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高产群体质量的生育指标11 群个体关系协调  宁麦8号是穗重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是两个最活跃的因素,相比较而言,不同产量档次之间千粒重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因此,高产田块要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综合考虑,单产450kg/667m2的产量结构为:有效穗25~27万/667m2,每穗粒数45~50粒,千粒重38g以上。12 茎蘖数合理增减在获得高产所需穗数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基本苗有利于挖掘增产潜力。宁麦8号单产450kg/667m2的基本苗以10~12万为宜,有利于分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交水稻二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坑栽培,比较了4种灌溉方式下的水稻产量性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干旱栽培比淹水灌溉下水稻产量分别增产16.20%、减产12.90%和减产37.87%;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单株理论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892、0.57864、0.58591和0.62008,而单株有效穗数与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一次枝梗数呈较弱的负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间歇灌溉为南方稻区较适宜的灌溉方式。在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加强稻田水分管理,在提高千粒重的同时,主攻并协调好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2年引种示范扬麦15号的经验教训,对该品种的高产群体培育及调控技术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扬麦15号在免少耕条件下,适宜的穗数为26~28万/667㎡,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单穗重,是夺取高产的主要途径。通过改进施肥技术,搞好因种栽培,着力培育高效群体,提高功能叶片光合效率,延缓花后绿叶消亡速度,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实现优质高产。调控关键是控制好有效生育群体,把成穗率提高到45%~50%。  相似文献   

4.
“扬麦158”高产栽培策略及配套技术扬中市农业局瞿廷广扬麦158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以“扬麦4号×st1472/506”选系材料,采用综合法选育而成的高产抗逆优质小麦新品种。扬中市1992年引进试种,1993、1994年逐步扩大,表现穗大粒多、千粒...  相似文献   

5.
“甬优12”全生育期165d,穗型大,主茎总叶数15片左右,伸长节间5个。每667m2有效穗12.5万~13.5万左右,每穗粒数320—330粒,结实粒85%,千粒质量22.5g左右,每667m2产量750~800kg以上。  相似文献   

6.
巴西陆稻叶片光滑,颖壳无毛,颖尖紫色,叶色较淡,茎秆较粗,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分蘖力弱,根系发达,茎秆较粗,稻米有淡香味,中抗稻瘟病,耐旱性强,耐瘠性好,感光性弱,感温性强,在江西早、中、晚季均可种植,能正常抽穗。早季种植全生育期118~120d,活动积温3003℃,有效积温1590℃。中季栽培108~110d,活动积温2918.7℃,有效积温1598.7℃。晚季种植105d,活动积温2732.1℃,有效积温1472.1℃。株高120.0cm,穗长28.0cm,每穗总粒数140粒,每穗实粒数10…  相似文献   

7.
连粳11号由连云港市黄淮农作物育种研究所育成。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机插栽培650~750kg/667m2的穗粒结构为亩穗数20~25万,每穗总粒135~14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7g左右。栽培对策根据其分蘖能力较强、对肥水反应敏感的特性,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建立适宜的群体起点,基本苗6万左右,高峰苗28~30万,667m2总施氮量22kg左右,前、后期比例为5:5,氮、磷、钾之比为1:0.6:0.8。搁田始期不宜过早,掌握达等穗苗80%左右时进行。  相似文献   

8.
阶段亏水条件下水稻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辽星9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了分蘖前、分蘖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5个生育阶段不同程度亏水下,水稻的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数、实粒数、千粒质量、总腾发量、最大分蘖数、收获时蘖数、株高、根干质量、茎干质量、叶干质量、产量。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了各指标对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和对回归方程估测可靠程度的总贡献,建立了各指标对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阶段亏水条件下,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实粒数的提高和协调有助于实现高产的目标;在提高水稻水分生产率的过程中,产量的直接作用大于总腾发量,同时,应充分考虑土壤水分状况对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实粒数、收获时分蘖数、根干质量的调节和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9696“水稻新品系产量10500kg/hm^2的栽培策略、优质群体质量指标及关键栽培技术措施。在示范方适应性研究表明:“9696”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单稳重优势明显。产量在10500kg/hm^2的穗粒结构量化指标为有效穗270—300万/hm^2,每穗总粒145粒左右,结实率94%左右,千粒重28g左右。栽培应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1hm^2栽足16.5—19.5万穴、63—67.5万基本茎蘖苗,施总氮量270—300kg/hm^2,N、P2O5、K2O比例为1:0.5:0.6—0.8。搁田始期不宜过早,在达等穗苗或等穗苗90%时进行。  相似文献   

10.
研究水稻南粳52在机插条件下的生育规律、产量形成特点、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机插水稻南粳52产量10 500~11 250 kg/hm~2的穗粒结构指标为有效穗330万~36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30~135粒,结实率93%左右,千粒重27~28 g。高产栽培策略应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建立适宜的群体起点,基本苗90万~105万株/hm~2,高峰苗420万~450万株/hm~2。施氮总量322.50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为3∶3∶4,氮、磷、钾之比为1∶0.40∶0.60~0.80。搁田始期应掌握在预期穗数80%左右时进行。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的试验调查结果表明,麦茬少免耕直播稻生育期较移栽稻短20~25d,总叶片减少1.3张,分蘖发生率高,成穗率低。低密度栽培比高密度栽培易获得高产。生产上应以提高每穗粒数为主要增产途径,通过提早控苗,加大后期用肥量可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2.
刘继龙  任高奇  付强  马孝义  张振华  周延 《农业机械学报》2016,47(12):178-184,222
基于在松嫩平原黑土区获取的玉米穗质量构成要素(穗粒质量、穗轴质量、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利用传统统计学、多重分形和联合多重分形方法分析了玉米穗质量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玉米穗粒质量、穗轴质量、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的空间变异强度依次减弱,且穗粒质量和穗轴质量的变异程度为中等变异,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的变异程度为弱变异;玉米穗轴质量和穗粒质量的多重分形特征最明显,行粒数、穗粗和穗长的多重分形特征最不明显,穗行数和穗粒数多重分形特征的明显程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穗行数的空间变异性主要是由高值信息造成,而行粒数、穗轴质量、穗粒质量、穗粒数、穗粗、穗长的空间变异性主要由低值信息引起;单一尺度和多尺度上,穗粗、穗轴质量、穗长、穗粒数、行粒数、穗行数对穗粒质量空间变异性的影响程度排序有所差异,穗粒质量与穗长、穗粗、穗粒数、穗行数、穗轴质量、行粒数在多尺度上的相关程度明显大于在单一尺度上的相关程度。  相似文献   

13.
小麦精少量播种技术是通过减少播种量和提高种子分布均匀程度,改善麦种发芽环境及麦田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肥、水利用率,增加小麦的单株有效分蘖,建立科学合理的群体结构,增加小麦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同时增强抵御病虫害和抗冻、抗倒伏的能力,进而达到小麦增产的一项综合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水稻生理生长和产量形成对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的响应规律,设计4种不同节水灌溉模式(浅水勤灌、湿润灌溉、控制灌溉和蓄水控灌),观测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水稻总产量及其组成(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每穴产量)。结果表明: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变化规律的差异并不明显,水稻收获时的株高以蓄水控灌最高(103.4 cm),控制灌溉处理次之;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随移栽后时间的动态变化,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 1~0.982 4和0.975 6~0.982 7;水稻叶绿素含量于移栽后76 d达到峰值,移栽76 d后进入衰退期,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蓄水控灌处理水稻生长中后期叶绿素含量总体高于其他模式;不同节水灌溉模式对水稻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每穴产量均存在影响,蓄水控灌模式下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0 172 kg/hm~2,而浅水勤灌处理水稻产量处于最低水平(8 735 kg/hm~2)。  相似文献   

15.
玉米采用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可增加单位面积种植玉米的有效穗粒数,改善群体生长环境,可实现玉米栽培的稳产高产。本文在分析大垄可实现高产机理基础上,从种子选择与处理,选地、整地,科学施肥,播种方法,田间管理几个方面就玉米大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为今后本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落实提供技术和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水稻种绳直播技术,进行了由种绳旱直播、种绳水直播、常规直播和常规插秧组成的4个处理5次重复的田间对比试验,对单位面积株数、穗数,每穗粒数、瘪粒数,株高、穗长、千粒质重、谷草比、产量以及用水量、用种量、作业效率和生产成本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并对成穗率、瘪粒率、株高、穗长、谷草比和产量等指标进行了方差分析。  相似文献   

17.
针对呼伦贝尔地区现有免耕播种机行距宽、麦类作物出苗后封垄不好导致水分蒸发快、杂草不易控制、秋收割晒时易掉沟或塌铺以及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现有2 BMG-24型免耕施肥播种机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缩垄增行免耕施肥播种机,使种植行距由传统的16cm 缩减到10cm,并进行了大麦和小麦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密植播种的株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较常规播种分别减少4.9%,8.3%和0.8%,但每公顷穗数增加了17.6%;大麦密植播种的株高和千粒质量无明显变化,平均每穗粒数减少1粒,但每公顷穗数增加了22.2%。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水稻生产提供便捷高效的机械化种植技术方案,项目组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水稻精量穴直播和无人机直播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水稻通过无人机撒播相比精量穴直播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基本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和效益;精量穴直播有利于水稻亩有效穗的提高,有助于提升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无人机撒直播和...  相似文献   

19.
盆栽试验表明 ,惠肥与稻株产量各因素均存在显著正效应。不同梯度惠肥量下 ,产量各因素的表现有异 ,每 6 6 7m2 有效穗数的变幅不大 ,每穗总粒数和单穴实产的变异却很大 ,其次是结实率和千粒重。生产上每 6 6 7m2 施惠肥以 30~ 4 0kg为宜 ,具体施肥量应视地力及生产水平而定  相似文献   

20.
盆栽试验表明,惠肥与稻株产量各因素均匀存在显著正效应。不同梯度惠肥量丰,产量各因素的表现有异,每667m^2有效穗数的变幅不大,每穗总粒数和单穴实产的变异却很大,其次是结实率和千粒重。生产上每667m^2施惠肥以30-40kg为宜,具体施肥量应视地力及生产水平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