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为揭示半干旱采煤沉陷区水土保持植物的逆境生存策略,以2~3 a生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为试验材料,对其根部进行原位根系断裂试验模拟土壤侵蚀胁迫,设置重度胁迫(P1)、中度胁迫(P2)、轻度胁迫(P3)及对照(CK)四个处理,研究黑沙蒿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及生理应激反应对胁迫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胁迫显著抑制黑沙蒿生长速率,侵蚀破坏程度越大,生长抑制越显著,重度胁迫后黑沙蒿株高、冠幅、枝条长度、枝条直径增速较对照组平均下降36.91%、43.90%、69.76%、66.76%。(2)土壤侵蚀胁迫对黑沙蒿光合作用形成明显的负面作用,且侵蚀破坏程度越大,负反馈越强烈,重度胁迫后黑沙蒿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较对照组分别降低39.86%、59.26%、7.82%、51.55%、12.33%。(3)侵蚀破坏发生70 d内,黑沙蒿叶片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呈先升高后降低随后趋于平稳趋势,MDA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冗余分析表明SOD活性对黑沙蒿光合特性的影响最为显著。综合分析说明,采煤沉陷区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2.
麦蒲螨[Pyemotes tritici(LaGreze-Fossat et Montagne)]是黑沙蒿主要钻蛀性害虫沙蒿大粒象(Adosomus sp.)和沙蒿尖翅吉丁(Sphenopterasp.)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为明确麦蒲螨的寄主选择行为,本文分别研究了麦蒲螨对黑沙蒿4种钻蛀性害虫、同一寄主不同发育阶段、受害黑沙蒿根部以及害虫虫粪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麦蒲螨对4种害虫以及同种害虫不同龄期幼虫有明显的选择现象,其中,对沙蒿尖翅吉丁的趋向性相对最高,沙蒿蛀茎蛾次之,沙蒿大粒象相对较小;相对于寄主的初孵幼虫,麦蒲螨对其老熟幼虫和蛹的趋向性更为强烈;不同种类害虫幼虫对麦蒲螨的寄主定位起到重要作用,而不同种害虫的虫粪对麦蒲螨的寄主选择行为也有一定的作用。相比受害黑沙蒿而言,健康黑沙蒿对麦蒲螨有明显的驱避现象。研究结果为揭示麦蒲螨对黑沙蒿不同钻蛀性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利用麦蒲螨进行黑沙蒿主要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广泛收集茭蒿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Diva-Gis软件结合植被图层和海拔图层绘制茭蒿的分布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茭蒿分布区的生境类型及茭蒿的分布与海拔高度的相互关系。收集茭蒿分布区的气象资料,利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研究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和徐文铎湿度指数,分析了茭蒿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讨论了茭蒿分布的上限、下限以及北界的Kira热量指标状况。  相似文献   

4.
安徽淮北地区麦田蚤缀生物学特性及生态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观察,摸清了蚤缀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进程与消长规律。蚤缀出草表现为越冬前和春季各有1次高峰,早、中茬麦田越冬前为主,高峰晚茬麦田春季为主高峰;4月上旬开花,5月下旬早花种子成熟;小麦播种期、温度和降雨量是影响蚤缀出草的主要因素;高、中、低产麦田蚤缀的生态经济阈值分别为39.87-54.15株/m^2、49.57-67.59株/m^2、65.61-90.02株/m^2。  相似文献   

5.
贺兰山禾本科植物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区系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贺兰山禾本科植物的采集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本区有野生禾本科植物41属、112种、6变种。从垂直分布来看,随着海拔由低到高的变化,种类的分布和数量都有明显的改变,其中在山地荒漠带(海拔1400-1600米)有33种左右。占本区禾草总数的28%,在山地疏林草原带(海拔1600-2000米)有30种左右,占25.4%;在山地针叶林带(海拔2000-3000米)约有38种,占32.2%;而在山地灌丛草甸带(海拔3100-3556米)仅有8种左右,占6.8%。在水平分布方面,本区南部几乎包含了整个山体分布的所有禾草,而在北部分布的种类则不超过40种。从属的分布类型来看,本区汇集了8个分布类型,其中温带分布类型有27属,占全部禾草属数的65.7%;热带分布类型有10属,占24.4%。另外本区系的禾本科植物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种类丰富,种属比值居上,是贺兰山种子植物区系中的第一大科;(2)种的地理成分混杂;(3)分布广泛,建群种和优势种较多。  相似文献   

6.
疏叶骆驼刺的某些生态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疏叶骆驼刺的某些生态生物学特性夏阳,张立运,安尼瓦尔,买买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现知,新疆有骆驼刺属植物3种,主要分布于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111都托地区及北疆南部的扇缘、湖盆低地、河流两岸阶地和冲积三角洲...  相似文献   

7.
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表明,棉铃虫在甘肃敦煌棉区年发生3~4代,第4代为不完全代。明确了各世代的盛发期和主要寄主作物。阐明了棉铃虫在本棉区可以安全越冬。越冬蛹主要分布在0~5cm的土层内,且四周地埂是棉铃虫越冬的主要场所,冬灌可显著降低越冬蛹的存活率。结合多方面调查资料分析,初步认为本市棉铃虫虫源以本地虫源为主。同时,还在变温条件下,饲养观察了本地区棉铃虫各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米,硬草(Sclerochloa kengiana(O)Tzvel.)和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L)Parl.)在我省沿黄(河)稻麦两熟区,造成稻茬小麦严重减产,为给大面积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1987-1991年,作者等对这两种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沿黄稻区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形态特征1.1 硬草 秆直立或基都偃卧,株高15—40厘米,具  相似文献   

9.
杜品 《植物保护》2005,31(6):73-75
杉针黄叶甲在甘南林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云杉树冠下30~50 cm的土壤内越冬,成虫危害云杉当年生针叶,幼虫危害苗木及幼树根系,活动隐蔽。危害最严重的时期为成虫期,其次为幼虫期。成虫喜阳光,上午11∶00至16∶00为活动高峰期,有假死性,具有3~5 m短距离飞翔能力。幼虫喜阴湿,干燥土壤内虫口密度小。紫果云杉较青海云杉和粗枝云杉受害重,阳坡比阴坡虫口密度大,树冠南面较北面虫口密度大。用50%甲基异柳磷乳剂和25%增效辛硫磷乳油800~1 200倍液喷雾,防效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生态因子在苹果蠹蛾地理分布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依据已有的研究,阐述了苹果蠹蛾Cydiapomonella(L.)可能的地理起源,以及人类在其全球性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探讨苹果蠹蛾地理分布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苹果蠹蛾地理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即气候和寄主。热量因子(温度和积温)决定了苹果蠹蛾在纬度上的分布;而该虫在经度上的分布,则主要取决于寄主的地理分布以及生长季节的降水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根钻法对三块不同密度油蒿群落样地的细根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以2mm为粗、细根的划分标准,同时使用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土壤的容积含水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群落样地细根垂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群落细根分布深度为1m左右,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细根生物量逐渐减少,细根根量最大值出现在表层,在0~20 cm范围内集中分布,约占总根量的一半左右。群落密度不同,细根根量各异。土壤水分对植物细根根量的影响程度要高于群落密度对其的影响。土壤水分的含量和分布决定植物细根根量的大小和分布。  相似文献   

12.
2种沙蒿根围AM真菌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荒漠生境中沙生植物根围AM真菌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沙地设立样地,于2007年4月、7月、10月在密集型克隆植物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和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根围分0~10 cm,10~20 cm,20~30 cm,30~...  相似文献   

13.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是毛乌素沙地分布最广的沙生植被,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生态-生物学特征,是毛乌素沙地最主要的建群种之一,研究油蒿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对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以物种重要值信息为指标,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将油蒿群...  相似文献   

14.
以天然沙蒿群丛为研究对象,初始盖度为60%,人工降低其盖度为50%,40%和30%,用多剖面自计式遥测风速仪连续观测记录沙蒿林内距离地面0.1 m,0.5 m,1.0 m,2.0 m,3.0 m,4.0 m,5.0 m和6.0 m高度处的风速变化。当沙蒿群丛盖度由30%增加到60%,风速廓线变化不明显,风速廓线方程、空气动力学粗糙度、边界层位移厚度和边界层动量损失厚度的值较为接近,没有随盖度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在这个盖度变化范围内,沙蒿群丛降低风速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15.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油蒿群落细根分解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埋袋法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油蒿群落的分解速率在2005年4~10月,2006年4~10月间进行了为期2年的动态研究,并同步测定样地的温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绝对湿度、土壤含水率等影响因子。建立了细根重量保持率与时间的数学关系式,揭示了群落内部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臭柏和油蒿细根分解系数相差较大(P(0.05),细根分解系数在臭柏群落与臭柏灌丛间差异不显著,臭柏分解系数为油蒿分解系数的44.44%。在对细根分解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基础上,探讨沙区生态系统中气象因子、土壤水分对细根分解速率的影响,这部分工作的开展对于揭示沙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对毛乌素沙地不同立地条件下油蒿种群的生存-死亡,开花-未开花状态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存活状态明显优于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状态稳定,其存活、死亡油蒿均表现为均匀或随机分布,两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固定沙地死亡油蒿较多,且油蒿主要呈现高度聚集分布,存活油蒿和死亡油蒿两者之间表现为高度竞争关系;2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开花状态要好于固定沙地,其开花油蒿表现为均匀或随机分布,开花与未开花油蒿两者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互相促进的关系;而固定沙地开花油蒿表现为高度聚集分布的状态,开花与未开花油蒿种群呈现高度负相关,两者之间表现为互相竞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Plant phenotypic plasticity is a common feature that is crucial for explaining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dynamics and biological evolu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is study, we tested the effects of soil CaCO_3(calcium carbonate) on the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a psammophyte, Artemisia ordosica, an important plant species on sandy land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China, by performing pot experiments under different CaCO_3 contents with a two-factor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and two orthogonal designs. We analyzed the growth responses(including plant height, root length, shoot-leaf biomass and root biomass) of A. ordosica seedlings to different soil CaCO_3 content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with a greater soil CaCO_3 content, A. ordosica seedlings gradually grew more slowly, with their relative growth rates of plant height, root length, shoot-leaf biomass and root biomass all decreasing significantly. Root N/P ratios showe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s of plant height, shoot-leaf biomass and root length of A. ordosica seedlings; however,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root lengt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root P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showing a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oil CaCO_3 reduces the local P availability in soil, which produces a non-adaptive phenotypic plasticity to A. ordosica seedlings. This study should prove useful for planning and promoting the restoration of damaged/degraded veget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China.  相似文献   

18.
毛乌素沙地臭柏、油蒿细根生产动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北试实验地选取了七块样地,并依据建群植被外貌特征划分为臭柏群落、臭柏灌丛、油蒿群落三类。用根钻对各样地一个生长季内的根系进行了五次取样,同时测量土壤水分、枝条生长长度、温湿度等一些气象因子。对活细根分级并称干重,发现臭柏、油蒿不同径级细根的季节动态不同,不同土层内相同径级的细根生产动态也不相同:①臭柏与油蒿D≤2 mm的细根生物量在4~5月份都有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随后增长格局各不相同。②臭柏灌丛中,1 mm相似文献   

19.
从南丰蜜桔叶片和洋葱的健康植物组织提取液中筛选出3株对柑橘溃疡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itri(Hasse)Dye]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Bb1、Bb2和YC1,通过拮抗菌株的抑菌活性试验得出3株菌株对柑橘溃疡病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并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0.
科尔沁差巴嘎蒿根系分布规律与土壤水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长在科尔沁大青沟两侧台面上的差巴嘎蒿为研究对象,采用整株挖掘的方法,研究差巴嘎蒿根系分布的规律。结果表明:差巴嘎蒿根系垂直分布深度为0~90㎝,其中0~30㎝的土层中根系分布最多,占根系总长度的85.74%,水平方向上表现为近密远疏的趋势;整体上根系呈主根型分布,形态上呈"伞"型分布。差巴嘎蒿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但根系长度、生物量及密度均逐渐降低,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根长平均变化率-12.61%、根生物量平均变化率-29.07%,均大于土壤含水量平均变化率7.92%,但比根长却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且比根长平均变化率7.58%与土壤含水量平均变化率7.92%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