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简单 《广东茶业》2002,(2):18-19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是茶的故乡,中国人不仅最早发现茶,而且最早饮用茶。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  相似文献   

2.
茶是中国的传统饮品,中国人最早发现了茶的饮用价值,也是最早栽培茶、制作茶、饮用茶的国家。在东茶西传的过程中,茶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西方的茶文化。同样,咖啡文化也与东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咖啡与茶的不同,根源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之间是可以交流和互补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茶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述到三皇五帝时代。据记载,茶最早由神农氏发现。东西汉时期,茶的医用价值被发现并记载;到晋代,茶的文化形式已出现雏形,到了唐朝,陆羽所著《茶经》被后世流传,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审美情趣。本文将中国传统茶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从图案设计、色彩选择、文字设计等方面的影响加以论述,中国传统茶文化成为茶叶包装设计创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茶乡之旅     
戚檬檬 《茶叶》2006,32(4):88-88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国家,拥有独特的茶化。 中华茶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茶化彼此渗透,融会成丰富多彩的中华茶化。  相似文献   

5.
《茶世界》2020,(6)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叶,种植茶树,利用茶叶的国家,又是最早进行茶叶生产的国家。随着社会公众对健康功效的不断被揭示和认知,随着社会公众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随着社会公众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增强,人们对茶的关注程度和兴趣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了解茶、接触茶、品饮茶和喜欢茶。  相似文献   

6.
茶竹缘丛谈     
黄飞 《中国茶叶》1994,16(5):7-9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国家,从“神农尝百草得茶”,先民以茶为药,以茶为食,以茶为饮,进而栽茶制茶,直至茶成为日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也是最早利用竹的国家,从女蜗开天辟地以竹为笙簧和后羿竹箭射日的神话开始,到商代记载文字的竹简,进而民间日常衣食住行的用竹、食竹(笋).中国的茶文化和竹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两者分别沿着各自的洪流奔腾向前,然时时汇聚交融,形成了许许多多璨璀迷人的“茶竹缘”“小岛绿洲”.茶竹知己,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栽种茶树、制作茶叶的国家,饮茶始于中国,不论是欧美的茶文化还是日本的茶道,都源自中国并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早在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说我们的祖先最先喜欢茶是因为它的药用价值。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茶开始与宗教扯上联系,成为佛家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唐代,陆羽写出了《茶经》,他从茶的自然物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茶叶发源地之一,在几千年历史变迁中,茶的饮用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广泛的传播起来,日本茶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国所传入的,结合日本的本土文化形成了具有独特发展的综合性茶文化。本文就日语中"茶"字的读音开始,对日本的茶名、茶谚语、茶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茶文化在日语中的内涵与外延进入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也从侧面表现出茶文化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将日常生活总结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中国人对茶的喜爱程度。中国是茶发源地,与是饮茶的发明地。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很难查证最早的饮茶记录了,但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商、周之前,可见我国茶文化有着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本文立足于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了对其进行利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茶的发现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民族对于茶的喜爱胜于其他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茶文化不仅得到了中华名族的传承,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也有发展。日本作为最早引进中国茶的国度,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然形成自己独具鲜明特色的"茶生活"。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发展和改进,成为了日本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本文将着重分析日语与"茶"有关的概念,从茶名、茶谚和茶事等几个方面来剖析日语中与茶相关的表达与外延,从而探讨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综合文化中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茶世界》2010,(4)
成都市朝阳湖茶业有限公司位于成都市蒲江县风景旅游区石象湖25公里内,紧贴318国道线。这里是世界上茶的起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地方,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人杰地灵,茶之为饮,亘古流传,这里是  相似文献   

12.
刘晓静 《福建茶叶》2016,(4):374-375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著作。儒、道、佛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三家的哲学理念与茶文化不断交集、融合,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古人饮茶,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但简单的种茶和饮茶,并不能代表茶文化,茶文化的形成与中国的文人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茶圣陆羽《茶经》第一次提出了茶道。在随后的历史中,茶与汉民族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汉语言茶词语并对具体的社会文化生活进行描述。在新时期,全球化,不仅带来文化的多元化,还推动着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一些茶词语开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呈现出汉语言茶词语的现代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武夷品俊寰球同珍 --为武夷山首届世界遗产节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志 《福建茶叶》2001,(2):47-48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双绝于人寰.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今福建建瓯市)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羈利通天下”②,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③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是中国茶叶输入欧州最早的茶类,欧人称颂"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把武夷茶订学名为"Thea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第一,茶的原产地在中国.最早饮用和利用茶叶的是中国人(陈兴琰教授有茶叶原产地专著,1994年出版.中国茶叶学会和中华茶人联谊会同年出版了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唐陆羽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专著.吴觉农先生生前组织了张堂恒、钱梁、陈群鹏、陈舜年、冯金炜等茶叶工作者共同写作《茶经述评》,于1987年出版.  相似文献   

16.
世界最早茶叶市场的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世界最早茶叶市场的记载,史学界和茶业界一致公认见西汉时的王褒《使约》,但我中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巨著《中国通史》、引用僮约时,把“武阳买茶”、误为“武都买茶”。这一字之差,却使世界最早茶叶市场的旧址,由四川省彭山县变为甘肃省武都县。由于范文澜先生在我国史学界有很高的名望,所以以讹传讹的人很多。为了尊重客观历史我们以抛砖引玉的态度写作此文,欢迎大家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茶文化界,一般认为中国茶种传到日本的记载,始于唐贞元廿一年(805),到中国学佛的日本高僧最澄(762~822)回国时,带去了天台山茶籽,在其住持的京都比睿山延历寺、日吉神社等地播种。2013年4月24日,在宁波举办的"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上,包括日本、韩国等海内外茶文化专家、学者参与通过的《"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共识》中,认为805年"日僧最澄携天台山、四明山茶叶、茶籽,从明州(宁波)回日本,是为中国茶种传播海外的最早记载。随后,日僧永忠、空海从明州回国又带去茶叶、茶籽。"  相似文献   

18.
王永建 《福建茶叶》2016,(3):326-327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已然萌芽,直至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茶文化才开始真正地繁衍生息。《茶经》之所以被后世尊为茶坛中的"圣经",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更是因为它是当今世界中现存最早的完整记录茶学的经典,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兴起。而《茶经》被后人陆续外译,也为中国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本文基于接受理论视角探析中国茶文化以《茶经》英译版为载体在西方国家的传播,通过《茶经》的英译版的广泛传播,促进了西方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茶的故乡,不仅是茶的发祥地,而且对茶的利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茶的品种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特别是绿茶、特种茶以及近几年发展创制的绿色保健茶。乌龙茶、银杏茶、苦丁茶、佛手茶、花卉茶都是堪称中国独有的。 回顾历史,茶叶本来是劳动人民生产实践中用来防病、治病之中草药,传记中有:神农尝百草。祖医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茶——无毒、解暑、利尿、明目等等;这些名著都说明了,茶为饮料,解渴、解暑、  相似文献   

20.
刘妍 《福建茶叶》2023,(1):123-125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随着中西方文化紧密交流,茶最早由中国传入英国,由英国再融入西方文化传播开来,形成西方茶文化。不同于中国茶文化,西方的茶是以生活习惯命名的,交流方式以放松心情为主,主要是物质层面。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语言,其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由于这种茶文化的差异,茶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