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症状与病原、病原物的越冬与侵染及影响发病的条件,提出了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玉米灰斑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并总结了其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灰斑病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警惕四川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heonand Domels)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于1991年在丹东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发生,2002年在云南大理州报道了灰斑病发生,随后迅速发展并成为云南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2007年在四川雅安宝兴县首次发现了玉米灰斑病危害,2008年逐渐扩展到芦山县、石棉县、天全县等地,并且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具有蔓延趋势。  相似文献   

4.
玉米灰斑病流行造成玉米大量减产,损失严重。综合运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结合防治药剂等技术措施,可较有效地防治玉米灰斑病。  相似文献   

5.
经2006~2009年调查监测,对普洱市近几年来玉米灰斑病的分布、流行原因及特点进行较全面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文山州30个乡(镇)玉米灰斑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文山州海拔740~1 992 m的地区均有分布,海拔1 400 m以上是重发区,也是防治的重点区域。发病程度与品种、农艺措施等相关。采用轮作、使用抗病品种、在文山州4月18日前播种、玉米栽植密度控制在6.3万株/hm2、摘除下部枯黄叶和重病叶、辅以药剂防治等措施,可显著降低玉米灰斑病的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7.
玉米灰斑病是近年来在云南省发生的一种新的农业病害,在云南省的部分州、县相继发生,危害十分严重。本文阐述了玉米灰斑病的发生条件及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玉米灰斑病是丘北县玉米生产的一大病害,严重制约高产、优质玉米生产的发展。就此阐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病状特征、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灰斑病是近年文山县玉米生产上新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其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重,已成为玉米增产的一大障碍。通过2007-2009年开展的玉米灰斑病的监测、试验、示范,基本摸清了该病的发生规律、影响因素,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云南省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斑病是云南省玉米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地制约着玉米产量.通过田间定点系统调查和人工接种鉴定,证明云南省玉米灰斑病的始发期为6月上旬至7月下旬,在玉米抽雄吐丝至成熟期的8月中旬至9月下旬迅速暴发流行.同一品种随着海拔增高病情加重,特别是在海拔1800 m以上,产量损失最大.海拔1500 ~ 1800 m区域次之,海拔1500 m以下区域发病较轻.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地表的病残体上越冬.抗病品种少,中抗以上品种仅15.78%.日平均气温在20℃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提早播期有减轻病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桂清 《西北农业学报》2009,18(3):259-262,288
采用连续脱离寄主继代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的稳定性,利用寄主与病原菌交叉接种方法检测菌株对寄主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通过多代无性繁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病菌培养性状或降低致病能力,但这些差异积累还未达到可转变为另一致病类型程度,说明病菌致病类型的转变需要与寄主更多的世代互作;多数供试菌株对来源品种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其致病活性明显高于在异源品种上的侵染能力,说明在某一地区病菌与寄主长期互作过程中形成适应性变异,对寄主的亲合能力明显增强,因此,一个地区不适宜长期单一种植某一品种,否则容易引起病菌发生适应性变异,导致品种抗性丧失.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情况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调查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玉米品种间感病性有差异,病残组织可在四川省田间自然越冬,多雨、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玉米于苗期即可发病,穗期病情达到最高峰,成熟期病情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4.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a Tehon&Daniels)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已成为危害我国玉米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为此,综述了玉米尾孢菌叶斑病的症状、发生规律以及病原菌特征,并对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在我国玉米种质...  相似文献   

15.
黄瓜褐斑病的发生、识别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武清等地常规分离黄瓜发病病株,PDA培养基上培养。根据柯赫氏法则和生物学特性,鉴定为黄瓜褐斑病,又叫靶斑病。研究表明,湿度是诱发黄瓜褐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新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其危害性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大小斑病,成为主要玉米病害.国内外关于该病害的研究,在寄主方面主要侧重在抗病性、抗病性遗传及品种抗病性鉴定上。在我国,普遍缺少高度抗病的品种和自交系,抗病的品种和自交系的遗传背景和抗病基因也不清楚,目前主推的品种遗传基础过窄,是寻找多抗品种的主要障碍.在病原菌方面,我国以新月弯孢菌气生变种(Curvularialunata)危害玉米为主,该病菌致病性和产毒能力都很强,不同地区的病菌菌株存在致病力的差异,但其遗传背景和相互关系尚需深入研究。该病害蔓延快,危害重,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7.
关秀杰  刘亚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49-10750
[目的]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级和病情指数的角度研究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为害损失及其经济阈值。[方法]以玉米品种沈单16为试材,设人工接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5个梯度(5.0×104、1.0×105、2.5×105、5.0×105、1.0×106孢子/ml),另设对照处理,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病菌接种后7d进行发病级数调查,其病情严重度按国家标准分6级调查。[结果]随着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的增大,穗粒数、百粒重、产量都呈下降趋势,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和病情指数与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若以病级为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经济阈值,则平均病级为0.45;若以病情指数为防治指标,则病情指数为14.10。[结论]该研究为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和经济阈值的科学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玫瑰叶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描述了玫瑰叶斑病的危害症状、侵染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病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发病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玫瑰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甘肃陇南和陇东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并已扩展至陇中地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为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4条条带,多态性条带73条,比例为98.65%。甘肃省陇南地区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且与陕西省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 4)、遗传相似度最高(0.978 9),陇东地区次之。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3时,可以将所有菌株分为4个亚群,亚群1中有28个菌株,其中包括16株陇南地区菌株、5株陇东地区菌株和7株来自陕西地区的菌株;亚群2中只有1个陇南地区菌株;亚群3中有10个菌株,包括陇南地区4个、陇东地区1个和5个陕西菌株;亚群4有2个菌株,陇东地区和陕西菌株各1个,4大类群分别包含来自不同地域的菌株。以上结果说明,同陇东地区相比,陇南地区与陕西地区的菌株遗传相似度更高,且亚群内遗传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