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黄姑鱼育苗中的饵料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其生长速度快,肉味鲜美,是为促进我省深水网箱养殖业的发展而从韩国引进的优良养殖鱼种。进行日本黄姑鱼大规模的工厂化人工育苗生产,如何保证充足适宜的饵料和在生产中的正确使用,已成为影响育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网箱养殖花鲈()肠道细菌组成,同时分析了配合饲料和网箱中海水的细菌组成,以确定鱼类肠道细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花鲈投喂冰鲜鱼,日本黄姑鱼投喂配合饲料。从花鲈和日本黄姑鱼前肠、中肠、后肠、配合饲料和网箱内海水中共鉴定出886个细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分别隶属8个门、40个属,其中从花鲈和日本黄姑鱼肠道中鉴定出的550个细菌OTUs分别隶属5个门、15个属。在门的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两种鱼类肠道中均占优势;在属的水平上,梭菌属()在日本黄姑鱼肠道中占优势。花鲈与日本黄姑鱼之间肠道细菌的相似性高于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与配合饲料中细菌的相似性,也高于花鲈或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与其养殖网箱内海水中细菌的相似性。日本黄姑鱼肠道与配合饲料中共有的细菌OTU数多于日本黄姑鱼肠道与网箱内海水中共有的细菌OTU数。综上所述得出结论:(1)花鲈和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群落分别独立于其养殖网箱内海水细菌群落,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群落独立于其配合饲料中的细菌群落;(2)日本黄姑鱼肠道细菌受配合饲料中细菌的影响大于受网箱内海水中细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PHA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了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日本黄姑鱼N.japonica肾组织的染色体制片,并对两种鱼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NF=48;日本黄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NF=48.黄姑鱼染色体相对长度最长为5.94±0.33,最短为3.06±0.20;日本黄姑鱼染色体相对长度最长为5.68±0.22,最短为2.66±0.14.收集文献报道的石首鱼科鱼类的核型研究资料,包括双棘黄姑鱼N.diacanthus、(鱼免)状黄姑鱼N.miichthioides、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核型,应用核型进化距离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这5种石首鱼科鱼类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黄姑鱼和双棘黄姑鱼以及(鱼免)状黄姑鱼和日本黄姑鱼的亲缘关系较近,大黄鱼与(鱼免)状黄姑鱼的亲缘关系最远,核型进化距离聚类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5种鱼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相似文献   

4.
日本黄姑鱼食品加工工艺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章小英 《现代渔业信息》2009,24(11):23-24,10
本文描述了舟山市当地渔民加工制作日本黄姑鱼鱼片的工艺流程,并利用酒糟法、烤片法以及烟熏法三种加工工艺改善日本黄姑鱼的肉质与口味,通过这些工艺加工后的日本黄姑鱼片具有肉质紧凑,香味独具的特点。文中同时探讨了三种加工工艺的可行性,旨在改进日本黄姑鱼的食用与加工方法,从而更有利于消费者接受与品尝日本黄姑鱼。  相似文献   

5.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Temminck et Schlegel)的耐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月、7月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轩试验场,对200ind日本黄姑鱼Ⅰ龄鱼进行耐高温与低温的一系列试验,并对日本黄姑鱼在高温和低温时的摄食和活动能力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日本黄姑鱼的生存极限水温最高为34℃,最低为8℃;越冬的安全温度为10℃;摄食温度为10~32℃之间。  相似文献   

6.
日本黄姑鱼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俗称黑毛鲿、巨鸣鱼、白鱼免,根据1985、1987年研究进展,学名更改为日本银身鱼(Argyrosomus japonicus),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是我国沿海黄姑鱼7个种之一。日本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工试养,1985年人工育苗成功。1991年,由日本引入韩国,  相似文献   

7.
日本黄姑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黄姑鱼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等优良养殖性状,经济效益好,深受广大养殖户欢迎,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养殖品种之一,并已经逐渐形成了产业化趋势。根据国内外对日本黄姑鱼的研究情况,本文对其在基础生物学、育苗技术、养殖技术、能量学研究、营养品质及加工技术等方面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日本黄姑鱼研究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日本黄姑鱼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温度和盐度对日本黄姑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胚胎孵化的最适水温和盐度,采用不同水温和盐度对日本黄姑鱼受精卵进行了孵化试验。结果显示,在盐度为30的条件下,日本黄姑鱼受精卵在14~28℃范围内均能正常孵化,最适孵化水温为18~20℃。孵化时数与温度呈幂函数相关,孵化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盐度试验表明,在水温为18℃的条件下,日本黄姑鱼受精卵在盐度25—32的海水中呈悬浮或者半悬浮状态,在盐度14~45范围内均能孵化,适宜孵化盐度为26~32。盐度对初孵仔鱼全长有显著影响,盐度较低组仔鱼全长显著大于高盐度组(P〈0.05)。  相似文献   

9.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Temminck etSchlegel)俗称白(鱼免),为石首鱼科黄姑鱼属的近海中下层鱼类,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南海及日本南部沿海。其肉味鲜美,含脂量高,营养丰富,在日本市场上被视为高级鱼类,价格高于鰤鱼。日本黄姑鱼由于生长迅速,病害少,易于养殖,当年即可达商品鱼规格,经济效益显著,成为海水鱼网箱养殖诸多品种之佼佼者,倍受养殖业者欢迎。但其海区野生苗种来源  相似文献   

10.
日本黄姑鱼和鮸状黄姑鱼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技术对日本黄姑鱼和鮸状黄姑鱼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PCR产物直接测序,分别获得日本黄姑鱼和鮸状黄姑鱼1137bp的序列。通过对两种鱼的Cyth序列的比对分析,得出两种鱼序列的相似性为99.82%;分析了两种鱼序列的碱基组成及碱基变异情况,发现两种鱼的序列差异明显,碱基替换较多,而且有2个位点可以作为区分两种鱼的分子标记。因此,可以将Cyth基因作为种间分子鉴定或更高分类界元遗传分析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
鮸状黄姑鱼,俗称“青鲈”,隶属鲈形目,鲈亚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是海水养殖新品种。该鱼生长迅速,肉质鲜美,适温范围广,在我国沿海均可进行养殖。由于该鱼销售市场广阔,销售价格高,因而深受沿海各养殖户的喜爱,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日本黄姑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Temminck et schlegle),俗称白鮸,为石首鱼科黄姑鱼属的近海中下层鱼类,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南海及日本南部沿海[朱元鼎等,1968]。其肉味鲜美,含脂量高,营养丰富,在日本市场上被视为高级鱼类,价格高于鰤鱼。近年来,我国的海水鱼网箱养殖业方兴未艾,而日本黄姑鱼由于生长迅速,病害少,易于养殖,当年即可达商品鱼规格,经济效益显著,成为海水鱼网箱养殖诸多品种之佼佼者,备受养殖业者欢迎。但其海区野生苗种来源有限,且规格不一,品种不纯,阻碍了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因此,开展日本黄姑鱼人工育苗,已成为水产科研部门与养殖业者共同关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倪勇 《海洋渔业》1985,7(6):286-287
日本宫崎县水产试验场延冈分场,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日本黄姑鱼的人工孵化。该场在今年3月下旬采卵,孵化出稚鱼约8万尾,至6月17日(孵化后80天),已长达4~6厘米。  相似文献   

14.
浅色黄姑鱼人工健康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俗名白奈、金丝鱼免。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是近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的海水网箱养殖优良品种。该鱼肉质细嫩、口感独特、味道鲜美,其鱼鳔是名贵的中药补品,备受港澳及日、韩客户欢迎。“白奈鱼胶”其药用及营养价值仅次于金钱鱼免,市场价格极高。九十  相似文献   

15.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Temminck et Schlegel)全人工繁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黄姑鱼是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从韩国引进致力于拓展海水深水网箱养殖的优良鱼种。通过课题组科研人员近几年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已掌握日本黄姑鱼亲鱼的培育、人工催产及受精卵孵化等全人工育苗技术和海水网箱及病害防治等技术,本文对此进行具体介绍,为提高其全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日本黄姑鱼俗称黑毛鲿,具有生长速度快、病害少、易养殖、味道鲜美等特点而深受市场的欢迎,是一种优良的海水养殖对象。工厂化养殖是一种不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的水产养殖模式,可对养殖水体的温度、盐度、pH、溶氧等进行人为控制,为早期日本黄姑鱼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进一步提升其养殖效率。此外,相较于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更容易观察日本黄姑鱼的摄食、活动行为及健康状况,有助于日常的水质管理、病害防控。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4-2008年浙江舟山趋礁性鱼类的增殖放流数据,以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与理论推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放流后放流点附近海域放流种类的回捕率、移动分布情况、生长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表明,黑鲷和日本黄姑鱼的回捕率逐年增长,黑鲷在2008年仅游钓回捕率就达到3.68%,手钓率逐年上升,规格逐年变小,补充群体数量有增加的趋势;放流3个月后回捕的黑鲷平均叉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增加70.29%和390.25%,而日本黄姑鱼平均体长可增加200%,日均体质量增长速度为1g/d;预计至放流后第4年黑鲷总的投入产出比将达1:6.55,日本黄姑鱼投入产出比当年就可达1:12以上。生长比对实验表明,黑鲷和日本黄姑鱼在自然海域生长比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更具优势,岩礁性种类在连续放流3年以上时增殖的累积正效应才逐渐得以体现。结论认为,人工生境水域的增殖放流增加了渔业产量,使种群得以恢复,也丰富了自然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水域生态群落结构,有利于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正>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属石首鱼科、黄姑鱼属,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经济鱼类,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沿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浙南的市场价格在120~200元/千克,受到广大海水养殖从业者的青睐。目前,黄姑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已经突破,在浙江省沿海黄姑鱼主要为海上网箱养殖和海水围塘混养模式,养殖技术也取得了进展并逐步完善。课题组开发了低成本  相似文献   

19.
林超  桂福坤 《渔业现代化》2013,(2):66-70,75
为研究不同光色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中观察了人工鱼礁模型配置不同光色时褐菖鲉和日本黄姑鱼在水槽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褐菖鲉在自然组的礁区聚集率高于有光组,不同光色对褐菖鲉的礁区聚集率有显著影响,礁区聚集率由小到大依次为橙光组<绿光组<红光组<蓝光组<白光组<自然组,褐菖鲉总体上表现出一定的负趋光性。所有试验组次中,日本黄姑鱼在礁区均无明显的聚集现象。配置不同光色的人工鱼礁模型对日本黄姑鱼的诱集效果与自然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日本黄姑鱼的生物学特性及苗种生产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日本黄姑鱼的形态、生态、生长及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报道了有关亲鱼选择培养及人工促熟催产技术,胚胎发育及仔稚鱼的生长发育情况,室内苗种培育和室外土池培育等繁育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