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克友 《植物医生》1997,10(6):16-16
近几年,保护地草莓生产发展很快,但在保护地草莓栽培过程中,经常出现畸形果.主要表现为,果实过肥或过瘦,呈鸡冠状或扁平状等畸形.草莓畸形果的产生,严重影响果实品质、产量、效益大大下降.畸形果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下列因索:  相似文献   

2.
棚室草莓畸形果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英三 《植物医生》2002,15(5):26-27
棚室草莓种植已成为近年来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增收措施 ,但在种植过程中 ,常常由于畸形果的出现 ,影响种植者的效益。1 棚室草莓畸形果发生的主要原因1.1 品种自身原因草莓品种本身育性不高 ,雄蕊发育不良。雌雄器官育性不一致 ,导致授粉不完全而产生畸形果 ,如达娜等品种 ,易出现雄蕊短、雌蕊长现象 ,花粉粒少而小 ,发芽力差 ,因而容易发生畸形果。1.2 缺乏访花昆虫大棚内缺乏蜜蜂等访花昆虫 ,或者虽然放蜂 ,但由于连阴天、温度低等不良环境影响 ,蜜蜂出巢活动少 ,或者由于草莓花朵中花蜜的糖分含量低不能吸引昆虫传粉 ,导致授粉不佳…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草莓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莓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保健水果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它栽培容易 ,当年结果 ,产量较高 ,经济效益好等优点 ,在我地发展较快 ,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草莓病害时有发生 ,若防治不及时 ,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质量。笔者根据近年来对我地草莓病害的调查研究及防治实践 ,总结出了草莓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草莓的主要病害草莓主要病害有草莓灰霉病、白粉病、叶斑病、病毒病、芽枯病、草莓果畸形等病害 ,这些病的大量发生和流行 ,严重为害草莓的茎、叶、果 ,影响草莓的产量和质量 ,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 .…  相似文献   

4.
鉴于郧西县草莓重茬种植后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生根慢、死苗率高、座果后果小、畸形果多的现状,提出了根腐病、炭疽病、灰霉病等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草莓属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果色鲜艳 ,外形美观 ,营养丰富 ,酸甜适口 ,芳香浓郁 ,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年来 ,我区草莓生产尤其是保护地栽培发展迅速 ,已成为我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草莓褐斑病又叫轮纹病 ,是半知菌亚门暗拟茎点霉 ( Dendrophma obscurans)引起的。该病害是草莓生产中常见病害 ,一般株发病率 2 5 .8%~5 2 .3% ,叶发病 .5 %~ 34.6% ,严重时可造成叶枯苗死 ,直接影响草莓生产。随着我区草莓栽培面积增加 ,有加重为害趋势。1 症状识别草莓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 ,多从叶缘开始侵染 ,初叶面出现紫褐色小…  相似文献   

6.
《植物医生》2006,19(4):52-52
(接第3期) 9)草莓 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王飞:在鄞州区姜山镇港城蔬果基地的草莓(丰香)上使用后,草莓长势旺盛、叶片增大,叶色深绿、手感较厚,叶柄较粗,果大匀称、色真昧美,草莓的单果重、糖度增加,畸形果减少,增产35%以上.品质提升,提早上市、耐贮耐运。  相似文献   

7.
阳春时节,正值温室、大棚草莓开花授粉期,也是畸形果发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畸形果发生量大,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品质、产值,是草莓生产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防治畸形果。防治畸形果的关键时期为开花授粉期。此时抓好以下几点,可以防止畸形果的发生。1)调温巧管理。草莓花期遇到低于5℃的气温时,花蕾易受害,影响花药开裂和授粉、受精,使果实致畸;遇到高于45℃的气温时,授粉、受精不良,可使果实致畸。花期花药开裂,授粉、受精的适宜温度为13"8~20℃。因此,在管理上应避开最低温、最高温,力求最适温度。温室或大棚内白天温度以保持…  相似文献   

8.
应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防治草莓、苹果等真菌病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0 %世高水分散粒剂 (WG) ,是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三唑类内吸性广谱杀菌剂。该药剂除对卵菌亚纲引起的病害 ,如霜霉病等外 ,对多数真菌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1997~ 1999年我们先后用该药进行了防治草莓白粉病、苹果轮纹病、炭疽病、斑点落叶病、梨树黑星病 5种重要病害的试验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10 %世高防治草莓白粉病草莓白粉病属草莓常见病害 ,保护地栽培因温度、湿度条件均适宜发病 ,所以比露地栽培区病情更重。为尽快筛选出防治草莓白粉病的优良药剂 ,1997年我们应用 10 %世高作参试药剂 ,进行了防治草莓白粉病药效试验。结…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在草莓上的发生和危害情况,利用RT-PCR方法对不同产地的不同品种草莓种苗进行检测,并对CMV草莓分离物的部分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MV侵染草莓后产生的症状主要为植株不同部位的畸形、变色,但有些无明显症状的植株也可以检测出CMV。共检测了我国7个不同省市的220个草莓种苗样品,其中北京、云南、辽宁、河北、四川和陕西的草莓种苗样品中均可检出CMV,内蒙古的种苗中未检出CMV。检测的6个不同草莓品种均含CMV,但北京和内蒙古的‘红颜’种苗未检出CMV,云南的‘圣诞红’种苗CMV检出率仅为2.6%。利用RT-PCR技术扩增草莓种苗中CMV的特异性核苷酸片段并对PCR产物测序,得到包含部分外壳蛋白基因及3′端非编码区共430 bp的2个草莓分离物序列。获得的2个分离物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0.97%,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2个分离物分属于CMV不同亚组,其中北京草莓分离物Bjcmz归属于亚组IA,河北分离物Hbcmc归属于亚组IB。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莱西市保护地草莓面积不断扩大 ,已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 ,但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产的重要病害 ,缺乏理想的防治方法 ,每年给草莓生产者造成很大损失 ,为解决这一难题 ,寻找防治此病的有效方法 ,于1999年开始在莱西市部分乡镇进行了为期2年防治研究和探索 ,取得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发病症状及规律1.1发病症状白粉病广泛发生于草莓的保护地栽培中 ,主要危害叶、果实、果梗 ,叶柄和葡匐茎上很少发生 ,发病初期叶背面局部出现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 ,以后迅速扩展到全株 ,随着病势的发展加重 ,叶向上卷曲、呈汤匙状 ;花蕾…  相似文献   

11.
为寻找高效、安全的草莓白粉病防治药剂,在离体叶盘和田间活体植株上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42.5%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 450 mL/hm2和50%醚菌酯WG 560 g/hm2处理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3次药后田间防效均在88%以上。50%硫磺SC 3 750 mL/hm2和碳酸氢钾4 500 g/hm2处理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效略高于80%。  相似文献   

12.
贝莱斯芽孢杆菌NSZ-YBGJ001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贝莱斯芽孢杆菌NSZ-YBGJ001防治设施草莓白粉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SZ-YBGJ001对草莓白粉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第3次药后7d,对草莓叶部白粉病防效达86. 64%,对果实白粉病防效达71. 08%,对草莓生长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在草莓上的发生和危害情况,利用RT-PCR方法对不同产地的不同品种草莓种苗进行检测,并对CMV草莓分离物的部分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MV侵染草莓后产生的症状主要为植株不同部位的畸形、变色,但有些无明显症状的植株也可以检测出CMV。共检测了我国7个不同省市的220个草莓种苗样品,其中北京、云南、辽宁、河北、四川和陕西的草莓种苗样品中均可检出CMV,内蒙古的种苗中未检出CMV。检测的6个不同草莓品种均含CMV,但北京和内蒙古的‘红颜'种苗未检出CMV,云南的‘圣诞红'种苗CMV检出率仅为2.6%。利用RT-PCR技术扩增草莓种苗中CMV的特异性核苷酸片段并对PCR产物测序,得到包含部分外壳蛋白基因及3'端非编码区共430 bp的2个草莓分离物序列。获得的2个分离物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0.97%,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2个分离物分属于CMV不同亚组,其中北京草莓分离物Bjcmz归属于亚组IA,河北分离物Hbcmc归属于亚组IB。  相似文献   

14.
复合菌剂对草莓黄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轮枝孢属真菌Verticillium spp.引起的草莓黄萎病在草莓各产区均有发生,危害严重。在江苏镇江和扬州两地的大田试验表明复合菌剂能有效防治草莓黄萎病,平均防效达到76.8%。该菌剂对草莓有较好的促生作用,150d时,无病田平均增产25.8%,病田增产133.6%。  相似文献   

15.
大棚草莓白粉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棚栽培草莓在象山县已有十余年历史 ,常年种植面积约 333 3hm2 ,由于连年种植 ,草莓白粉病逐年加重 ,已成为常发性病害。草莓发生白粉病后 ,一般减收 2 0 %~ 30 % ,重的达 50 %以上 ,甚至绝收 ,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我们从 1997年开始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 ,引进新的三唑类杀菌剂进行试用 ,积累了一些经验 ,初步总结如下。1 发病特点与消长规律草莓白粉病的病原为Sphaerothecaaphanis(Wallr)Braun ,称羽衣草单囊壳菌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该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 ,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6.
我国草莓主栽区病毒种类的鉴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病毒种类鉴定结果表明我国草莓主要栽培区存在草莓斑驳病毒、草莓轻型黄边病毒、草莓镶脉病毒和草莓皱缩病毒。四种病毒的总侵染株率达80.2%,其中单种病毒侵染株率为41.6%,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株率为38.6%。前三种病毒均为球状病毒,粒体直径分别为25-30nm、23nm和50nm;皱缩病毒为杆状病毒,大小为380×70nm。传染性试验的结果证实,草莓病毒可通过嫁接、菟丝子传染,但不能通过机械传染。桃蚜可传染斑驳病毒和轻型黄边病毒,其传毒关系前者为非持久性后者为持久性。田间桃蚜蚜虫口密度高峰期与草莓病毒侵染盛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保护地草莓白粉病的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信阳保护地草莓白粉病为害较重,并已出现抗药性问题。为探寻安全、有效的防治药剂,对75%肟菌.戊唑醇WG、50%醚菌酯WG、10%苯醚甲环唑WG、25%三唑酮WP、75%百菌清WP进行了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WG 3 000倍液、50%醚菌酯WG 3 000倍液的防效较好,均在80%以上,与其他药剂的防效差异显著,且对草莓安全、无害,可以在信阳地区作为防治草莓白粉病的药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病毒病有潜伏侵染的特点 ,草莓植株不能很快表现出症状 ,所以在生产上常被忽视。我国各草莓产区病毒感染率很高 ,一般达60 %~80% ,严重的达90 %以上。而且感染两种以上的植株也占相当比例。草莓病毒病给草莓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般可使草莓减产20 %~30 % ,并且使浆果的质量下降 ,果实变小 ,商品性变差。随着草莓种植年限的增加 ,草莓病毒病将越来越严重 ,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带来巨大损失 ,阻碍草莓的产业化发展。草莓病毒病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 ,有30余种。其中 ,我国各草莓产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主要有4种 …  相似文献   

19.
草莓中吡虫啉和氟硅唑残留的膳食暴露风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吡虫啉和氟硅唑在草莓上施用后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及对不同人群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吡虫啉、氟硅唑在草莓上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6.3 d和9.9~11.5 d。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WP)分别按有效成分37.5和56.25 g/hm2剂量于草莓果实为成熟个体一半大小时开始施药,共施2~3次,每次间隔7 d,于末次施药后3、5、7、10 d时分别采样测定,草莓中吡虫啉的残留量在0.022~0.16 mg/kg之间;400 g/L的氟硅唑乳油(EC)分别按有效成分45和67.5 g/hm2剂量于草莓果实为成熟个体一半大小时开始施药,共施2~3次,每次间隔7 d,于末次施药后3、5、7、10 d时分别采样测定,氟硅唑在草莓中的残留量为0.079~0.30 mg/kg。基于此残留试验数据、各类食物的日平均膳食摄入量及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计算得到中国各类人群中吡虫啉和氟硅唑暴露的风险商(RQ)。结果表明:草莓中吡虫啉和氟硅唑的急性风险商(ARQ)分别为其急性参考剂量(ARfD)的0.18%~1.0%和10%~37.7%,不存在不可接受的急性膳食暴露风险;草莓中吡虫啉和氟硅唑的慢性风险商(CRQ)分别为其ADI值的18.6%~85.3%和68.3%~316.4%,其中氟硅唑对2~4岁幼童的暴露风险超过100%,存在明显风险,但草莓中的氟硅唑对其全膳食暴露风险的贡献率不超过3.2%,并非其主要风险源;两种农药对其他暴露人群均不存在明显膳食风险。中国尚未制定草莓中吡虫啉和氟硅唑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本研究推荐的吡虫啉和氟硅唑的MRL值对消费者长期慢性暴露风险的保护水平(CPLc)分别为18~109倍和2~13倍,短期急性暴露风险的保护水平(CPLa)分别为121~725倍及6~36倍,对消费者的保护水平均较高。建议:草莓中吡虫啉和氟硅唑的MRL值均可定为0.5 mg/kg,安全间隔期可分别为3 d和5 d;但对于2~4岁幼童,应充分关注氟硅唑对其的慢性膳食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草莓灰霉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湖南省草莓灰霉病菌菌株的抗药性状况,2013-2015年从湖南省不同地区草莓灰霉病病果或病叶上经单孢分离获得草莓灰霉病菌454株,采用最小抑制浓度法(MIC)检测不同地区草莓灰霉病菌株对多菌灵、腐霉利、异菌脲、嘧霉胺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草莓灰霉病菌对多菌灵、腐霉利、异菌脲、嘧霉胺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5.73%,77.31%、3.52%和77.31%;所测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类型有Cbz~RPcm~RIpd~RPmt~R、CbzSPcm~RIpd~RPmt~R、Cbz~RPcm~RIpdSPmt~R、Cbz~SPcm~RIpdSPmt~S、Cbz~RPcm~SIpd~SPmt~R、Cbz~SPcm~RIpd~SPmt ~R等6种,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3.26%、5.07%、41.41%、4.63%、3.96%、11.67%,未发现对4种杀菌剂均敏感的类型,表明湖南省草莓灰霉病菌已对多菌灵、腐霉利和嘧霉胺产生抗药性,对异菌脲的抗药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