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4.
5.
6.
7.
8.
真姬菇又名蟹味菇,其质地脆嫩、菇形美、口感佳,并有独特的海蟹味,为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品。新鲜真姬菇通过加工成软罐头,既能长期贮存又能较好地保持真姬菇原有形状、风味和增加产品的可视性及美观度。 相似文献
9.
以米邦塔仙人掌为原料,研究了软包装食用仙人掌的生产工艺,探讨烫漂温度、烫漂时间、护色剂浓度及pH值对仙人掌护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仙人掌浸入90℃、pH值为6的0.45 g/L Zn2 护色液中烫漂9 min的护色效果最佳,利用该工艺生产的产品色泽好、营养丰富、口感好,具有特殊风味.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研究白黄侧耳子实体颜色的遗传规律,为平菇的色泽定向育种提供遗传学依据。【方法】以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白色菌株CCMSSC00358(P-w)和深灰色菌株CCMSSC00406(P-d)为材料,构建自交系2个(P-w×P-w、P-d×P-d),两亲本杂交一代(F1,P-w×P-d),杂交一代中浅灰色和深灰色子实体与二亲本的回交系4个(F1浅×P-w、F1浅×P-d,F1深×P-w、F1深×P-d),共7个家系群体。出菇期观测统计各家系群体不同颜色的个体数。【结果】菌株P-w的自交系出菇29个,子实体全部为白色。菌株P-d的自交系出菇17个,子实体浅灰色5个、深灰色12个,经卡方检验,浅灰色﹕深灰色=1﹕3。杂交一代(F1,P-w×P-d)出菇82个,子实体颜色呈现由浅向深的连续分布,无白色子实体出现。按照深浅分为浅灰色和深灰色两大类,分别为47个和35个,经卡方检验,比例为1﹕1。在回交系中,F1代与白色亲本杂交,经卡方检验,出现深灰色﹕浅灰色﹕白色=1﹕4﹕3的分离;与深灰色亲本杂交,无白色子实体出现,经卡方检验深灰色﹕浅灰色=5﹕3。【结论】白黄侧耳子实体的颜色性状为数量性状,深灰色对白色呈不完全显性,由不同位点上的两对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以芦笋秸秆为栽培基质与玉米芯、木屑、麸皮等材料经科学配制进行秀珍菇栽培试验,对不同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投入产出比、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配方的秀珍菇长势良好,在笋秸秆含量为80%的情况下,基质透气性好,菌丝生长速度快,随着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的增加,基质透气性差,菌丝生长速度较缓慢。从秀珍菇的产量来看,配方5的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为70.52%,配方1的产量最低,生物学效率为60.54%,综合经济效益分析,配方1的投入产出比最高,投入产出比为1:5.45,成本较配方5降低约23.97%。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参数对芥菜加工产品的影响。[方法]以芥菜为原料,以芥菜感官评价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3)正交试验优化并确定了芥菜腌制及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研究表明,芥菜最佳的腌制及干燥工艺参数为:腌制盐浓度3%,腌制糖浓度6%,CaCl2添加量0.15%,腌制时间24 h,干燥温度60℃,干燥时间6 h。在此工艺条件下腌制的即食芥菜亚硝酸盐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干燥后保持了良好的芥菜特性。[结论]研究可为工业化生产芥菜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姬菇杂交菌株的出菇产量及商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0株姬菇杂交菌株与2个亲本菌株进行栽培出菇试验,考察其出菇产量和商品性状.结果表明:40个杂交菌株与亲本J2-1的平均单产比较,其中有29个杂交菌株的平均单产高于亲本,13个杂交菌株(506、36、16、66、58、670、238、444、185、296、258、191和203)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9个杂交菌株(58、670、238、444、185、296、258、191和203)的差异呈极显著水平;对具有典型姬菇特征的7个杂交菌株(36、41、68、71、258、432、608)与2个亲本菌株进行菇体商品性比较表明,4个菌株(608、36、258、432)是商品性较好的杂交菌株,其中杂交菌株432综合商品性状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在即食杏鲍菇产品加工中应用脉冲强光杀菌技术,试验先确定脉冲强光闪照时间、闪照方式,再分析其对即食杏鲍菇产品色泽、质构影响及对表面染菌的杀灭效果,最后研究脉冲强光辅助热与生物抑菌剂对即食杏鲍菇产品灭菌效果。结果表明,脉冲强光最佳闪照时间是即食杏鲍菇产品2面各闪照20s,闪照方式采用先包装再照射;20s处理即食杏鲍菇的色泽、质构没有显著变化,且可使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率分别为98.34%、91.42%、98.73%;脉冲强光闪照2面各20s+沸水灭菌20 min+50 mg·kg-1的生物抑菌剂Nisin可使产品60d后感官品质与菌落总数均符合质量要求。试验为即食杏鲍菇产品生产采取合理的处理参数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