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友舜 《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本文以化学法合成的新生MnO2 做吸附剂 ,对甲基橙溶液进行吸附脱色研究 ,探讨了影响吸附的因素 ,结果表明 :新生MnO2 对甲基橙溶液的吸附速率大 ,吸附前溶液的pH值是影响脱色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估纳米SiO2-壳聚糖复合膜对甲基橙的吸附脱色效果。[方法]研究不同吸附剂、复合膜投加量、甲基橙初始浓度、pH值、无机盐类等条件对甲基橙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在复合膜质量浓度为1 g/L条件下,对10 mg/L、pH为2.88的甲基橙的最高脱色率可达100%。无机盐类(Cl-、NO2-、NO3-、PO43-、CO32-)对脱色效果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整个吸附过程,分子内扩散模型是其中一个限速步骤;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结论]将壳聚糖负载于纳米SiO2表面,对壳聚糖吸附甲基橙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提高壳聚糖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Fenton法催化脱色甲基橙溶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甲基橙溶液模拟偶氮染料废水,实验研究了溶液温度对Fenton法脱色甲基橙溶液的影响,探讨了反应过程的催化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溶液温度能加速甲基橙溶液的脱色和COD的去除,并能减少Fenton试剂的用量.取1000mg/L的甲基橙溶液,调节pH为3,加热至353K后,加入Fenton试剂,使溶液中Fe^2+浓度和H2O2初始浓度分别为4mmol/L和60mmol/L,反应2.5min后,甲基橙溶液的COD去除率能达到94.23%. 相似文献
5.
膨胀石墨对甲基橙废水吸附脱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利用酸洗技术制备的膨胀石墨为吸附剂,以浓度为100 mg/L的甲基橙溶液为模拟废水进行吸附脱色。试验主要从膨胀石墨的膨胀容积、膨胀石墨的用量以及脱色时间三个影响因素对膨胀石墨的吸附脱色性能进行讨论,通过多因素正交试验确定室温条件下的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25 mL模拟废水中加入0.25 g膨胀容积为350 mL/g的膨胀石墨,匀速振荡1.5 h。试验脱色时间短,且脱色效果显著,脱色率为99.99%。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钐掺杂TiO2负载型催化剂降解甲基橙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Sm^3+掺杂TiO2负载在ZSM-5上的催化剂,在紫外灯下降解甲基橙溶液的光催化试验,考察了催化剂投加量、甲基橙溶液初始浓度、初始pH值等因素对甲基橙降解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Sm3+掺杂光催化反应机理。[结果]Sm^3+掺杂能提高TiO2-ZSM-5光催化活性;在一定范围内,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甲基橙溶液初始浓度的减小,溶液初始pH值的降低,光照时间的延长均能提高甲基橙的降解率。[结论]该研究为TiO2的实际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白腐真菌裂褐菌F7对甲基橙和结晶紫的脱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裂褐菌F7为我国本土生长分离的白腐真菌菌种.用限氮培养基培养裂褐菌F7,研究培养物和粗酶液对不同浓度甲基橙和结晶紫的脱色情况并比较其中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粗酶液在12 h内对浓度为10 mg/L的甲基橙和结晶紫降解效果较佳,最高降解率可分别达到33.97%和44.77%.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对甲基橙也有明显的脱色效果,培养12 d后,10 mg/L的脱色效率在95%左右,30 mg/L的脱色效率接近90%,50 mg/L的脱色效率在85%左右,而结晶紫则能明显抑制菌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针对印染废水中大量以甲基橙为代表的有色物质难以被微生物降解问题,制备了二氧化钛与氧化亚铜复合催化剂,在自然光照的条件下,考察其对甲基橙的脱色效能,并与单独的二氧化钛和氧化亚铜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钛与氧化亚铜复合催化剂对甲基橙的脱色效果明显好于氧化亚铜催化剂和二氧化钛催化剂;在二氧化钛与氧化亚铜复合催化剂投加量为150 mg/L、pH为2、反应时间为3 h的条件下甲基橙的褪色率可达到95.71%。 相似文献
10.
几种合成铁锰铝氧化物对铜离子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在不同的pH、离子强度、温度、Cu2 浓度及接触时间条件下,针铁矿、赤铁矿、δ-MnO2和三羟铝石对Cu2 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随pH升高,几种氧化物对Cu2 的吸附率增大;针铁矿、赤铁矿和三羟铝石对Cu2 的吸附边界pH分别为4、5和4,而δ-MnO2的吸附边界pH不明显;随离子强度增大,针铁矿和赤铁矿对Cu2 的吸附量增加,而δ-MnO2和三羟铝石则降低;随Cu2 浓度增加,几种氧化物对Cu2 的吸附量增加,Langmuir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表观热力学参数指出.几种氧化物对Cu2 的吸附是自发、吸热和混乱度增加的过程;几种氧化物对Cu2 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划分为快速和慢速反应阶段.Elovich方程更适于描述针铁矿和δ-MnO2对Cu2 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双常数和抛物线扩散方程更适于赤铁矿,而一级动力学方程更适于三羟铝石.活化能和活化热力学参数指出,δ-MnO2对Cu2 吸附所需能量少、容易达到有序态,吸附速率大;而赤铁矿对Cu2 吸附所需能量多、不易达到有序态,吸附速率小.几种氧化物对Cu2 吸附的强弱顺序通常为δ-MnO2>三羟铝石>针铁矿>赤铁矿. 相似文献
11.
活性炭负载Fe~(3+),Cu~(2+)微波诱导氧化甲基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活性炭为载体,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负载Fe3 ,Cu2 活性炭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微波诱导催化氧化处理甲基橙废水,优化了处理工艺条件.在相同去除条件下,3种改性前后活性炭催化剂对微波诱导氧化甲基橙的去除效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负载Fe3 活性炭,负载Cu2 活性炭,未改性活性炭;微波催化氧化去除甲基橙最佳条件为:微波辐射功率480 W,辐射时间6 min,催化剂质量浓度40 g/L,pH为3;在该条件下,以负载Fe3 活性炭为催化剂,甲基橙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改性活性炭催化剂通过表面吸附-微波诱导氧化协同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对甲基橙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2.
研究牡蛎壳对甲基橙的吸附特性,并进行吸附影响因素的优选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浓度为50 mg.L-1,吸附温度35℃,牡蛎壳粉投加量0.1 g,吸附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甲基橙去除率达到74.2%,吸附量为18.6 mg·g-1.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即Ce/qe=0.0148 Ce+0.5496,35℃下的饱和吸附量为67.57 mg·g-1.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基于移动式三维激光雷达,建立了一种柑橘冠层结构信息(树高、冠幅、分枝角度)的获取方法:1)利用移动式三维激光雷达获取柑橘三维点云数据;2)选定SOR滤波组合(k,α)分别为(100,0.9),(20,1.2),(100,0.9)对冠层残缺叶片点云和叶片边缘点云进行滤波处理;3)利用Mean shift算法求取植株点云中心结合采集点角度,完成点云初始匹准;4)运用ICP算法进行精准拼接并构建完整植株的三维模型,提取柑橘的株高、冠幅和枝干角度信息。验证结果表明,三维模型获取树高、冠幅、枝干角度的相对误差分别小于等于2.5%、小于等于4.5%、小于等于5.5%,判定系数R2大于0.97,均方根误差大于5.1。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3个脐橙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变化,探讨影响脐橙品种间糖含量差异的关键酶及其作用时期,为脐橙果实品质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罗伯逊脐橙(以下简称罗脐)、纽荷尔脐橙和丰脐为试材,从花后60d开始,每隔15d取1次果实样品,共取样11次,测定其发育过程中糖含量变化及中性转化酶(Neutral invertase,NI)、酸性转化酶(Acid invertase,AI)、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S)、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活性的变化,比较品种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不同脐橙品种果实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纽荷尔脐橙和丰脐果实糖含量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罗脐,主要是由于花后90d后,纽荷尔脐橙和丰脐果实中糖积累的速度比罗脐要快。3个脐橙品种间AI、NI、SS(分解方向)酶活性在果实整个发育过程中差异不显著;花后90d后,纽荷尔脐橙和丰脐果实内SPS和SS(合成方向)的活性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罗脐。【结论】SPS和SS(合成方向)是引起不同脐橙品种果实糖含量差异的关键酶,它们分别在果实发育的中、后期促进糖合成,使脐橙品种间糖含量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Wright AD Sampson MB Neuffer MG Michalczuk L Slovin JP Cohen JD 《Science (New York, N.Y.)》1991,254(5034):998-1000
The maize mutant orange pericarp is a tryptophan auxotroph, which results from mutation of two unlinked loci of tryptophan synthase B. This mutant was us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tryptophan is the precursor to the plant hormone indole-3-acetic acid (IAA). Total IAA in aseptically grown mutant seedlings was 50 times greater than in normal seedlings. In mutant seedlings grown on media containing stable isotopelabeled precursors, IAA was more enriched than was tryptophan. No incorporation of label into IAA from tryptophan could be detected. These results establish that IAA can be produced de novo without tryptophan as an intermediat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