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纹枯病病原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23株不同地点和生境的玉米纹枯病病株分离菌,进行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观察及菌丝融合测定。结果表明:23株病原均为立枯丝核菌AG-1-1A融合群,与水稻纹枯病菌同种。湖北省玉米三病病原与北方制种基地的病原相同。  相似文献   

2.
外源水杨酸诱导玉米纹枯病抗性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抗、感纹枯病的玉米自交系CML429、DM9为材料,研究接种纹枯病菌后喷施水杨酸对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纹枯病菌后5d内,两玉米自交系叶片SOD活性先下降后升高并回到初始水平,而POD活性则表现持续的升高,CML429的SOD、POD活性均明显高于DM9。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玉米叶片后,两个玉米自交系的SOD活性均逐渐下降,而POD则先略有下降后逐渐升高,在达到高峰后大部分处理有所回落。此外,所有外源水杨酸处理均能增强高感玉米自交系DM9对纹枯病的抗性,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平均产量比对照高17.97%,而对抗性自交系的产量没有明显效果,以0.5mmol/L的处理效果最好。因此,外源水杨酸处理能降低玉米植株体内的活性氧水平,减轻纹枯病菌的伤害。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首次报道席草纹枯病的发生为害、症状特点、病原菌培养性状和生物学的某些特性。席草纹枯病的病原菌鉴定为立枯丝核菌(R.solani kuhn),菌丝融合群测定表明,以立枯丝核菌AG_(2-2)融合群为主。  相似文献   

5.
6.
从浙江省不同玉米产区采集玉米纹枯病标样,分离纯化得到丝核菌65株,融合群鉴定结果表明,所取样品属AG1 ⅠA和AG5融合群,其中AG1 ⅠA为优势融合群,占9538%。选取不同玉米产区10株AG1 ⅠA典型菌株和3株AG5菌株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AG1 ⅠA融合群菌株致病力明显高于AG5融合群菌株,且融合群内存在致病力分化。  相似文献   

7.
玉米纹枯病是河南省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日趋严重的一种病害。笔者认为,随着高产密植品种的推广、土肥条件的改善,玉米纹枯病将上升为主要病害,其危害程度不亚于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一般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减产30%~40%。近年来,宝丰县各乡镇玉米种植区都不同程度发生过玉米纹枯病危害,并出现大面积枯死,减产在50%以上。一、发病症状玉米纹枯病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  相似文献   

8.
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分化给病害的防治特别是抗病育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确定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力分化与其遗传差异的相关性,对25个分离菌的致病力、可溶性蛋白电泳及由RAPD得到的DNA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基于菌体的可溶性蛋白电泳及其聚类分析表明菌株的致病力分化与蛋白质谱带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 RAPD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相似系数最高的达99%,最低的却只有47%,反映出该病原菌存在许多不同的遗传位点,蕴藏着很强的遗传变异潜能;此外,菌株在DNA水平上的差异与其可溶性蛋白分析反映的遗传差异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由此可见,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力分化与其遗传差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反映出该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是有遗传背景的.  相似文献   

9.
以抗感差异显著的4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玉米幼苗主要生理指标与田间发病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各项生理指标表现不同;接菌条件下各项生理指标均偏高;多数条件下生理指标与田间接种发病率相关不显著;仅在15/25℃变温和1%土壤接菌条件下,幼苗可溶性含糖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田间发病率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1和0.9869。  相似文献   

10.
以抗感差异显著的4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玉米幼苗主要生理指标与田间发病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各项生理指标表现不同;接菌条件下各项生理指标均偏高;多数条件下生理指标与田间接种发病率相关不显著;仅在15/25℃变温和1%土壤接菌条件下,幼苗可溶性含糖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田间发病率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1和0.9869。  相似文献   

11.
寻找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新的弱毒病毒,为玉米纹枯病提供新的生物防治资源。采用dsRNA技术从玉米纹枯病菌菌株ZYFG11中发现一种新的病毒RsHV4(Rhizoctonia solani hypovirus4),通过基因组克隆、系统发育分析、菌株生长特性测定及致病性测定等试验,对新病毒RsHV4的分类地位、减毒活性等生物学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RsHV4的基因组全长为18 702 nt,编码一个含5 540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系统发育分析显示,RsHV4与减毒病毒科(Hypoviridae)θ-减毒病毒属(Thetahypovirus)病毒聚为一支,其编码的蛋白质与该属的Sclerotium rolfsii hypovirus 1编码的蛋白质同源性最高,为59.46%;立枯丝核菌正常菌株JSJH6与含毒菌株ZYFG11的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0.50cm/d和0.41 cm/d,菌核大量形成的时间分别为培养5 d和7 d,培养10 d时50颗最大菌核的总质量分别为0.27 g和0.11 g,显示含毒菌株ZYFG11的菌丝生长速度减...  相似文献   

12.
从‘日本晴’水稻T-DNA突变体库中挑选出的2 576个株系,首先利用撒施法进行了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发现多数为高感材料,抗病及中抗株系共有36个,中感株系有180个。再利用牙签嵌入法对初筛选出的发病中感以下的216个株系进行进一步抗性鉴定,发现18个株系抗性表现较好;并在温室中利用微室法对这18个株系进行了进一步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株系间抗性差异不显著,但其中14个株系抗性与野生亲本‘日本晴’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菌丝融合分类法,对从湖北省七个县采集的小麦纹枯病病株上,分离到八个丝核菌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湖北省引起小麦纹枯病的病原,主要是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中的第一菌丝融合群(CAC—1)八个菌株中有五株,其次为立枯丝核菌(R.solani)第五融合群(AG—5)八个菌株中有二株,与陈延熙等人的研究同。分离菌株中有一株属立枯丝核菌第四融合群(AG—4),国内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4.
李珍  李增平 《热带农业科学》2011,31(6):13-17,20
对香茅纹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香茅纹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其最适生长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最适pH值为8,在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查彼克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麦芽糖为碳源的查彼克琼脂培养基产菌核最多;该病原菌生长对氮源有一定偏嗜性,一般应在其分离培养基内添加硝酸钾作氮源;最适培养条件为25~30℃,全光照。寄主范围测定表明,人工接种该病原菌能侵染花梨木(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大叶桃花心木(Swieteniamacrophylla King.)、虎刺梅(Euphorbia milii var.splendens(Bojer ex Hook.)Ursch)、玉米(Zea mays L.)、水稻(Oryza sativa L.)、新台糖22号糖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T22)和果蔗(Saccharum sinense L.Home.)、雨树(Samanea saman(Jacq.)Merr.)、普通烟(Nicotiana tabacum L.)、发财树(Pachira aqualica Aubl)等10种盆栽植物幼苗。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入化肥、生物炭、生物炭肥对玉米苗期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炭肥、生物炭、化肥对玉米出苗率、植株和根系鲜重、干重、根系活力均较对照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效应表现为生物炭肥化学肥料生物炭。  相似文献   

16.
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强致病菌株GD-118为供试菌株,在室内观察了井冈霉素(Jinggangmycin)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3.360 3+1.320 4x,相关系数r=0.962 6,理论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为70.2μg/mL,EC95为6 341.5μg/mL。与不加井冈霉素的空白对照相比,用井冈霉素处理后水稻纹枯病菌的菌落边缘明显凹凸不平,边缘菌丝更密集、颜色加深,并且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菌丝的干质量逐渐降低,但菌落表面菌丝的密集程度有所增加、颜色更深;空白对照的菌核呈颗粒状、褐色,散生于菌落表面,边缘较多而中间较少;用井冈霉素处理后的菌核多数为粉状、浅褐色,部分菌核会连在一起呈块状,分布在菌落外围呈明显的双环形,具不规则的凹凸型菌落边缘,并且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菌核的干质量有所增加,菌核出现时间比空白对照提前约24h。另外,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细胞核平均数目和分布范围均有不正常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玉米品种系对大小斑病,纹枯病的抗性鉴定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90年我室利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986个玉米品种(系)对大小斑病、纹枯病的抗性,筛选出抗大、小斑病、纹枯病的品种(系)分别为:67份,64份,11份,中抗品种(系)分别为:110份,161份,60份,其余的为中感和感病品种系,少数品种系兼抗两病或三病,可作杂交选育的抗源和在生产上应用推广。此外对62份材料的年度重复鉴定结果发现大部份材料抗病性稳定。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玉米品种(系)对大斑病的抗性:960份材料中筛选出抗病(病级0—1级)的杂交种有:  相似文献   

18.
玉米纹枯病又称烂脚瘟,是玉米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叶鞘,也可危害叶片、果穗及苞叶。发病严重时,能侵入坚实的茎秆,但一般不引起倒伏。一般发病率在70%~100%,减产10%~20%。1发病症状玉米纹枯病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主要危害玉米的叶鞘,果穗和茎秆。在叶鞘和果穗苞叶上  相似文献   

19.
水稻纹枯病组织病理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简要综述了水稻纹枯病的组织病理学 ,包括侵入前菌丝体在寄主表面的生长、侵染结构的形成、病原菌的侵入、扩展及症状表现等 另外 ,也论述了组织病理学研究中的常用技术 ,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寄主与病原物互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玉米对纹枯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在玉米抗、感品种和不同生育期与叶鞘位之间存在差异。在玉米(川单10号)的不同生育期和叶鞘位中,随生育期的发展和叶鞘位的下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降低。在受纹枯病菌侵染后,抗病品种(R15)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增加的速度和程度明显高于感病品种(K09)。这一结果表明,玉米对纹枯病的阶段抗性变化以及品种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