 ;在穗分化期切根的影响大于开花期。穗分化期切根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倒 3叶最显著。穗分化期和开花期切根还显著降低了倒 1叶的光合强度  相似文献   

13.
水稻深层根系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在穗分化期和开花期采用切根方法,研究了土表15cm和30cm以下根系对杂交水稻组合65002和汕优63的生长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在穗分化期切断土表15cm处根系,65002和汕优63穗长分别下降2.7和2.4cm,每穗总粒数下降36.0%和26.6%,对结实率影响不大;切断土表30mc处根系,对穗长影响较小,每穗总粒数分别下降17.2%和7.8%,结实率下降11.7%和5.%。开花期切根使结实率显著降低,切断15cm处根系使65002和汕优63的结实率分别下降17.2%和11.8%,切断30cm处根系使结实率下降14.4%。切根对大穗型品种籽粒产量的影响大于对小穗型品种的影响;在穗分化期切根的影响大于开花期。穗分化期根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倒3叶最显著。穗分化期和开花期切根还显著降低了倒1叶的光合强度。  相似文献   

14.
库源关系对杂交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两优培九和汕优63为试材,在水稻抽穗期,剪去部分枝梗和叶片,研究不同的库源比与根系活力的关系。[结果]与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根系活力下降快,强势粒与弱势粒结实率差别大,灌浆高峰时差也较大,输出率高,成熟期可用糖含量较低,库容与有效群体指数之比高。两品种各处理根系32P的吸收量和运转率都随抽穗后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在正常情况下,两优培九32P的总吸收量和运转率都高于汕优63。剪去1/3枝梗后15d和30d,32P的吸收量都比未处理的增加,但运转率都降低。剪去倒3、倒2叶后15d和30d,两组32P的吸收量都比未处理的少。[结论]疏花明显延缓根系活力下降,剪叶处理促进根系活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16.
水稻根系与产量构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早造水稻,采用不同施肥处理,3次重复的小区试验,探讨了水稻根系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产量差异极为显著,而重复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小区产量经多重测验,施氮、磷、钾肥区产量最高,不施肥区产量最低. 研究表明:小区产量高低与施肥有关外,还直接受到水稻根系发达程度所制约,从回归分析可看出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短根数、长根重,最小是伤流量. 研究还表明:在高温多雨的水田生态系统中,通过人控施肥调节、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是夺取水稻高产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农技服务》2014,(6):110-111
为弄清中产稻田水平下,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情况,2010年4月在省农科院大棚开展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分蘖盛期时,以喷施吲哚丁酸IBA处理水稻根干重最重达到7.4g,比对照高出39.6%,在水稻成熟期时,喷施生长调节剂的3个处理根系各项指标(根干重、地上部干重、最长根长、根数量)都比分蘖盛期有所降低,成熟期水稻根干重最高的是喷施吲哚丁酸的处理4,平均根干重为3.6g,最长根长为36.7cm,平均根条数以处理3喷施吲哚乙酸最高,为253.4条。从各处理根系吸收面积及活跃吸收面积来看,以处理2和处理4根系活力最强,说明喷施萘乙酸和吲哚丁酸能够增加水稻根系活力。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较大,喷施吲哚丁酸处理4千粒重、有效穗数、穗实粒数都高于其余对照处理,喷施吲哚丁酸处理理论产量最高,达到642.5kg/667m2。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水稻镉吸收及叶片光合特性对增氧条件下施磷量的响应特征,明确施磷量和根际增氧的作用效果,以杂交水稻C两优608为材料,考虑施磷水平和灌溉方式两个主要因素,设置4个施磷(P2O5)水平,即P1(不施磷)、P2(0.18 g·kg-1)、P3(0.36 g·kg-1)、P4(0.54 g·kg-1),2种灌溉方式,即NI (不增氧灌溉)、OI (增氧灌溉),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磷与增氧对水稻各生育期叶片光合特性及成熟期镉吸收及迁移转运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水稻叶片光合特性与水稻镉吸收的对应关系,揭示了施磷与增氧降低水稻成熟期籽粒镉含量的机理。结果表明:与不施磷相比,无论增氧与否,施磷均可促进水稻成熟期根部、秸秆部镉的吸收与转运;增氧处理下水稻镉由秸秆部向籽粒的转运系数、籽粒镉累积分配比例均低于不增氧处理,秸秆部镉累积分配比例均高于不增氧处理;不外施磷肥情况下,增氧处理水稻成熟期籽粒镉含量最低(0.13 mg·kg-1),水稻各部位镉多集中于根部(33.95%)和秸秆部(46.18%),只有19.87%集中于籽粒。抽穗期、灌浆期是影响水稻成熟期镉吸收的关键时期,增氧在提高灌浆期净光合能力的同时,还促进了镉由水稻根部向秸秆部转移,降低了镉从秸秆部向籽粒的转移,使水稻镉进行重新分配。研究表明,增氧可通过调整水稻内在敏感性,降低水稻成熟期籽粒镉含量及镉从秸秆部向籽粒的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增产的机制。【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和免耕)对直播稻和移栽稻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无论直播或移栽,免耕稻最高分蘖期的根冠比、单蔸根干重、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高于翻耕稻,其成熟期0~5 cm土层的根重、根重密度和5~10 cm、10~20 cm土层的比根长也比翻耕稻高。在移栽条件下,免耕稻成熟期0~5 cm土层的根长、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高于翻耕稻,其最高分蘖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40.72%、13.81%;在直播条件下,免耕稻最高分蘖期、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54.56%、19.53%、2.80%和12.59%、24.06%、74.19%,其孕穗期的地上部32P的转运率比翻耕稻平均增加13.68%,而其根系残留率比翻耕稻平均降低10.22%。无论移栽或直播,免耕稻的有效穗数比翻耕稻低,但其每穗粒数高于翻耕稻。在直播和移栽条件下,免耕稻的产量平均分别为8979.0 kg·ha-1和8588.0 kg·ha-1,比翻耕稻分别增产2.30%和1.19%,但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结论】免耕稻相对于翻耕稻有明显的增产优势,是其根系特性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自压吸气增氧灌溉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制了自压吸气放水管,设计4种田间灌溉排水模式,分析自压吸气增氧灌溉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灌排模式中,增氧灌溉处理水稻的生长及产量均优于不增氧处理,但不同灌溉模式下增氧对促进水稻生长的效果差别较大.增氧对常规灌溉模式下水稻增产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增氧灌溉对常规模式下水稻分蘖前期分蘖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对灌溉模式Ⅱ水稻分蘖后期分蘖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