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付照 《中国茶叶》2010,32(4):34-37
宜兴的紫砂壶养壶文化由来已久。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说中,即有紫砂壶养壶文化方面的内容。如“刷洗后售卖茶壶而身价不名”的传说。虽然这一故事有失科学内涵,但经过良好滋养的紫砂壶泡茶功效优于其他陶瓷茶具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些只发生在紫砂壶上的传说故事又说明了它和其他陶瓷茶具的不同。作为一件毫无生命特性的普通工艺美术品,经过了火的洗礼,从窑中取出带有“燥气”、“土腥之味”,生气未发,  相似文献   

2.
油画静物,就是绘画者以一定的静物为创作的素材,进行绘画,这是展现物体的一种艺术方式,能够从多个角度为人们呈现物体的线条美以及艺术性。茶具是我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饮茶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中国茶具及其常见,并且大部分的茶具都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极具艺术价值。在油画静物教学中利用茶壶,展现静物之美,是油画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本文对茶壶艺术在油画静物教学中的表现力方面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谈紫砂陶器     
《茶世界》2016,(8)
正紫砂陶器主要有茶壶、酒具、花瓶、花盆、钟鼎、餐具、文具、雕塑和其他陈设工艺品,其中以江苏宜兴的紫砂壶最具特色。早在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寄茶诗中有名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就是吟咏以冷泉在紫砂壶里泡茶的韵事,后世名人雅士认为"世间茶具此为首","每以泡茶,古雅绝伦","色、香、味皆蕴"。紫砂陶器是由特种原料——紫砂(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饮茶讲究茶具的配备,茶具是品茗的载体。古人重视茶叶的品质,也追求茶具的式样、大小和质地。茶具的种类与品种繁多,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茶具是茶壶。在茶壶、茶杯以及其它茶具上题文,自古为喜爱喝茶人、文人墨客和书画名士所好,他们十分讲究在茶具上题写、雕刻文字,包括警句、诗词和联对,使茶具增添了价值,这正所谓“壶随字贵,字随壶传”。从而,形成了中国一种特有的茶具题文茶文化。在茶具上题文,有的在烧制壶前用笔写上去,有的是刻上去(阴刻或阳刻)的。所题文字则五花八门,有单字的,也有多字的;有直式的,也有横…  相似文献   

5.
程勉中 《中国茶叶》2001,23(1):40-41
"紫瓯烹团月,香茗涤新源."紫砂壶与茶文化不可分离.宜兴紫砂壶艺的发展,与当地产茶有着密切关系.宜兴产茶历史悠久,三国时期就著称于江南一带,到了唐代,阳羡茶更是名闻华夏.紫砂壶沏茶的妙处,明代李渔曾这样写道:"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难看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  相似文献   

6.
王年文 《福建茶叶》2016,(6):167-168
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北陶瓷业曾经久负盛名,以邯郸磁州窑、邢台邢窑、唐山多缸窑、保定定窑为代表的河北陶瓷在国内曾引领风骚,尤其是在茶壶、茶杯、茶碗等相关茶具的制造上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意识发生了改变,科技手段不断更新,河北省的陶瓷业渐渐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无论是在销售还是在品牌经营上都出现了下滑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跟上时代的步伐,勇于改革,将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设计与陶瓷大胆融合,将是河北陶瓷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以河北茶具为例,分析了设计业与陶瓷业的结合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茶具之贵在壶艺茶具,广义地讲,包括采、制、品饮等所有茶事所用的器具。然社会上一般所言茶具,乃是指品茗饮茶时所用的器皿,通常包括茶壶、茶杯、茶船(或茶盘)等。茶具不仅是品茗的器具,而且是组成茶的文化的重要部分。茶具的玩味,也是中华茶道的重要内容。茶具之中,最令茶师茗友所重者,乃是茶壶。台湾茶艺界,不仅将其艺术及其欣赏列为茶道的范畴,而且认为它是考证“茶的文化”的重要依据,其中最  相似文献   

8.
李翠 《福建茶叶》2016,(11):164-165
茶壶属于一种泡茶器具,茶壶的构造一般由壶身、壶盖、壶底以及圈足四部分构成。茶壶最早发源于我国,到目前为止我国茶壶的种类有200多种。我国有着深厚的茶文化,而茶具也是茶文化的主要承载着之一,它集合了艺术、文化与功能为一体,突出表现了我国人民的物质追求特点和审美情趣。本文主要分析茶壶(星壶)的创作内涵及纹理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徐慧 《福建茶叶》2016,(8):180-181
中国茶具凝聚了历代匠人的心血,融实用与艺术为一体,流传至今、流芳宇内,在全球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进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与时俱进,我国茶具设计也要求不断提升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针对茶文化和茶具设计的关联以及我国茶具设计的历史变革,进一步从艺术文化、思维方式、立体造型与材料工艺四个角度研究了我国当前茶具设计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程勉中 《中国茶叶》2001,23(2):36-37
4.珠联璧合曼生壶 紫砂壶题刻装饰艺术的发展光大者,则是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曾任宜兴县令的陈曼生.陈曼生是浙江钱塘人,工书法篆刻,是著名的西泠八大家之一.陈曼生在任宜兴县令期间,十分爱好紫砂技艺.他虽不会制壶,但对于紫砂壶却情有独钟,常常把玩不休.他感慨于当时紫砂艺人虽能制出精美绝伦的茶壶,但却缺乏书画雕刻的功底,壶身常常是光秃秃的,总觉是美中不足.他受大彬壶题刻的启发,钻研紫砂茶壶上的刻画技艺.  相似文献   

11.
郑昊  张彰 《福建茶叶》2016,(8):147-148
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具则是茶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我国最早的茶具当属瓷器茶具,它出现于汉代,历史悠久,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堪称奇葩,瓷器和茶的结合使得我国茶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基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瓷器茶壶传统造型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茶叶》1986,(3)
(之五)茶具茶巾:用于揩干水滴或茶壶的保养。茶扒:以竹制品为佳,又名叉子,用来扒清壶中茶渣。茶盘:木质茶盘,朴雅细致。但不如塑胶茶盘、不锈钢茶盘,价格低廉,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3.
《茶世界》2019,(4)
正好茶配好器。茶叶是中国特有的饮品,一片叶子,地域不同能出不同色泽的茶汤,不同味道的茶香。茶叶作为我国特色农产品远销海内外,为中国农业GDP做了不少的贡献。茶,需要茶具泡制,不同的茶也需要不同的茶具茶壶泡,才能各种茶汤茶香达到最佳,可想而知茶具的重要性。茶具随茶而生,同时也随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现代新生活方式下,茶具也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所谓茶具是生活方式的缩影,未来的茶具会继续围绕现代人喝茶方式的多  相似文献   

14.
对于喜欢喝茶的人来说,一定不会对紫砂壶感到陌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紫砂壶这种在以前还是属于专业品茶人士专用的茶具器皿,如今也已经成为了社会大众司空见惯的物品。无论是  相似文献   

15.
周磊 《福建茶叶》2016,(2):93-94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这个就是说的我国历史悠久的茶壶艺术。茶壶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中必备的泡茶器皿。它属于茶具的一种,主要构造由壹身部分、上层壹盖、以及底部与圈足合并组成,本文从茶壶的艺术角度入手,结合平面设计的特殊性,对茶壹元素的多彩渲染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李书志 《福建茶叶》2016,(8):145-146
茶文化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器物文明,紫砂茶具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典范,是中国乃至世界陶艺界的奇迹。紫砂茶具有着其他茶壶不具备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在今天仍被广泛使用。随着现代设计工艺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紫砂茶具应该与时俱进,在汲取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设计精神,设计出更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作品。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广西苗锦纹样的美是无声的,却又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朴实之中渗透着自然之美,夸张之中却又凸显着和谐之美。本文以广西苗锦纹样为切入点,对其在现代茶具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对广西苗锦纹样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在现代茶具设计中的应用意义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在现代茶具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紫砂壶艺术价值的当代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付照 《中国茶叶》2010,32(11):55-56
紫砂壶是我国江苏省宜兴城市出产的独具特色的陶质茶具,初创于宋,兴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代。作为艺术化的紫砂壶,以其独特的益茶性、文化艺术思想的承载性,自明清时就倍受文人雅士的推崇,他们或参与设计造型、或在壶上镌刻书画印章,用于瀹茶茗饮,手中把玩,案头清供,陶冶性灵。紫砂壶艺术作为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门类,实用性和艺术性成为考量一件紫砂壶作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丁朝华 《福建茶叶》2016,(1):134-135
茶壶的功用是泡茶,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茶文化的繁荣发展,茶壶的功用也不仅仅局限于泡茶了,而是逐渐变成一种具有艺术形态的工艺品,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提升了艺术审美价值。茶壶艺术形态的变迁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陶瓷文化、茶文化、书法艺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晕染,实现了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陶瓷茶具是茶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组成,利用书法艺术进行外在装饰,更体现其古典之美、内涵之美以及高雅只美,本文通过对陶瓷茶具书法的装饰美艺术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陶瓷茶具书法装饰的艺术性、其装饰美具体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旨在促进陶瓷茶具中书法装饰的更广泛应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