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开始从注重物质生活上升到了注重精神生活。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品茶的习惯,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让中国的茶馆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茶馆文化是我国茶文化的衍生品,其不断地传播我国精神文化。为了将人们饮茶的环境设计得更有韵味,我们需要分析茶馆的传统元素,并通过现代的室内设计,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茶馆具有特殊文化性,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它的精神文化内涵。当下的茶馆建筑设计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将茶文化的历史感表达出来,所以大多数的茶馆建筑都大同小异,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本文将从茶文化的内涵出发,去分析茶馆建筑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和细节,并探讨如何将茶馆设计与室内设计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茶馆是中华民族传统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茶馆的室内设计之中,可以充分融入传统装饰元素,营造出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和环境,并通过灯光、材质装饰、空间形态、情感元素等要素使茶馆呈现出情景交融的独特韵味,给人寻味、体验到茶馆室内设计中不可名状的艺术魅力,这对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轲  朱梦宇 《福建茶叶》2017,(11):75-76
老舍茶馆设计能够从以前的装饰设计元素中学习到很多优异的设计方法,使茶馆室内设计不但具备较强的现代感,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我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所蕴含的价值与精神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而在茶馆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以茶馆设计入手来分析我国传统建筑设计方法这对于完善建筑现代室内设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甘桂遥  刘镭 《福建茶叶》2017,(11):86-87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多数工业企业亟待转型,尤其是很多旧的传统工业企业需要融入时代新元素,实现价值提升。而旧厂房就成为工业转型背景下的剩余元素,如何结合时代优势,融入时代理念,提升发展品质,就成为当前整个工业改造过程中的重要要求。本文拟从旧厂房改造为港式茶馆的具体背景分析入手,结合港式茶馆的设计元素要求认知,通过融入创意经济的价值内涵认知,从而探究旧厂房改造为港式茶馆的室内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信阳因茶而名,拥有千年种茶历史的信阳,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下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并成为信阳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茶饮业作为开门立户的"七件事"之一,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茶馆业也应运而生,进而带动了茶馆文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结合相关资料,对河南省信阳市茶馆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交互设计是一种从大众诉求视角出发的成熟设计理念,其中倡导无论是具体的设计理念,还是设计方法,都需要融入大众的体验来实施,这是一种科学、成熟的设计思维。结合茶馆建筑来说,其中所展现的功能和特点,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本文拟从茶馆建筑设计活动的价值诉求分析,结合复合型会展建筑交互设计的应用机制,从而探究基于茶馆建筑的复合型会展建筑交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金兑妍  屠幼英 《茶叶》2011,37(1):25-29
乐活之风已席卷全球,乐活式生活及消费方式受消费者的欢迎,因此按照乐活信念购买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变成购买力非常大的一个消费群体。本文阐述了乐活的基本概念、乐活族对食品,尤其是对茶叶消费期望,然后列举韩国的茶馆及咖啡店营业实例,已提出摸索出中国茶馆的营业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与茶馆室内设计的融合,不仅能够让茶馆室内设计具备更加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且也能够促使茶馆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本文对传统文化与茶馆室内设计的融合原则做出论述的基础上,从茶馆室内装饰元素、材质的选择、色彩的运用、灯光的设计、氛围的营造五个方面,对传统文化与茶馆室内设计的融合路径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茶馆作为茶文化的载体,以其独特的魅力保存至今,在日益繁忙的生活和不断加大的生活压力下,茶馆成为了放松自己减缓压力的佳处。本文通过对茶馆室内设计的研究,简单介绍了形态构成应用于室内设计的体现,探讨茶馆室内设计中的形态构成,着重分析了茶馆室内设计中门框框架的形态构成,并针对茶馆室内设计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对茶馆室内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享受,茶馆成为了人们品茶的重要场所。本文中,笔者从茶馆室内设计中色彩心理学的引入原则入手,探讨了茶馆室内设计所承载的文化,并提出了将色彩心理学科学地融合到茶馆室内设计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酒店室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茶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且在当今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将茶文化应用到酒店室内设计中会达到一种宁静清雅,和谐规矩的美感,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茶馆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寻常百姓,均有品茶的习惯,家境稍好的百姓则会到茶馆交流与休闲。现代大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休闲生活场所日益增多,影院、网咖、购物中心等成为人们日常的休闲和消费场所,茶馆的兴起则为大众提供了心灵休憩与身心放松的场所。为更好的发挥茶馆的休闲作用,茶馆的室内设计充分运用色彩心理学理论,使人们自进入茶馆后内心产生愉悦、放松的心情。为此,本文以茶馆室内设计为基础,研究色彩心理学的引入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在忙碌的空暇之余更加注重休闲娱乐以及个人精神的升华。茶馆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放松、休闲的环境。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茶馆建筑的形式和结构布局不再适用传统的空间结构布局。因此,需要有关人员在茶楼建筑设计中积极融入符合现代人需要的设计,设计出贴合人们生活状态的具有当地特色的装饰风格。文章以少数民族众多的昆明市的茶馆为例,对其现代综合式茶楼建筑装饰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智能家居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室内物品的实时监控,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对于茶馆这类营利性场所而言,智能家居兼具时尚感与实用性,能够为其日常运营带来诸多益处。本文将对茶馆室内设计中智能家居元素的融入与渗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人们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茶文化一直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利用闲暇时间在茶馆和好友品茶聊天。那么,茶馆的设计就一定要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氛围,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够让人在茶馆能够充分的放松自己的身心。同时,为了更加突出茶馆的氛围,茶馆的室内设计中就要有我国地域文化的运用,满足不同文化人的不同需求。但现在的茶馆室内设计偏现代化,缺少地域文化运用等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快节奏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压力,超越传统想象,而放松、休闲的生活态度和思维理念,就成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茶及茶文化,仍然在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拟从我国古典茶楼,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认知入手,结合当前古典茶楼,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理念认知,通过分析,成都宽和茶馆的环境艺术设计呈现状况,从而探究当前做好我国古典茶楼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思维。  相似文献   

17.
伦琳琳 《福建茶叶》2016,(12):67-68
凡是登上过长城一览众山,或是徘徊于大气磅礴的故宫宫殿,或是浏览西安兵马俑、长沙马王堆乃至西汉海昏侯墓室,或是静坐武当道观、云南吊脚楼的游客,无不醉心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丽壮观、雅致怡人。中华古建筑文化的历史远比古巴比伦与古印度悠久,这些体现了古代工匠过人智慧、高超技艺的建筑设计与建筑技巧,融合了先贤们彻生的心血与经验,蕴含着无价的有关建筑设计制造的宝藏。而这些设计中的涉及到了对地域性的重视和应用,在下文中,笔者将以传统茶馆设计为基础,对茶馆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方法越来越先进,与实际的施工内容越来越贴合。BIM技术作为如今建筑设计中的一种新型辅助设计手段,在室内设计中有着较强的优越性。本文将简述BIM技术的基本信息,对其在我国茶馆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整体诉求看,文化产业的集中发展已经迎来了新高度,对于现代茶馆建筑设计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其中所需要融入和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创意,更关键的是要通过构建茶馆建筑内外风格一致性的设计理念,从而满足大众群体的本质性选择。本文拟从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及诉求认知入手,结合现代茶馆建筑设计活动的具体诉求分析,从而探究基于文化产业视角的茶馆建筑设计创意策略。  相似文献   

20.
作为茶文化代表符号与物质载体——茶馆,不仅在古代深受文人雅士、平民百姓的喜爱,而且在当代也成为社会大众休闲娱乐、追求精神审美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茶馆室内设计同质化现象严重,茶馆经营经营日趋激烈,如何创造性地设计出满足社会大众审美需求的茶馆室内空间,就成为了茶馆经营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选择茶馆室内设计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分析茶馆室内设计的创新,结合具有的茶馆室内设计案例,详细分析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化的有机融合,一方面为当代茶馆的室内设计提供审美文化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传承茶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