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4 毫秒
1.
生态新城目前已成为了很多城市发展卫星城的浙江建设目标,而作为生态新城绿地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中央公园,它承担了新城休闲、生态、游憩等方面的多种功能.从生态新城中央公园的设计手法研究入手,分析总结了五大设计要点,并以郑州洞林湖·新田城公园为例,从设计理念、规划设计、绿化设计、生态技术运用等方面来探讨此类公园的规划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2.
尹玉洁  王璟  曹星渠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55+20825-20655,20825
对城市生态敏感区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分析,提出合理规划城市生态敏感区,将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相结合,引导城市空间健康有序发展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探讨了生态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思路,即依据城市生态敏感区在整体城市中的区位定位、地域面积,以及敏感区保护级别进行梯级开发,由此提出了旅游休闲绿地、相关展会、产业园区、新城组团4种保护和建设模式,同时结合已成功实施的案例进行阐释,以期为未来城市生态敏感区的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生态、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生态价值观的视角反思人类城市的发展,探讨以生态中心主义理论构建一种新的城市生态观.在新的生态观基础上的城市森林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中新的、更为理性的、多元的价值取向.城市森林作为陆生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改善城市生态坏境,就必须拓展居住环境的绿色空间,发展城市森林.  相似文献   

4.
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是衡量现代城市生态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团泊新城为例,从宏观角度对规划城市农业景观(郊野基质)建设及其与新城景观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措施。文章旨在探讨一个新城在规划之初,如何使之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进行规划,从而确保其景观生态建设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5.
豫西卢氏城区存在发展空间局限的难题,城郊未利用地建设生态宜居新城潜力巨大。在对卢氏县城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文献资料调研,基于生态城镇化现状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宜居生态新城建设进程、新型城镇布局、民生经济发展、城镇生态文明成效、基础设施建设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卢氏县利用未利用地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存在问题并给出建设性意见。研究结果表明:卢氏县城郊洛河沿岸缓坡浅滩等未利用地开发促进了人口市民化,优化了城镇化空间格局,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为加快建设宜居生态城镇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是衡量现代城市生态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团泊新城为例,从宏观角度对规划城市农业景观(郊野基质)建设及其与新城景观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措施。文章旨在探讨一个新城在规划之初,如何使之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进行规划,从而确保其景观生态建设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7.
【目的】鉴于人口容量是现行城市防洪标准确定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从生态学角度对人口容量的确定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为城市防洪标准的确定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根据城市各类生物资源、能源及土地类型,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采用合适的产量因子及均衡因子,计算城市生态人口容量,最后根据生态人口容量确定城市等级及其生态防洪标准,并以陕西咸阳市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得到的咸阳市生态人口容量为35.08万人,由此确定其生态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比由现状非农业人口数量确定的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低。【结论】在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过程中,计算生态人口容量时必须考虑城市生态承载力,否则会导致防洪标准偏大。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标准和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在分析生态经济城市内涵的基础上,以吉林省为例,总结了生态经济城市总体布局和基本特征,提出了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的建设标准和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实施途径。确定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为主线、控制生态经济城市人口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区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蚌埠新城综合开发区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区,营造和谐人居发展环境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绩,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城市绿化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强调“生态、人文”的城市建设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空间面临着巨大威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文明观有其独特的视角,对生态城市的建构有着重要影响。他们主张实现绿色循环经济模式,要求科技创新,推崇人性化的城市设计和规划,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等。在世界各界呼吁环境友好的大背景下中国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尊重环境的价值,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态新城,实现城市发展与人类的未来发展并行不悖,和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研究2014年福建主要城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计算这些城市的人口容量,并分析了这些城市人口容量与实际人口规模的差异。结果表明,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宁德面临生态赤字和人口过剩问题,具有相对较大的人地矛盾。最后从降低生态足迹和提高生态承载力两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新疆资源型城市GDP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尤其是以油气为主要资源支持经济发展的城市,因油田的开采、油气运输和利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无法避免的.选择位于新疆中部的库尔勒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安全评价PSR概念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结合均方差权值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从时间尺度上评价城市生态安全和发展趋势,针对城市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重视建设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是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和最优化 .为此 ,要注重植物配置结构的科学性 ,空间配置结构的合理性 ,景观配置结构的艺术性以及科学的经营 .同时 ,还应突出城市个性化特征 ,建好市郊森林生态网络 ,开发野生绿化树种等等 ,以提高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当前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产业园区必须科学规划指导产城融合,通过产业集聚铸就竞争优势,以人为本促进城市发展,生态优化提升环境质量,机制创新推动改革深入,实现由单一的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或创新型新城转型。  相似文献   

15.
论都市农业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都市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模式,两者都包含着追求“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都市农业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生态城市亦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都市农业与生态城市建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发展都市农业和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协调好发展农业与建设生态城市的关系,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6.
张敏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3):122-124
城市是人类物质投资和智力创新的中心。把发展低碳经济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除发达国家以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最有能力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必须以节能减排来减少城市碳源、增加有效的城市碳汇和发展低碳经济做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将是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该文通过对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的剖析,继而提出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是上海市破解城市问题、提高城市地位、谋求新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城市管理是实现生态城市的途径,城市规划管理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首要条件,城市建设管理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物质基础,城市功能管理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生态、休闲、宜居新延庆建设是加快区域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依据建设生态、休闲、宜居新延庆的要求和北京市延庆县的实际,应完善政策、解决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保护、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延庆新城、小城镇建设、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建设、解决交通不畅问题、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管理的政策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为中国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发展战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日渐成熟,具备强大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使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完善,而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和经济等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比较落后,有些贫困地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要想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必须解决农村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只有实施生态扶贫才能有效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陕西省渭南市2000~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该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1.818 0 hm2增加到2004年的2.377 1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栽力却由0.5212 hm2降低到0.5011 hm2,人均生态赤字则由1.296 9 hm2增长到1.876 1 hm2.高额的生态赤字反映出渭南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超出了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赤字的快速增长则反映出该市人地矛盾不断加剧的发展态势,该市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