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2.
即食海蛰的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姬菇菇体幼嫩细腻、味道鲜美,倍受外商和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其栽培技术简单,凡是能生产平菇的菇农都可生产.现将其栽培及加工技术介绍如下: 1 栽培 1.1备料配方:棉籽壳100kg,麦麸5kg,石膏3kg,磷肥2kg.将培养料按1:1.4的料水比拌好后,再加入敌百虫晶片和多菌灵各150kg.然后堆积起来闷2~3个小时,用手紧握料,指缝中有水滴出为宜.  相似文献   

5.
以海南腌制玉兰笋为原材料,研究竹笋加工工艺和脱水、脱苦、脱涩、保脆和调味等关键技术.结果表明,腌制玉兰笋经1.5% NaCl脱水25 min,0.2%柠檬酸溶液90℃下脱涩30 min,0.5% CaCl2溶液保脆45 min,在含有0.2% CaCl2的汤料中入味30min,可获得质地脆爽、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淡白黄色竹笋产品.  相似文献   

6.
即食软包装美味笋的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工艺流程.原材料验收→预煮冷却→剥壳整修→切片→乳酸发酵→调味拌匀→装袋→真空密封→反压杀菌→反压冷却→擦水→成品.  相似文献   

7.
枸杞芽菜的护色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枸杞芽菜经Na_2CO_3+Zn(CH_3COO)_2·2H_2O混合护色液浸泡后经常温杀菌色泽变黄,而Cu2++Zn2+护色效果好,最佳护色浓度为[Cu2+]500mg/kg+[Zn2+]300mg/kg,护色时间2min。  相似文献   

8.
真姬菇又名蟹味菇,其质地脆嫩、菇形美、口感佳,并有独特的海蟹味,为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品。新鲜真姬菇通过加工成软罐头,既能长期贮存又能较好地保持真姬菇原有形状、风味和增加产品的可视性及美观度。  相似文献   

9.
以米邦塔仙人掌为原料,研究了软包装食用仙人掌的生产工艺,探讨烫漂温度、烫漂时间、护色剂浓度及pH值对仙人掌护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仙人掌浸入90℃、pH值为6的0.45 g/L Zn2 护色液中烫漂9 min的护色效果最佳,利用该工艺生产的产品色泽好、营养丰富、口感好,具有特殊风味.  相似文献   

10.
姬菇是侧耳属中的一种小型蕈菌,其外形秀小,质地脆嫩,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攀西地区是四川省优质蚕茧生产区域,蚕桑业发达,每年产生大量的桑枝。为充分利用废弃的桑枝资源,变废为宝,笔者利用桑枝栽培姬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其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真空预冷对姬菇的保鲜效果,以姬菇为原料,以感官品质和菇体失水率为评价指标,对比研究经真空预冷处理与未经处理的姬菇在4、10和27℃3种条件下的储藏情况。结果表明:采用真空预冷,可以减缓姬菇感官品质及失水率的下降速度,有效延长贮藏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白黄侧耳子实体颜色的遗传规律,为平菇的色泽定向育种提供遗传学依据。【方法】以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白色菌株CCMSSC00358(P-w)和深灰色菌株CCMSSC00406(P-d)为材料,构建自交系2个(P-w×P-w、P-d×P-d),两亲本杂交一代(F1,P-w×P-d),杂交一代中浅灰色和深灰色子实体与二亲本的回交系4个(F1浅×P-w、F1浅×P-d,F1深×P-w、F1深×P-d),共7个家系群体。出菇期观测统计各家系群体不同颜色的个体数。【结果】菌株P-w的自交系出菇29个,子实体全部为白色。菌株P-d的自交系出菇17个,子实体浅灰色5个、深灰色12个,经卡方检验,浅灰色﹕深灰色=1﹕3。杂交一代(F1,P-w×P-d)出菇82个,子实体颜色呈现由浅向深的连续分布,无白色子实体出现。按照深浅分为浅灰色和深灰色两大类,分别为47个和35个,经卡方检验,比例为1﹕1。在回交系中,F1代与白色亲本杂交,经卡方检验,出现深灰色﹕浅灰色﹕白色=1﹕4﹕3的分离;与深灰色亲本杂交,无白色子实体出现,经卡方检验深灰色﹕浅灰色=5﹕3。【结论】白黄侧耳子实体的颜色性状为数量性状,深灰色对白色呈不完全显性,由不同位点上的两对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以芦笋秸秆为栽培基质与玉米芯、木屑、麸皮等材料经科学配制进行秀珍菇栽培试验,对不同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投入产出比、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配方的秀珍菇长势良好,在笋秸秆含量为80%的情况下,基质透气性好,菌丝生长速度快,随着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的增加,基质透气性差,菌丝生长速度较缓慢。从秀珍菇的产量来看,配方5的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为70.52%,配方1的产量最低,生物学效率为60.54%,综合经济效益分析,配方1的投入产出比最高,投入产出比为1:5.45,成本较配方5降低约23.97%。  相似文献   

14.
任文彬  陈聪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864-6866,6880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参数对芥菜加工产品的影响。[方法]以芥菜为原料,以芥菜感官评价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3)正交试验优化并确定了芥菜腌制及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研究表明,芥菜最佳的腌制及干燥工艺参数为:腌制盐浓度3%,腌制糖浓度6%,CaCl2添加量0.15%,腌制时间24 h,干燥温度60℃,干燥时间6 h。在此工艺条件下腌制的即食芥菜亚硝酸盐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干燥后保持了良好的芥菜特性。[结论]研究可为工业化生产芥菜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杏鲍菇脯的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糖杏鲍菇脯的加工工艺。[方法]以鲜杏鲍菇为原料,在不添加防腐剂、色素和香精的前提下,从原料选择、工艺流程、操作要点等方面探讨食用菌脯产品的加工工艺。[结果]确定产品腌制液配方为食盐2.0%、白砂糖2.0%、酱油0.5%,以及八角、鸡精、五香粉适量,沸水中腌制20 min,腌制后置于65℃热风干燥1.5 h。[结论]该加工工艺下可得到色泽及口感都较好的健康杏鲍菇脯。  相似文献   

16.
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40个姬菇杂交菌株及2个亲本菌株进行分析,使用NTSYSpc2.1生物软件对42个供试菌株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试验筛选出了11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共扩增出81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谱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2个供试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4286~0.8537,在相似系数0.6680时,42个菌株聚为7类,两亲本各聚一类,杂交菌株与亲本菌株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黑莓速溶粉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黑莓速溶粉加工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在黑莓原浆中加入0.3%果胶酶、0.15%纤维素酶,能明显降低浆料粘度,提高果汁的产出率;加入0.08%壳聚糖,可以显著提高黑莓汁的澄清度;浓缩后的黑莓汁添加干燥助剂(40%麦芽糊精),控制喷雾干燥进口温度(160℃)和进料速度(50 mL/min),可以生产出分散性好、香味突出的黑莓粉。  相似文献   

18.
姬菇杂交菌株的出菇产量及商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0株姬菇杂交菌株与2个亲本菌株进行栽培出菇试验,考察其出菇产量和商品性状.结果表明:40个杂交菌株与亲本J2-1的平均单产比较,其中有29个杂交菌株的平均单产高于亲本,13个杂交菌株(506、36、16、66、58、670、238、444、185、296、258、191和203)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9个杂交菌株(58、670、238、444、185、296、258、191和203)的差异呈极显著水平;对具有典型姬菇特征的7个杂交菌株(36、41、68、71、258、432、608)与2个亲本菌株进行菇体商品性比较表明,4个菌株(608、36、258、432)是商品性较好的杂交菌株,其中杂交菌株432综合商品性状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9.
速溶枣粉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果胶酶酶解和乙醇溶剂萃取技术,对红枣中营养及有效成分进行二次浸提,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速溶枣粉的最佳配方,再利用低温真空技术对枣汁进行浓缩、干燥制粉,探讨了速溶枣粉的加工工艺.试验表明,采用果胶酶和60乙醇溶液浸提枣汁,提取率较传统热水法提高了30~3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4~5,Vc含量提高了0.28~0.35mg/mL.所得枣粉色泽淡黄,枣香浓郁,无苦味,速溶性好,Vc含量高达4.60~4.70 mg/mL.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即食杏鲍菇产品加工中应用脉冲强光杀菌技术,试验先确定脉冲强光闪照时间、闪照方式,再分析其对即食杏鲍菇产品色泽、质构影响及对表面染菌的杀灭效果,最后研究脉冲强光辅助热与生物抑菌剂对即食杏鲍菇产品灭菌效果。结果表明,脉冲强光最佳闪照时间是即食杏鲍菇产品2面各闪照20s,闪照方式采用先包装再照射;20s处理即食杏鲍菇的色泽、质构没有显著变化,且可使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率分别为98.34%、91.42%、98.73%;脉冲强光闪照2面各20s+沸水灭菌20 min+50 mg·kg-1的生物抑菌剂Nisin可使产品60d后感官品质与菌落总数均符合质量要求。试验为即食杏鲍菇产品生产采取合理的处理参数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