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正旭 《福建茶叶》2016,(9):346-347
我国茶文化由来已久,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文化,更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的文化,制茶和饮茶是我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茶与禅的关系源远流长,茶禅一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中国风特色的文化,禅与茶,原是两种文化,但在各种的发展中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两者结合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禅茶文化。中国文化历来博大精深,茶文化与禅思想不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更是一种人生观的境界体现。本文就茶与禅之间的发展关系及带来的深远影响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服装的要求逐渐提升,服装设计也需要不断创新。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服装设计也逐渐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功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何与服装设计进行融合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茶文化的内涵和服装设计的诉求。其次,本文指出了茶文化与服装设计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指出了传统茶文化与服装设计融合的实施思路,包括注重茶文化内涵与服装设计的融合、侧重朴素平和色彩和生态化面料的应用、侧重茶文化服装的生活化应用以及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其中茶文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中国传统茶文化内容及其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传统的茶文化与我国的服装文化就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茶文化与服装文化相结合使得服装更具审美性和内涵。现如今,复古式的服装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将传统的茶文化应用到复古式服装设计中,不仅可以使其更加的迷人,还能极大的提升服装所具备的独特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还能促进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本文以复古式服装的设计为出发点,分析和研究了中国茶文化在复古式服装中的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生活方式深入大众日常生活习惯的今天,健康、绿色消费已经成为普遍性共识。伴随人们消费水平全面提升而来的,是生活元素中所期待的精神化与理念化。因此,围绕"禅"这一独特心态的现代饮茶文化,就成为优化大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本文拟从禅茶文化的内涵特征分析入手,结合现代生活与禅茶文化的内涵"碰撞",从而探究禅茶文化的现代启迪。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审美风格,在茶文化与服装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在服装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服饰文化和服饰美学内涵,这种创新的茶文化元素可以极大地提升服饰的文化内涵和迷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在有唐一代,我国茶文化开始与佛教思想融合,出现了以茶禅一味为代表的禅茶文化。禅茶文化不是只能凭空感受的文化内涵,其有着丰富的呈现形式,其中最为典型的呈现载体便是我国的书画艺术。从我国一些经典的书画艺术作品中看,茶禅文化的融入十分普遍,其一方面升华了我国书画艺术的意境,使其拥有更好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也让我国茶文化和禅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呈现,能够让人从直观上对茶禅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融合,我国书画艺术有了新的发展,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色和创作风格,其中不乏一些积极的变化。但是也要看到,有一些书画作者在创作中,言必称西方书画艺术,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因此,将禅茶文化融入到我国书画作品创作中,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卢仙阁 《福建茶叶》2016,(7):304-305
众所周知,茶的原产地是中国,四川、云南一带的山丘自古以来盛产茶。史料记载,早期日本没有茶树,茶是在唐朝时由最澄和尚带入日本,并首先从日本寺院发展起来的。同样日本茶文化也深受我国茶文化影响,然而如今的日本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有很大差异。通过将禅导入茶的精神世界,日本茶道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日本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本文从日本茶道的发展可以看出茶与禅紧密的关系和日本茶道的本质。通过日本茶道中的"和敬清寂"的禅意意境和"禅茶一味"、"一期一会"的精神境界,我们不难看出禅道思想在茶人精神世界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马晓俐 《茶叶科学》2012,32(6):559-564
目前文化界、茶学界等多个学科和领域都对“禅”、“禅茶”以及“禅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笔者对河南和浙江茶文化与经济等多方面的了解,加之近年来对佛学的学习,就灵隐寺和少林寺在茶事活动、禅茶文化传播、信众信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了调研,据此分析两寺在禅茶文化方面所作贡献的相同与差异,并作简要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9.
禅茶文化缘起于中国佛教的茶事活动,"禅茶"是僧人以茶悟道,用以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艺术。佛教使茶文化兴盛,并传到世界各地,禅茶文化也随之传入日本和韩国,两国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形成了日本茶道、韩国茶礼。通过梳理禅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从历史和新时代两个时间维度,阐述中国禅茶文化与日、韩禅茶文化的交流进展和未来。  相似文献   

10.
以禅茶馆——茶馆领域新业态为研究对象,在探讨了茶文化与禅文化相互交融形成"茶禅一味"理念的基础上,对禅茶馆进行了定义,围绕着茶馆"禅意"的呈现,提出了"六根共识"——即"眼、鼻、耳、舌、身、意"的全方位感受的室内设计方案,以期为禅茶馆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是一种极具独特个性和禀赋的文化类型,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多以崇茶为荣、品茗为道。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旅游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基于旅游体验式视域下,对信阳禅茶文化内涵及禅茶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修身养性,还是在文化艺术鉴赏方面,对茶与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比较深入。相应而言,"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大众的视野,成为了众多茶客修持心性的最佳探寻方式,同时也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独特现象。对此,笔者结合着当下国内禅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着重站在与人们生活工作紧密相关的室内设计这一领域,进一步探讨分析"禅茶一味"三重境界体现技巧。  相似文献   

13.
刘雪花 《福建茶叶》2016,(10):113-114
传统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形态之一,其丰富的内涵、久远的流传、多元的形式和综合性文化属性成为中华文明瑰宝中的一帜独树。自古以来,传统茶文化与服装文化相携共生,其独特的文化载体与物质形式,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结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与消费国,但与之相比的自主服装品牌却少之又少,与我国服装文化漠视不无关系。而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在服装设计领域中的创新应用,将有助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之作为一张走向国际的名片,来打造和成就中国自主服装品牌。  相似文献   

14.
禅茶文化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大众可能略知茶文化或者禅文化,而对禅茶文化就不甚了解。本文在阐述了禅文化与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后,便对禅茶文化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概述,并就禅茶文化的延续性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与禅宗,两者都是中华文化中成就最为突出、最具吸引力的方面。由于茶文化于北宋时期兴盛,佛门亦以茶饮传道,饮茶为佛门僧徒生活的一部分,"茶禅一味"由此产生。"茶禅一味",又称"禅茶一味",主要说明以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与禅心相印,而达于一种寂静的悟道之境。本文首先简要理清中国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发展脉络,随后讨论"茶"与"禅"的融合,并在"茶禅一味"的语境下解读"茶""禅""一""味"之意义,最后指出"茶禅一味"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人们更好地学习茶文化,同时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从而促进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笔者以《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结合探讨》为课题,从茶文化发展历程概述入手,全面而深入地探究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结合策略,并给出了笔者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下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在着装过程中,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现,这使服装设计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在服装设计过程中,传统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进行了紧密结合,增添了服装特色,突出富有文化内涵的美感。本文立足于服装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8.
茶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诸多领域,如经济、文化和心理要素等。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挖掘了茶文化中的"和解"心理元素如何更好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探讨了中国传统茶文化所内蕴的"和解"心理,并将这种茶文化的"和解"心理元素,更好地应用于茶文化的传承与拓展之中,使人们从心理学的"和解"角度,认识和探索茶文化,实现茶文化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19.
王鸿燕 《福建茶叶》2016,(5):120-121
茶艺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具有强烈的实用功能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受到古今人们的喜爱,长盛而不衰,其广泛的市场潜能在不断地被人们发掘,笔者发现,茶文化中的茶艺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亦有其渗透与应用。从另外一方面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上升到哲学高度,故此,茶艺元素中所体现的茶文化哲学,如果能具体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之中,将会对设计师对未来潮流的把握以及未来服装样式的设计起到良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茶馆是人们休憩、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传递和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载体和平台,为此,要重视茶馆环境的设计与应用,要注入茶文化的视觉元素,使人们在茶馆环境之中,可以感受和领略到风采纷呈的茶文化内容,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馆的完美融合,在视觉和功能上满足茶文化传承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