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盐碱地膜下滴灌土壤盐分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重盐碱地进行滴灌种植打瓜试验,钻孔取土,测定土壤总盐含量进行分析,试验表明在重盐碱地上利用膜下滴灌进行种植,滴头下的盐分淡化区稍向棵间偏移,并主要集中在二膜中间,可以为作物提供较好的水盐环境;经过1年膜下滴灌种植打瓜后,40 cm深度土壤总盐含量下降57%,100 cm深度总盐下降30.8%。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草田轮作模式下宁夏银北地区典型盐碱地细菌群落组成特征,并确定影响细菌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利用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和比较了苜蓿连作、苜蓿休闲、苜蓿轮作油葵、苜蓿轮作饲料玉米、苜蓿轮作甜高粱5种典型旱作模式背景下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同时分析了土壤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为5种草田轮作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种类;变形菌门占总量的34.49%,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在苜蓿轮作油葵模式土壤中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放线菌门占总量的17.02%,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在苜蓿休闲、苜蓿轮作饲料玉米模式土壤中最高;酸杆菌门占总量的10.96%,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苜蓿轮作甜高粱模式土壤中最高。在属水平,节杆菌属(Arthrobacter)为优势菌属。土壤细菌多样性以苜蓿休闲模式最高,苜蓿轮作甜高粱模式最低。土壤全盐含量、pH值、碱化度、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苜蓿轮作油葵模式中最低,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苜蓿休闲模式土壤中最低。宁夏银北地区不同草田轮作模式下盐碱化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特征存在差异,土壤速效钾含量、pH值、过氧化氢酶活性对此差异起主导作用。采用苜蓿轮作农作物模式可以提高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化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并有效改善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其中苜蓿轮作油葵模式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碱性磷酸酶活性和pH值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最显著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表层(0~20 cm)掺加不同改良剂对盐碱化土壤改良的效果,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度盐碱化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一维垂直积水入渗试验,表层掺加2种改良物质,即河沙、生物炭,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CK,S1,S2,S3,C1,C2,C3,以研究其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河沙、生物炭用量下,改良措施均能提高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其中生物炭改良措施显著提高了掺加层含水量,河沙改良措施显著提高了土壤掺沙层以下土壤含水率;不同改良处理下,河沙改良措施相较于生物炭改良措施更有利于盐碱化土壤脱盐,处理S3的平均脱盐率比掺生物炭处理提高14.5%~27.7%,脱盐区深度、达标脱盐区深度均超过了0~50 cm作物根系密度较大的土层.根据河沙和生物炭在室内一维垂直积水入渗试验结果,土壤表层掺沙可有效改良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化土壤的水盐分布,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水盐调控措施对苏北海涂油葵生长及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苏北滨海盐碱地水盐调控措施下油葵生长特点及土壤盐分变化规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含盐量的滨海盐土上不同改良措施对油葵生长状况、产量形成及土壤盐分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盐渍化土壤施用石膏处理的油葵生物量、产量和土壤脱盐率最高,中重度盐渍土施用石膏和覆盖秸秆综合调控措施的油葵生物量、产量和土壤脱盐率最高;生育期内0~20cm土壤盐分是影响油葵产量的首要因素,施用石膏和覆盖秸秆通过影响0~20cm土壤盐分分布,进而影响油葵的生长与产量;采用施用石膏和覆盖秸秆相结合的水盐综合调控措施,兼具雨季增强淋盐和旱季控盐效果,且在中重度盐渍土应用效果优于轻度盐渍土。  相似文献   

5.
东陵区设施土壤有机质、pH值的剖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陵区前竞赛镇和李相镇保护地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保护地土壤酸化比较普遍,土壤酸化的程度正在扩大.从剖面上看,保护地土壤酸化是整个土体一起酸化.个别土壤酸化比较严重,pH值低于蔬菜作物所能适应的临界点,已经威胁到作物的正常生长.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pH值逐渐降低,酸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东陵区保护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露地对照土壤,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呈增加趋势.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单一种类有机肥(鸡粪),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但有机质所起到的环境作用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6.
梁菊蓉 《节水灌溉》2012,(7):18-20,23
采用大田试验,以农十师种植面积最大的食葵为研究对象,用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新疆种植食葵盐碱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渗灌、滴灌和沟灌3个处理对土壤中总盐和pH值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土壤的速效养分、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量、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影响。降低土壤的盐分和pH值以沟灌为宜;提高土壤的速效养分、土壤微生物特性以滴灌为宜。  相似文献   

7.
针对引黄灌区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渍化两大资源环境问题,以节水防盐为目标,通过田间试验,将能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透气性的高垄与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将局部土壤盐分淡化的滴灌相结合,探究高垄滴灌条件下盐渍化土壤的水盐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在中度盐碱化土地上,滴灌可以有效地减小高垄上的盐分,使盐分聚集在垄中央;在重度盐碱化土地上,滴灌可以有效降低垄的全盐量并将垄中盐分淋洗在垄沟中。归纳出适应性盐碱地利用技术和作物种植模式,为引黄灌区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针对引黄灌区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渍化两大资源环境问题,以节水防盐为目标,通过田间试验,将能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透气性的高垄与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将局部土壤盐分淡化的滴灌相结合,探究高垄滴灌条件下盐渍化土壤的水盐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在中度盐碱化土地上,滴灌可以有效地减小高垄上的盐分,使盐分聚集在垄中央;在重度盐碱化土地上,滴灌可以有效降低垄的全盐量并将垄中盐分淋洗在垄沟中。归纳出适应性盐碱地利用技术和作物种植模式,为引黄灌区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咸水灌溉中适量施用普钙可增加作物产量黄淮海平原有中、重度盐碱化土地共5374ha。因此,改良这类土地,将是充分利用开发土地资源的主攻目标之一。改良的关键在于减少土壤盐分含量,降低地下水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利用当地浅层水种植大田作物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对东陵区前竞赛镇和李相镇保护地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保护地土壤酸化比较普遍,土壤酸化的程度正在扩大。从剖面上看,保护地土壤酸化是整个土体一起酸化。个别土壤酸化比较严重,pH值低于蔬菜作物所能适应的临界点,已经威胁到作物的正常生长。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pH值逐渐降低,酸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东陵区保护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露地对照土壤,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呈增加趋势。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单一种类有机肥(鸡粪),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但有机质所起到的环境作用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1.
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试验研究——以白城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共设计了5个脱硫石膏施用水平(0、11.25、22.5、33.75、45 t/hm2).通过种植向日葵进行了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的施用量试验研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苗期向日葵在不同脱硫石膏施用水平条件下的出苗、株高、根重、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施用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pH值和提高向日葵的出苗率,综合土壤pH值和全盐量以及向日葵的出苗和生长指标,初步得出脱硫石膏施用量为33.75t/hm2时,对重度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最好,最有利于向日葵的出苗和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通过2年的田间小区向日葵种植试验,分析了脱硫副产物改良苏打碱土对ESP、SAR、pH值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提出了脱硫产物改良苏打碱土的合理施用量和施用方式。研究设4个脱硫副产物水平(18750、22500、26250和30000kg/hm2)。研究结果表明:施加脱硫副产物后各处理的ESP、SAR和pH值都明显降低,向日葵产量明显提高;经过2年的改良后,耕作层土壤的ESP、pH和SAR分别小于15、8.5和13,向日葵产量达到1100kg/hm2;脱硫副产物存在利用效率问题,实际选用的脱硫副产物用量应在理论计算量的基础上乘以修正系数1.32;对于碱化度较高的土壤,应选用分批连续施用的方式,以避免形成盐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壤盐分的动态变化及分布情况,保证城市绿地的可持续性。【方法】通过长期定位监测,分析了研究区2007―2014年的土壤含盐量及pH值。【结果】研究区土壤含盐量整体上均呈逐年降低趋势,截至2014年3月研究区0~80 cm各层次土壤含盐量均在0.11%~0.14%之间,已经达到了滨海地区绿化种植土壤标准对土壤含盐量要求;土壤pH值整体随时间呈波动减小趋势,土壤pH值整体下降了0.33;研究区绿地土壤含盐量分布不均,但随着时间变化,研究区土壤总体的盐分水平分布的均一性有所提高,研究区土壤pH值分布较为均一。【结论】"暗管排盐"措施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绿地土壤盐分调控效果良好,但仍要加强对绿地土壤水盐动态的监测,减少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微咸水膜下滴灌对盐碱化农田土壤斥水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布置了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下微咸水滴灌对盐碱化农田土壤水、盐分布及其土壤斥水性的影响。采用滴水穿透时间(Water drop penetration time,WDPT)法测定土壤斥水性,得到了不同土壤斥水性随含水率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膜下滴灌盐碱化农田土壤的斥水性在表层土壤与电导率呈正相关,与土壤pH值无显著相关性。弱碱性微咸水滴灌条件下,单次滴灌降低了滴头附近土壤的WDPT,但增加了远离滴头土体的WDPT;高频滴灌(灌溉频率为3 d)可显著降低土壤剖面整体的WDPT。膜下滴灌盐碱化农田土壤的斥水特征曲线均可用Gaussian和Lorentzian模型进行描述。滴灌对土壤斥水性最大时对应的土壤含水率(θ_m)影响不大(P 0. 05),而对斥水性消失时对应的土壤含水率(θ_c)影响显著(P 0. 05)。Lorentzian模型对盐碱化农田土壤的斥水特征曲线的拟合效果更优,通过该曲线可准确得到特定土壤的θ_m和θ_c。本研究可为微咸水滴灌及斥水性土壤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腐殖酸强化脱硫石膏改良油污盐碱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腐殖酸为表面活性剂进行了脱硫石膏改良油污盐碱土壤的土柱实验,研究了不同洗盐条件下土壤渗透性能、电导率和pH值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油污显著影响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土壤的效果,淋洗前后油污土壤的碱化度仅从42.78%下降到37.72%;而加入腐殖酸表面活性剂后,油污盐碱土壤碱化度由42.78%下降到23.20%,淋出液电导率值显著增高,且pH值有所变化,证明加入腐殖酸表面活性剂可显著强化脱硫石膏改良油污盐碱土壤。  相似文献   

16.
含盐土壤不同作物根系分布对水盐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相同含盐水平农田种植的紫花苜蓿与玉米为研究对象,研究根系分布变化对水盐分布的影响,为盐渍化土壤紫花苜蓿合理化种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0~100 cm苜蓿平均土壤含水率显著低于玉米,深层60~100 cm土壤平均含水率比玉米低1.98%,其有效利用深层水分.土壤平均储盐量随时间上下波动逐渐减小,二者盐分分布规律不同,苜蓿8月前后浅层土壤盐分均匀分布,玉米主要体现在8月后期.苜蓿脱盐率显著高于玉米,生长后期苜蓿深层根系占比增大,根系分布密集土层,脱盐效果明显.苜蓿细根根长密度与HCO3-呈正相关关系,HCO3-随根长密度增大而增大,土壤中HCO3-可减缓K++Na+,Cl-增加,使作物土壤达到降盐效果.  相似文献   

17.
苜蓿的机械化种植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质饲草。苜蓿的生产管理比较简单,产量高,草质优良,一次种植可多年收益,既可为畜牧生产增加附加值,又可作为商品草直接出售。苜蓿的生产成本低于粮食作物,其经济效益是粮食的2倍~4倍。苜蓿还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所以,大力发展苜蓿生产是农民增收的一条好路子。1.地块准备(1)选地苜蓿适应性广,可在各种土壤中种植。但是,种植苜蓿最好选择pH值为6.5~7.5,年降水量在300mm~800mm的土质松软的沙质壤土地。不宜在低洼及易积水的地块种植。在土壤盐分超过0.3%的盐碱地上种植时…  相似文献   

18.
土壤盐渍化问题已成为制约新疆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生物炭在改良土壤方面发挥了极大优势。为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盐分分布的影响,于2018—2020年在新疆地区开展生物炭改良盐碱土试验,种植作物为棉花-甜菜间作,模式为当地传统“一膜两管四行”栽培模式。2018年试验设置4个生物炭水平,分别为0、10、50、100 t/hm2。2019年增加设置25 t/hm2。综合分析2018年和2019年的试验结果,2020年生物炭施用量调整为0、10、25、30 t/hm2。生物炭混合深度为30 cm。在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对各个处理不同剖面深度取土测定电导率、pH值和有机质含量,分析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土壤pH值、有机质和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显著降低生育初期和生育末期0~30 cm土层的pH值,且降低幅度与生物炭施用量成正比。生物炭对30~40 cm土层的pH值有降低作用,但效果不显著。因生物炭自身有机质丰富,生物炭施用10~100 t/hm2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31.8%~135...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物措施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合理利用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地资源,改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在黄河三角洲滨州市阳信县盐碱地试验区,选取5种有代表性的耐盐植物(田菁、紫花苜蓿、菊苣、甜高粱、白花草木樨)进行改良试验,探究不同类型耐盐植物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及机理。经过3年(2011-2013)的人工种植试验,结果表明:1种植5种耐盐改良植物耕作层土壤容重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表层(0~20cm)容重降低最为显著,与基础数据对照平均容重降低率为:紫花苜蓿21.27%白花草木樨20.69%田菁16.77%甜高粱10.58%菊苣10.31%。2与基础数据相比:田菁、紫花苜蓿、菊苣、甜高粱、白花草木樨土壤的初始入渗率分别是对照的2.53倍、3.80倍、2.30倍2.46倍和3.55倍,稳定入渗率分别是对照的2.88倍、4.76倍、2.39倍、2.42倍和4.08倍。3耐盐植物具有明显的脱盐效果,表层土壤0~20cm的脱盐率大于深层20~60cm,土壤平均盐分降低为:紫花苜蓿41.81%田菁35.93%白花草木樨30.82%菊苣27.52%甜高粱24.21%。4土壤pH轻度降低,0~20cm土壤pH的降低大于20~40cm和40~60cm土层。由此可知,5种耐盐植物对盐碱土都有明显的生物改良作用,且不同类型耐盐植物的改良效果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苜蓿对农田耗水过程及盐分变化的影响,以苜蓿农田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玉米农田为对照,分析传统玉米农田改种苜蓿后渗漏量、地下水补给量、蒸发量及蒸腾量变化特征;应用稳定氢氧同位素定量分析各潜在水源贡献率,并分析土壤中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种苜蓿后农田总耗水量提高20. 17%,蒸发蒸腾量比平均值降低66. 64%,其中,蒸发量减少6. 21%、蒸腾量提高35. 80%、土壤贮水变化量减少8. 08%、渗漏量减少39. 68%、地下水对作物的补给量增加153. 45%。生育期内苜蓿农田与玉米农田相比,0~100 cm各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分为剧烈波动阶段和线性下降阶段,7月0~6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呈"U"形,而玉米农田0~6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呈"V"形。生育期内苜蓿农田0~30 cm平均土壤水分较玉米农田分布均匀。苜蓿农田对土壤水、灌溉水、地下水吸收利用无明确偏向性;而玉米农田水分利用具有偏向性,各潜在水源中主要利用0~40 cm土层土壤水。不同时间取样0~100 cm土层土壤水,苜蓿农田不同时期优先利用0~40 cm中某一土层土壤水,玉米农田主要固定利用30~40 cm土层土壤水。生育期内苜蓿农田、玉米农田0~100 cm土壤平均脱盐率分别为53. 90%、12. 43%。苜蓿农田、玉米农田10~30 cm与30~60 cm土壤电导率差值绝对值分别在0~0. 06 mS/cm、0~0. 13 mS/cm之间,苜蓿农田10~60 cm土壤电导率较玉米农田相对集中且分布均匀。5月苜蓿农田10 cm以下土层除30~40 cm均呈积盐状态,且平均土壤储盐变化率较玉米农田低; 6—8月苜蓿农田0~100 cm土壤盐分较玉米农田变化幅度大,呈积盐状态; 9月苜蓿农田不同土层土壤盐分整体呈脱盐状态,土壤最大储盐量变化率为-15. 31%,随深度增加,土壤储盐量变化率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而玉米农田整体呈积盐状态,80~100 cm土壤储盐量变化率最大。改种苜蓿增强了地下水利用,降低了蒸发蒸腾比,抑制了土壤盐分,改盐增草(饲)兴牧发展苜蓿种植有利于盐渍化农田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