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氮耦合供应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番茄为试材,采用2水平灌水量(W1:4541.0 m3/hm2、W2:2270.6 m3/hm2)×3水平氮肥追施量(N1:747.4 kg/hm2、N2:373.7 kg/hm2、N3:0 kg/hm2),研究了不同水分和氮素供应水平对日光温室越冬栽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追施量较多(N1)时可显著提高番茄产量,减少灌水量并未导致产量的显著下降。高量施氮或不施氮,番茄果实Vc含量均相应下降。高量施氮可显著提高果实中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施氮量和灌水量可显著提高果实中有机酸含量,但对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影响。加大氮肥追施量和减少灌水量可显著增加果实中硝酸盐含量。采用灰关联理论对不同水分和氮素供应条件综合评价,结果以灌水量2270.6 m3/hm2和施氮量373.7 kg/hm2为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2.
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钾肥用量对加工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设N 0、210、300、390kg/hm~24个水平,K_2O 0、135、225、315 kg/hm~24个水平,于成熟期测定各项品质指标、产量构成并分析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氮肥、钾肥对加工番茄均有显著增产作用,但钾肥的增产作用强度不如氮肥显著。氮、钾肥增产率范围分别为32.8%~51.4%,13.3%~23.0%。N、K肥均通过增加加工番茄单果重增加产量。施氮量390kg/hm2处理番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较300 kg/hm~2处理显著降低10.85%和14.77%,较210 kg/hm~2低氮处理糖酸比显著下降36.04%。随施钾量的增加,番茄红素持续增加,315 kg/hm~2处理最大,为14.97 mg/100 g。增施钾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以提高8.81%~13.73%,糖酸比提高3.98%~30.68%。增施钾有利于降低脐腐病发生率,提高氮肥用量可使脐腐病发生率显著增加。分别对施氮肥量、施钾肥量和产量的关系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得到最高产量氮肥施用量为265.5 kg/hm~2,最高产量钾肥施用量为268.5 kg/hm2。确定合理的氮肥和钾肥的施肥量范围分别为254.1~265.5和225~230.2 kg/hm~2。 相似文献
4.
水肥耦合对加气滴灌加工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为探求北疆地区水肥耦合对加气灌溉加工番茄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该研究设置2个灌溉水平分别为4 950和4 050 m3/hm2、4个施氮梯度分别为280、250、220和190 kg/hm2以及2个加气水平分别为掺气比例15%和0%进行完全组合设计。结果表明,加气灌溉使加工番茄产量显著提高2.32%~10.02%,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与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6.12%和6.19%。加气提高了加工番茄可溶性糖、有机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基于主成分分析对各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优处理为灌水4 050 m3/hm2,施氮250 kg/hm2。研究可为提高新疆加工番茄水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秋延迟番茄氮、磷、钾优化施肥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310),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秋延迟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建立了以氮、磷、钾用量为变量因子,番茄产量和品质为目标函数的三元二次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表明,氮、磷、钾对番茄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影响,且两两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但以钾肥对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较大。在低水平条件下,番茄产量、品质均随氮、磷、钾使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氮、磷、钾用量过多,则导致产量、品质降低。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得出,本试验条件下,番茄产量达140 t/hm2、品质综合评分达95分以上的施肥方案为N 520.2~758.4 kg/hm2、P2O5294.8~367.3 kg/hm2、K2O 1051.5~1299.8 kg/hm2,适宜的N、P2O5、K2O施用比例约为1∶0.52∶1.84。 相似文献
6.
7.
新疆石河子地区加工番茄里格尔87—5最适播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加工番茄里格尔87—5为材料,于2007年在石河子地区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研究播期对加工番茄部分农艺性状、主要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番茄的株高和茎粗有着显著的影响,早播番茄的茎粗最粗,晚播番茄的株高最高,中播番茄株高和茎粗处于两者之间;播期对番茄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有很大影响,中播番茄果实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糖酸比最高,早播次之、晚播最低,随着播期的推迟,番茄中有机酸含量逐渐升高,播期对番茄果实中硝酸盐含量无明显影响;影响不同播期番茄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单株果数,其次是单果重,番茄产量随播种期的延后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因此,里格尔87—5在新疆石河子地区最适播期为4月下旬。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氮水平对加工番茄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供试土壤的养分状况,通过2年不同施氮水平的田间小区试验,2007年设施N 0、135、270、405 kg/hm2四个水平,2008年设施N0、150、300、450 kg/hm2四个水平,在加工番茄的主要生育期,测定植株生物量和不同器官氮、磷、钾含量,并结合成熟期产量,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加工番茄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番茄对氮、钾需求量远大于磷;加工番茄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的积累动态均呈"S"型增长;施氮可以极大地促进加工番茄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各施氮处理比不施氮处理多吸收氮75.8%~189.2%,多吸收磷49.4%~162.7%,多吸收钾60.7%~176.8%;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吸收氮、磷、钾的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植株吸收的养分最终50%以上都聚集在果实中;在施用磷、钾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加工番茄的经济产量,2007和2008年增产分别达43.8%和114.3%;过量施氮可造成加工番茄贪青晚熟,但可以通过后期合理增施氮肥,作为解决加工番茄采收期短、加工紧张问题的一个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设置N0(不施氮)、N1(150 kg/hm2)、N2(300 kg/hm2)和N3(450 kg/hm2)4个氮水平的田间小区试验,利用反射仪法对加工番茄新功能叶的叶柄进行硝酸盐测定,并测定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经济产量,研究叶柄硝酸盐浓度与产量、叶全氮量、植株全氮量、地上部分干物质量等的相关性,建立加工番茄叶柄硝酸盐诊断追肥模型。结果表明,优化施氮处理(N2)经济产量为95 259 kg/hm2,较不施氮处理(N0)增产50 812 kg/hm2,增收14 988元/hm2。各处理加工番茄叶柄硝酸盐浓度随生育期进展呈一致的变化趋势,且叶柄硝酸盐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加工番茄不同生育时期叶柄硝酸盐浓度与产量均呈显著相关性。经过校检,加工番茄以盛果前期为氮营养诊断时期较为合理,其临界值为4 182 mg/L。同时,初步建立了植株硝酸盐诊断追肥模型。 相似文献
10.
交替灌溉下不同水氮供给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明交替灌溉条件下蔬菜的最佳水氮供给模式,采用盆栽试验,以常规充分灌水为对照,研究交替灌溉条件下不同水氮供给对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常规充分灌水相比,交替持续高水、交替开花坐果期低水、交替结果期低水和交替持续低水的产量分别下降5.08%,13.31%,21.28%和28.22%,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1.90%,7.36%,10.30%和6.74%.中氮处理的产量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和常规充分灌水相比,交替持续高水、交替开花坐果期低水、交替结果期低水和交替持续低水处理可提高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番茄红素、维生素C和硝酸盐含量,而减少有机酸含量.交替灌水条件下,高氮处理的番茄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和硝酸盐含量最高,而中氮处理的番茄可溶性糖、番茄红素、维生素C含量最高.综合考虑产量、水分利用和品质的因素,交替灌溉条件下番茄的最佳水氮供给模式为开花结果期低水中氮处理. 相似文献
11.
模糊数学在地下水资源污染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水的水质分析与污染评价是地下水保护与污染控制的重要内容。参照区域背景含量和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该地区地下水中NH4+、NO3-、CL-、总硬度、NO2-、COD、Fe、F-、Cr6+九种组分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将该区地下水按水质好坏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区内大部分地区属于水质较好的级地下水分布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水质最差的五级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工厂和居民区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川南地区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清溪谷小流域的生态清洁程度,以期有效指导山区各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同时为类似区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及其效果评价提供科学理论与数据支持。[方法]依据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适用性等原则,结合清溪谷小流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采用模糊数学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川南地区清溪谷典型小流域生态清洁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果]清溪谷典型小流域生态清洁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生态区、生产区、生活区3个子系统,初选沟道水文形态、农业用地比例、生活污水处理率等24项作为评价指标。流域水系整治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生态指标所占权重为0.247,生态农业发展指标所占权重为0.373,人居环境整治所占权重为0.380。清溪谷典型小流域生态清洁度综合评价指数分值为0.772,达到"清洁"等级。清溪谷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处于良性、协调、稳定的发展状态。[结论]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完善了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控制了面源污染,提供了洁净的水源、优美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促进了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定量地综合评价不同施肥模式下温室黄瓜种植的效益,建立了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共9项指标的多因素二级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定量评判6种施肥模式(不施肥、常规化肥、等养分专用肥、等养分有机肥、等养分专用肥减量20%、等养分专用肥减量40%)下温室黄瓜种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以期为受试地区温室黄瓜种植找到最优化的施肥模式。结果表明:仅考虑社会效益时,不施肥模式的社会效益最好,常规化肥施肥模式的社会效益最差;仅考虑经济效益时,不施肥模式的经济效益最差,而等养分专用肥减量20%模式和等养分专用肥模式的经济效益都较好;仅考虑生态环境效益时,不施肥模式和等养分专用肥减量40%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均较好,而常规化肥模式不具有好的生态环境效益;而考虑综合效益时,等养分专用肥减量20%模式的综合效益最好,6种施肥模式中综合效益最差的是常规施肥模式。因此,应在受试地区大力推广等养分专用肥减量20%施肥模式,减少常规化肥的施用,以期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监测黄河内蒙古段5个监测地点,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三盛公、三湖河口、包头镫口、张立文尧、喇嘛湾,共24个监测断面,进而了解黄河内蒙古段水质现状。[方法]选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5个评价参数,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黄河内蒙古段水体中DO基本属于Ⅰ类水,其值在7.2~8.1mg/L之间;COD总体上介于Ⅲ和Ⅳ类水之间,其值在17~33mg/L之间;氨氮总体上接近Ⅲ类水,其值在0.5~1.3mg/L之间;TP总体上介于Ⅱ和Ⅲ类水之间,其值在0.12~0.28mg/L之间;TN基本超过Ⅳ类水,有的甚至超过Ⅴ类水,其值在1.4~2.7mg/L之间;主要污染物为COD和TN。其整体呈现Ⅲ和Ⅳ类水,其评价值在3.3~4.2mg/L之间。[结论]通过评价发现,黄河内蒙古段水质有逐渐恶化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外源污染的汇入。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状况、经济水平、人群健康、生物群落健康和区域发展可持续性7个方面选取45个指标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框架;采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以模糊数学理论建立隶属度矩阵,并建立评价模型,对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995-2004年,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为{0.421,0.475,0.359,0.312,0.375,0.406,0.415,0.377,0.447,0.457};(2)1998年以来健康状态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和2010年城市规划目标(0.681)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3)区域发展可持续性健康指数有所下降,自然环境健康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形势严峻;(4)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发展不平衡,健康质量较低;(5)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评价模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评价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为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现状,构建由3层12项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状态变权向量进行指标权重分配,确定评价标准和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FCE),对该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该经济带乌鲁木齐、石河子、吐鲁番、哈密、塔城、伊犁、克拉玛依、昌吉、博州市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41,0.49,0.43,0.45,0.76,0.56,0.45,0.51,0.48。[结论]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应通过采取节水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合理规划并有效利用水资源,为"十三五"天山北坡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土壤质量变化评价指标值的选取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将BP网络和模糊数学相结合建立了土壤质量评价的模糊BP网络模型。选取三江平原具有典型性土壤质量变化趋势的试验点——富锦市永富乡土壤进行取样分析,选择与土壤质量相关的指标因子和相应的等级值建立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对参数的改变也有较强的鲁棒性,而且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都是由网络通过学习自动生成的,避免了主观赋权的人为干扰,因此评价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衡水湖三个主要监测站点(洼内、小库和冀县)在2000—2007年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5年衡水湖整体水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2006年后,衡水湖洼内和冀县监测站点水环境质量有了改善,基本满足Ⅲ类用水标准。三个监测站点的主要贡献污染物也有所差异。2006年洼内监测站点水环境主要贡献污染物为氨氮,贡献率为0.621。其余年份均为高锰酸盐指数,2000—2005年及2007年贡献率为0.5左右。小库监测站点水环境的主要贡献污染物2003年,2004年,2005年,2007年均为总磷。2000年,2001年,2002年,2006年为氨氮且2000年和2006年贡献率分别达到0.58,0.838。冀县监测站点水环境主要贡献污染物2000年,2001年,2002年,2006年为氨氮,但2001年,2002年贡献率不到0.4,相较于2000年和2006年较低。2003年为总磷,贡献率为0.38。2004,2005,2007为高锰酸盐指数,贡献率分别为0.61,0.50,0.38。并在水环境质量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衡水湖水环境污染的原因,给出衡水湖今后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