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筛选对野燕麦具有致病作用的生防菌株。【方法】从青海省罹病杂草叶片上分离病原真菌,采用离体生测法和温室盆栽接种法,评价其发酵液对野燕麦的致病性,用盆栽生测法评价其对主栽作物的安全性,并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其对野燕麦致病力较强的菌株。【结果】分离获得了XN-1、XN-3、XN-4、XN-9和GD13 5株病原真菌,其中XN-1、XN-3和GD-13的发酵液对野燕麦离体叶片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对种子的萌发抑制作用明显,对野燕麦表现出较强的侵染力,显著抑制植株的生长发育,且对青海省主栽作物中的蚕豆和豌豆相对安全。经鉴定,XN-1、XN-3和GD-13分别为链格孢(Alternaria sp.)、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ium)和短小茎点霉(Phoma exigua)。【结论】XN-1、XN-3和GD-13有望成为防除阔叶田野燕麦的真菌除草剂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对野燕麦具有致病作用的生防菌株。【方法】从青海省罹病杂草叶片上分离病原真菌,采用离体生测法和温室盆栽接种法,评价其发酵液对野燕麦的致病性,用盆栽生测法评价其对主栽作物的安全性,并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其对野燕麦致病力较强的菌株。【结果】分离获得了XN-1、XN-3、XN-4、XN-9和GD-13 5株病原真菌,其中XN-1、XN-3和GD-13的发酵液对野燕麦离体叶片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对种子的萌发抑制作用明显,对野燕麦表现出较强的侵染力,显著抑制植株的生长发育,且对青海省主栽作物中的蚕豆和豌豆相对安全。经鉴定,XN-1、XN-3和GD-13分别为链格孢(Alternariasp.)、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ium)和短小茎点霉(Phoma exigua)。【结论】XN-1、XN-3和GD-13有望成为防除阔叶田野燕麦的真菌除草剂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3.
波斯婆婆纳生防菌株QZ-97a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波斯婆婆纳罹病植株上经单孢分离采得一菌株QZ-97a,经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该菌株在实验室及温室条件下对波斯婆婆纳具有致病性,而对波斯婆婆纳所危害的小麦、油菜、大豆、棉花和玉米等作物十分安全,故炭疽菌QZ-97a具有开发为真菌除草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从青海省贵德县患病野燕麦叶片上分离获得燕麦镰刀菌,对该生防菌进行了室内致病性测定、室内孢子大批量培养和大田小区试验研究。室内条件下接种野燕麦48 h后出现水褐色病斑,最终导致叶片衰老死亡,在2、4叶期7 d时的发病率分别达到90%和95%,同时病情级别达到最大,而且对株高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液-固体联合培养试验表明,在含水量59%~61%、28℃、初始pH 7.0、初始接种量0.5%(1×106个孢子/mL)的麦麸与玉米粉(1∶1)培养基中,培养7 d时,产孢量最大(7.58×108个孢子/g)。在田间条件下燕麦镰刀菌与精喹禾灵混合使用能显著降低野燕麦的生物量,野燕麦叶片表面的湿度条件导致2012年对野燕麦的防除效果低于2011年。不论在是在室内和大田条件下,野燕麦都对野燕麦镰刀菌表现敏感。因此,该研究结果表明野燕麦镰刀菌株GD\|2可作为防除野生燕麦的潜力生防菌。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野燕麦植株受侵染后的超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多孢木霉HZ-31菌株对野燕麦的侵染主要以气孔侵入为主。通过野燕麦的组织病变情况的观察,为进一步研究多孢木霉与野燕麦互作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细胞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选用青海农田常见杂草野燕麦作为靶标杂草,盆栽接种后测定了多孢木霉HZ-31菌株对野燕麦体内各种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了寄主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生理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多孢木霉HZ-31菌株侵染野燕麦后,对植株生理机制防御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PAL和POD活性增加,以抵御菌株侵染,其余生理防御指标包括MDA含量、CAT、PP...  相似文献   

7.
8.
9.
小麦与野燕麦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燕麦与小麦近缘种属直接杂交成功,从杂交后代中育成系列具有兼抗高产优质的普通小麦型资源和品种(系),对小麦育种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燕麦枯可溶性粉剂防除麦田野燕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松苗猝倒病不同病原物的致病性差异及其生防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3个湿地松苗圃土壤中分离出了66株松苗猝倒病的致病真菌,63个菌株为镰孢属真菌,2个为链格孢菌,1个为丝核菌属真菌。对66个真菌菌株进行松苗猝倒病的致病性测定表明:12个真菌菌株为无致病性或弱致病性真菌,17个镰孢属菌株为强致病性真菌,其余37个为中等程度致病性真菌。从湿地松幼苗根系分离到了细菌菌株320株,平皿拮抗测定表明其中的10个菌株对松苗猝倒病病原真菌有强拮抗作用,对松苗猝倒病有较大的生防潜力。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这10个生防菌株的分类地位分别是:7株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株为枯草芽孢杆菌,1株为待定种。  相似文献   

12.
张秀雨  马秀花  李玮  沈硕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2):3444-3452
【目的】构建芽孢杆菌复合菌群,优化菌群组合并研究其杀草谱、作物安全性及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为开发新型生物除草菌剂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以课题组前期筛选到的芽孢杆菌D30202、JZ1-1-9、JZ2-4-15和JZ2-2-1为材料,采用皿内对峙试验测定菌株间的相容性,并结合分光光度法测定菌株生长曲线,确定构建复合菌群的菌株和组合时期;通过种子萌发袋法测定复合菌群对杂草种子萌发的根长、芽长抑制率和干重、鲜重抑制率以优化菌株组合类型;采用盆栽试验对最优组合菌群进行杀草谱及作物安全性评价,测定作物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3种防御酶活性作为对野燕麦除草活性反应的指标。【结果】待选菌株两两之间无拮抗关系且生长周期一致,由菌株D30202、JZ1-1-9和JZ2-4-15构建的复合菌群2-9-15为最优组合。菌群2-9-15抑制野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综合效果最明显,根长和芽长抑制率分别为39.17%和73.49%,幼苗鲜重和干重抑制率分别为25.11%和21.26%。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群2-9-15的除草广谱性及作...  相似文献   

13.
前期研究发现生防拮抗菌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501能够显著抑制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HG-11,检测发现B501可以形成生物膜,具备产生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能力。目前生物防治主要着眼于生防微生物的抑菌机制,而病原菌如何应对生防微生物胁迫的机制却常被忽略,因此旨在利用RNA-seq技术研究HG-11对B501生防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HG-11样品相比,B501发酵液处理的HG-11样品中共有3 171个基因显著差异表达,其中2 106个基因上调表达,1 065个基因下调表达。上调表达有与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相关的基因如甾醇3-β-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等,与抗氧化相关的上调表达基因有氧化物酶基因、P-P-键-水解驱动的跨膜转运蛋白基因等,以及与核糖体和线粒体相关的上调表达基因,如核糖体蛋白复合物、异柠檬酸脱氢酶等基因;下调表达的酰基转移酶基因、DNA连接酶基因等均为与细胞修复相关的基因。推测B501的抗菌物质通过破坏细胞壁及细胞膜的结构,并进入细胞内部破坏核糖体和线粒体从而抑制真菌生长。而HG-11通过调节与此相关的多个靶标蛋白或合成途径的基因表达,以缓解B501的生防胁迫作用。初步明确了尖孢镰刀菌应对生防解淀粉芽胞杆菌胁迫的基因表达差异,病原菌的自我防御机制或许是生防菌株易变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了对病原菌与生防菌互作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薄皮甜瓜体表分离筛选对引起薄皮甜瓜采后病害主要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确定分类地位,为薄皮甜瓜采后病害的防治提供高效菌株.[方法]采用活体生测的方法从甜瓜瓜表筛选生防菌株,利用非寄养非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试剂盒(比色法)API 20 NE自动鉴定系统测定菌株C3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从甜瓜表面分离筛选出2株对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防治效果达80%以上的生防菌株C3、B3;通过平板对峙试验表明,菌株C3对引起采后病害的2种病原菌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和镰刀菌(Fusarium spp.)的抑菌能力均优于B3;菌株C3对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的抑菌效果较好,达到67.7%;对镰刀菌(Fusarium spp.)的抑菌率次之,为27.9%;应用API 20 NE系统分析,通过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将菌株C3初步鉴定为浅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teola.[结论]从甜瓜表面分离筛选获得1株生防菌株C3,该菌株对引起薄皮甜瓜采摘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并初步鉴定为浅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teola).  相似文献   

15.
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重要的牧草和控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植被。近年来,苜蓿病害日趋严重,成为苜蓿种植的限制因素。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证病律,从发白矮化的苜蓿病株中分离得到一种病原菌,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变黑轮枝菌(Verticillium nigrescens Pethyhr.),可引起苜蓿叶片发白,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等症状,但发病植株维管束不变色,不形成黑白轮枝菌引起的典型V字型病斑。该病菌对苜蓿和茄子有一定致病性。  相似文献   

16.
放线菌NF0919的鉴定及生防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发新的防治作物病害的生防药剂,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放线菌NF0919(分离自牛粪微生物群落)抑菌谱,并通过菌株形态学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分类法研究其分类地位,同时对其发酵产物粗提物(CE)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放线菌NF0919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葡萄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草莓炭疽病菌(Glomerella fragariae)、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和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抑制作用较强,其抑菌圈半径均大于15 mm;CE对葡萄病原真菌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都显著优于化学对照药剂(多菌灵);根据菌株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rchorusii)。  相似文献   

17.
李今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65-22367
[目的]探讨生防菌BC2007对番茄的促生防病作用。[方法]对重组的基因工程菌BC2007的GFP基因以及苯酚羟化酶基因进行了检测,并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BC2001和BC2007对番茄的促生防病作用。[结果]生防菌BC2007能减少番茄根系线虫瘤并对番茄的营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后期产量的形成。[结论]为生物杀线虫菌剂的研制提了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1株云杉八齿小蠹伴生蓝变真菌C59的分类地位。[方法]对分离自伊春市五营区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皮云杉林内的一株云杉八齿小蠹伴生蓝变菌株进行培养特性、形态学特征观察和18S 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在对该蓝变菌株进行接种的同时,测定了该菌株的致病性,苗木感病后韧皮部的水分代谢,针叶叶绿素含量,韧皮部可溶性糖、蛋白质、MDA和脯氨酸含量。[结果]该蓝变菌株为Ophiostoma sp.,该菌株使接种苗木韧皮部发生蓝变,影响苗木韧皮部的水分代谢,导致苗木针叶叶绿素含量、韧皮部可溶性糖含量、韧皮部蛋白质含量下降,使苗木韧皮部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上升。[结论]分离自伊春市五营区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皮云杉上的云杉八齿小蠹伴生蓝变菌株为Ophiostoma sp.,该菌株对红皮云杉苗木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