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历史背景及社会发展情况的不同,中西方茶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中西茶文化比较对于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应该充分利用中西茶文化中差异元素,对中西茶文化进行全方位对比,以多元文化充实英语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当代大学生西方文化适应能力,养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2.
因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差异,中西方茶文化具有极大不同。而中西方文化对比对培育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高校英语教学要全面应用中西茶文化元素,对中西茶文化展开全面对比,利用多元文化来丰富英语教学,创新教育手段,提升高校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使其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3.
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中西茶文化在语言习惯、行为习惯、精神内涵及物质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尽管对语言及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却也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素材,对于拓展英语教学范围,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应该将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
茶起源于中国,后流传于西方各国,并与当地文化结合形成了众多内蕴不同的茶文化。其中,英国的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几乎达到了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的一次成功创新。以茶文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背景或内容,恰好与我国目前在大学英语教育方面融入文化教育的要求相吻合。本文将从中西茶文化入手,分析两者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希望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各国文化交往日渐密切的今天,跨文化交际下的英语表达能力研究也显得更加重要。跨文化交际中中西茶文化占据重要位置,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很多有关茶文化的词汇或者内容,但是由于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对交际双方有一定的误解,此时从英语表达的角度入手,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就显得更加必要。本文基于跨文化交际中中西茶文化的英语表达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会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比如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就是十分明显的,而通过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可以看出英语教育中跨文化的不同。因此在进行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中西茶文化差异来入手,本文也基于此,从中西茶文化差异当中研究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7.
马晓莉 《福建茶叶》2016,(12):314-315
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交流过程中,茶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有着不可或缺的文化交流意义。虽然西方茶文化归根结底源自中国,但在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受到西方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中西茶文化之间逐渐出现了很多差异,譬如说在语言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只有进一步了解中西茶文化在跨文化对比上的不同之处,才能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让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又好又快进行。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中西茶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8.
陈海生 《福建茶叶》2016,(5):388-389
本文通过对中西传统茶文化和英国pub文化的比较,对中西茶文化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中西茶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需要有相关文化元素作基础,尤其是选择具有中西方跨文化的文化元素进行对比,因此,如果能够对中西茶文化进行有效了解,其不仅能够实现对生活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成熟而完善的茶文化内涵。本文拟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价值作用分析入手,结合中西茶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通过探究当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探究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10.
西方茶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建立在我国茶与茶文化西传的基础之上。然而,西方社会并非对我国茶文化进行全盘的吸收与接受,而是通过将这种外来文化与自身社会文化进行融合,促使自身茶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特色。对中西茶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对于了解中西茶文化特点以及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三个层面,对中西茶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并对中西茶文化之间差异的产生原因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孟淑娟 《福建茶叶》2016,(5):307-308
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也富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在中国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并体现出与中国茶文化的差异。本文对比分析了中西饮茶文化的异同,研究探讨了中国茶文化在西方社会中的跨文化传播及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西茶文化差异视角下,为深入探析中外跨文化交际,笔者从引言入手,对中西茶文化差异下跨文化交际障碍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探究了中西茶文化差异视角下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策略,给出了笔者具有代表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随着近代贸易的发展,茶逐渐流入了西方国家。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在茶文化的形成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差异。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理解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茶文化的纳入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随着茶叶贸易的不断发展,提高中西茶文化翻译质量的要求也提到了日程上来,所以培养具备专业茶文化翻译人才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中西茶文化翻译为切入点,深刻分析导致中西茶文化翻译出现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希望对中西茶文化英语翻译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晓莉 《福建茶叶》2016,(12):365-366
如今文化输出愈加明显,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文化发展关键方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体现出天人合一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对和谐社会无限追求。在"走出去"政策中,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促使中西方茶文化差异性更大,如果茶文化翻译工作不到位,茶文化外延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对中西茶文化差异性作了分析,针对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存在问题提出跨文化对策,为提升茶文化传播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而西方世界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影响,也出现了与我国截然不同的茶文化。尽管中西方茶文化在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上差异明显,但是两种异质文化却为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教学素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将中西茶文化差异作为典型跨文化交际案例,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与茶文化密切融合,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高级国际商务人才提出新的要求。由于茶叶在"一带一路"商务活动中地位独特、具有一定教育功能以及茶文化是国际交流的重要符号,茶文化融入国际商务专硕培养很有必要。但是目前国际商务硕士培养存在文化缺失、跨文化教育较少等问题,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探索茶文化融入国际商务专硕培养路径是一种有益地尝试。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旅游文化产业进入新阶段,其中茶文化产业作为茶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西方茶文化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与当地独具特色的茶叶资源相结合,其二是与各国传统文化相联系。站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交融带来政治交流和文化的大融合,茶文化亦如是。跨文化领域中,中西茶文化有着各自的特色,在历史变迁下呈现出不同的面目。茶艺创作、茶文化旅游、茶叶经济都是与之息息相关的附带品,在精神文化载体作用下表现出民族特色。本文立足于中国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茶艺术语,探索茶文化背后不同民族文化内涵的变迁,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在文化差异中捕捉共同点,实现双方更深层次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8.
事实上,如果我们想要实现理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效果,其需要选择合适的素材内容,而就中西方茶文化体系的差异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与应用,其从客观上看,都是文化思维和语言习惯应用的重要表现。本文拟从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出发,结合中西茶文化差异的客观不同,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探究基于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活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与经济贸易范围的扩大,东西方的各种文化开始产生碰撞和交流,在这种背景下各个国家对产生了大量对于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而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文化,也是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的文化,其中西茶文化的区别可以为我国的英语跨文化教学带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所以本文基于文科视角对中西茶文化间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如何更好的进行英语的跨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人们对英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西茶文化在精神、物质及语言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为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本文中,笔者对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合中西茶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将中西茶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