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进程中,为推行精量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准确有效地测量土壤含水量是基础工作之一。对一定范围内的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预报,依此制订区域调水、配水方案和灌溉计划,是防旱抗旱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不同时段和埋深的土壤水分值进行统计计算,分析土壤墒情的时程变化规律、垂向变化、增长与消退规律,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内蒙古赤峰地区10个监测站2005-2014年的气象资料和春播期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分析了春播期土壤墒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赤峰地区10个监测站春播前降水量、日照时数、气温、风速与秋季对应气象要素值变化趋势一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蒸发量之间无明显变化。从区域分布来看,南部地区土壤墒情好于北部地区。春播前和秋季降水量与土壤相对湿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411和0.358,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蒸发量与土壤相对湿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216*和-0.269*,均达到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降水量对土壤墒情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蒸发量对土壤墒情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5年东沟流域的实测土壤含水率资料、崇礼水文站的蒸发、降雨等数据,分析土壤含水率年内的变化规律及与降雨量、蒸发量和土壤干容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测次间降雨量越大,土壤含水率越大;测次间蒸发量越大,土壤含水率越小;土壤干容重越大,土壤含水率越小。同时提出在10月下旬对农田进行1次灌溉,增加土壤墒情;设立墒情站时需严格测定土壤的干容重;有条件的墒情站,增加配套的蒸发观测项目;土壤墒情站可以增加风速和日照2项辅助观测项目等建议,作为分析土壤含水率合理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淄博市周村区麦田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实现小麦高效节水灌溉。以2010~2021年麦田土壤墒情监测数据为基础,总结了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墒情变化特征,分析了土壤含水量与降水量、气温关系,提出麦田水分管理对策。数据分析显示周村区麦田土壤含水量呈波浪状变化趋势,水浇地两高三低、旱地一高两低,最低值均在5月上旬小麦抽穗开花期;苗期墒情最好,随后逐渐变差,至抽穗开花期最差,灌浆后有所改善;水浇地墒情抽穗前和灌浆后以适宜为主、抽穗至灌浆以不足为主,旱地拔节前以适宜为主、拔节及以后以重旱为主;水浇地和旱地土壤含水量与降水量、气温二元线性回归关系分别为y=70.680+0.118x1-1.223x2和y=52.717+0.222x1-3.125x2;提出水浇地小麦孕穗期少量补灌,旱地增建蓄水池和配套设施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集中灌溉的水分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利用土壤水文常数提供灌溉量服务及根据降水量预报来确定旱象缓解程度。提出了开展土壤墒情服务时,要灵活应用各种指标,以提高土壤墒情服务的效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再生水灌溉对土壤性能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土壤性能和土壤微生物是再生水灌溉对环境安全效应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模拟试验,以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生产的再生水浇灌大豆为例,分析了收获期土壤理化特性及微生物类群变化。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肥力,表现为有机质和有效磷显著增加;土壤重金属铅、镉含量相对清水和土壤本底无明显增加,但土壤溶液电导值(EC)增加显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盐度累积。在土壤微生物方面,再生水灌溉使土壤细菌数量相对清水灌溉处理增加;二级再生水和三级再生水灌溉处理间的放线菌数量差异显著,且明显高于清水对照;再生水灌溉对真菌数量影响不大。再生水灌溉使大豆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南方森林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采用TOC-5000A总有机碳仪测定了福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分析了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方酸性森林土壤中,DOC与有机碳总量、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土壤DOC与土壤中有机络合态铁、有机络合态铝和活性轻基铝之间呈权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有机碳是影响土壤中铝和铁的溶出及迁移的一个重要因子。土壤DOC与pH值之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呈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而土壤中铝的吸附、保持及溶解铝的排出受到溶液中DOC的强烈控制。土壤DOC与交换性铝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表2参14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武威灌溉农业区农田节水技术推广的实际,通过武威灌溉农业区多年土壤墒情评价因子及田间灌溉试验资料调查研究,分析了在灌溉条件下小麦、玉米的需水规律,确定了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量下限,制定了不同区域灌溉制度,总结形成了武威市灌溉农业区土壤墒情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发展离不开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灌溉,而土壤墒情信息的采集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测系统数量比较少,造成了土壤墒情信息的缺乏,因此在土壤墒情信息采集和远程监测上有迫切的需求,如何有效采集土壤墒情信息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而本文主要基于甘肃省土壤墒情现状,分析了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测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提出了该系统在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5—2015年新河县张神首土壤墒情监测站的监测资料,分析水浇地作物与水浇地白地土壤含水量,掌握不同种植条件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月1日至4月21日,水浇地作物土壤含水量>水浇地白地土壤含水量;5月1日至6月21日,水浇地作物土壤含水量<水浇地白地土壤含水量;9月1日至11月21日,水浇地作物土壤含水量>水浇地白地土壤含水量。农作物灌溉期间,应考虑作物生长需水量进行适时灌溉,充分利用土壤含水量,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不同保墒耕作方法在旱地上的保墒效果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0~60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15.3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60~100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30.9mm,免耕补充灌水为20.3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33.5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6.7%~5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 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 ,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 ,0~ 6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 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1 5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 ;60~ 1 0 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3 0 .9mm,免耕补充灌水为 2 0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3 3 .5 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 6.7%~ 5 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 ,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 ,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土壤水分自动站土壤水分常数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山东省120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所测定的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测定值(简称土壤水分常数),采用ARCGIS技术、统计、成果参照对比等方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山东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的土壤质地壤土类居多,达75%;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测定土壤容重0.95~1.93 g/cm3、田间持水量14.1%~40.8%、凋萎湿度1.1%~33.0%。部分台站测定的水分常数存在偏差,尤其凋萎湿度的误差最大,田间持水量误差较小,土壤容重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土壤水分有效性与土壤水分易吸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依据农田土壤非恒温及水热耦合运移的特征,建立了一个水热耦合运移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能较精确地预报农田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典型天气和作物生长不同时期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剖面变化特征,模拟结果与实验之间的比较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霍娜  王宏庭 《山西农业科学》2014,(12):1330-1334
钾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诸多因素会影响土壤钾素的植物有效性,如:黏土矿物类型、土壤温度、水分等。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土壤水分角度入手,分析其对土壤钾素固定、释放、运移及钾素评估等方面的影响,总结水钾的互促效应,以便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年初步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寿阳县年雨量、气温与蒸散量的分析,建立了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模型及其相关子模型。用此模型能预测特定地区作物各生长阶段的土壤含水量、任意年的降水量、任一天的平均气温和年蒸散量与径流量。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此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各种耕作处理下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可为农业结构调整和重要农事活动提供科学指导,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点一般设立在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地块,采用统一编号,配备便携式监测仪器进行监测,每月10日、25日进行调查监测。2012年,思南县全年共监测17次,墒情监测结果为"过湿"的占多数,其次为"适宜","不足"仅1次,与本县同期降雨量一致。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土壤湿度自动站和人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6个代表站点,采用人工观测数据和自动站监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箱式图分析、对比差值计算以及对比差值的标准差、相对误差计算,结果表明:各站点误差较大的层次多出现在表层,代表站点中只有浦江一个站点的相对误差≤10%。目前,土壤湿度自动站只能反映土壤水分趋势变化情况。接着,进一步分析土壤湿度自动站数据不准确的原因,并对相关性较好的层次提出订正方法。  相似文献   

19.
自动土壤水分仪替代人工对土壤湿度进行测量时,所测得的数据需要进行校正,才能进入农业气象业务使用。本文介绍了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的订正方法和质控方法,从土壤湿度产品效果来看,土壤不同深度的体积含水量与降水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表层变化最为明显,深层基本不受影响;在我国大范围的一次寒潮过程前后,东北地区、西北部地区土壤体积含水量发生了较大范围的改变,但这对仅受降雨影响的南方来说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土壤水资源及土壤水分调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土壤水、土壤水资源的定义及其特点,并进行土壤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建立土壤水资源调控模型,对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探索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相当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