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项城市小麦种植面积100余万亩,小麦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为了提高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自2014-2016年进行了为期三年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并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为今后的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小麦属于我国十分常见的粮食作物,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当前国内小麦种植的范围非常广泛,相应的栽种技术日益进步,进而保证了小麦种植年产量达到了相关标准要求。但在小麦栽种过程中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误区,影响到最终的防治成效。所以,应该科学利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避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出现的误区。本文通过分析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误区,说明了针对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从而有效提升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颍东区近5a小麦病虫苹害综合防治技术实践,阐述了综合防治技术的重点环节对小麦病虫草害的控制作用与效果,并对颍东区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工作的完善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农业大国,种植技术和产量都位于世界前列。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然而,无论技术达到怎样的成绩,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否则将会对作物造成毁灭性打击。几乎每年都有受到病虫害影响的小麦,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种植小麦的农民在防治病虫害工作中进入了误区,导致小麦种植产量低。本文将从防治时间、灌溉、防治方法、药剂使用4个方面分析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并探讨正确的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麦吸浆虫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吸浆虫是洛阳市小麦上的主要害虫,为有效控制该虫危害,确保农业丰产丰收,全面掌握小麦吸浆虫综合防治技术,于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上旬组织开展了小麦吸浆虫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效果研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通过近年来对天水市麦积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提出了麦积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案:即在单项防治的基础上,注重农业防治、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防虫与防病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简要介绍河南小麦主要害虫发生危害特点及简析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小麦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在强调农业防治的同时,从播种期、拔节-孕穗期、抽穗-灌浆期3个阶段阐述了主要害虫的药剂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详细阐述了东平县小麦吸浆虫综合防治技术,提出建立防治示范区、化学药剂防治、统防统治和防治技术的示范应用与大面积推广等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控技术。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种植面积连年增加,占我县耕地面积的85%以上。小麦吸浆虫发生逐年加重,造成"小虫成大灾"的局面。为做好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工作,东平县在搞好田间虫情监测的基础上,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生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六安市裕安区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田间管理技术,具体包括播种、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面内容,以期为小麦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该文介绍了科学选种、整地施肥、播种管理、田间管理等优质小麦高产种植要点,以及当地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与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促进全区小麦种植规模扩大、产量与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11.
The soil-borne pathogen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teleomorph,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A.B. Frank] Donk) is worldwide responsible for serious damage of many economic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crops. Control of Rhizoctonia diseases is difficult because this pathogen survives for many years as sclerotia in soil or as mycelium in organic matter under numerou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urthermore, the pathogen has an extremely wide host range. To date, no effective con…  相似文献   

12.
肖翠红  迟丽  孙冬梅  张丽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47-10448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丝核菌对马铃薯植株的致病能力及不同拮抗菌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活体接菌法研究了大豆根腐病立枯丝核菌和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对不同品种马铃薯植株的致病能力,并通过喷施生防菌研究了不同拮抗菌(细菌、放线菌和霉菌)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大豆根腐病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植株的致病能力强于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其中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叶的病指仅为25%,对茎的病指为50%。细菌对大豆根腐病立枯丝核菌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抑菌率可达88%;细菌与放线菌的混合液对大豆根腐病立枯丝核菌的生防作用较明显,抑菌率达90%。[结论]为马铃薯栽培及黑痣病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不同药剂拌种、沟施、叶面喷施等方法,对感染黑痣病的种薯进行处理,通过对出苗率、产量、薯块发病率、地下病茎数的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寻求防控马铃薯黑痣病的最佳施药组合。结果表明,不同药剂拌种、沟施、叶面喷施3种方法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均有效果,结合用药成本,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经济有效的施药组合是用甲基立枯磷拌种、沟施、叶面喷施。  相似文献   

14.
耒阳市水稻主要病虫对产量的影响及化学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选择性化学药剂控制湖南省耒阳市水稻主要病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测定单一病虫为害损失和多种病虫复合为害损失.结果表明:病虫害致水稻有效穗减少、空壳率增加、千粒重降低.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及其复合损失,造成早稻减产率分别为8.5%、9.0%、8.5%、5.3%、17.4%;晚稻分别为7.5%、11.4%、10.6%、5.7%、19.2%.  相似文献   

15.
通过离子注入技术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Bs-916突变选育,得到一株拮抗性能比出发菌Bs-916提高15 %以上的突变菌株H-74.通过对其抗菌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H-74分泌的脂肽类抗菌物质主要是表面活性素.在PDA平板上的水稻纹枯病菌菌丝抑制试验中,它能有效抑制新生菌丝的生长,并使细胞内含物外泄.盆栽控病试验表明,它对水稻纹枯病菌的相对防效达到73.35 %.将H-74分泌的脂肽类抗菌物质单喷于水稻植株上,测定与植物抗病相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发现其对植物抗病相关酶活性表达有明显的诱导作用.结果还显示同时接种脂肽类抗菌物质和水稻纹枯病菌处理对3个酶活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针对水库洪水调度多目标决策中专家主观思维模糊、决策信息不完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水库洪水调度多目标决策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迭代计算得到了符合实际要求、便于程序化实现的目标权重。然后,根据得到的目标权重确立了满足精度要求的目标综合决策值和模糊划分,根据计算结果判定各决策方案所属类别和优劣排序,得到了既兼顾主观偏好又满足客观属性的决策方案。实例结果表明了提出的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对水库洪水调度是简便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丝核菌分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0,10~(-3),10~(-4),10~(-5),10~(-6)和10~(-7)不同浓度的敌克松水溶液浸泡干燥的甜荞茎杆后,再用茎定殖法从8个自然感染丝核菌的土壤中和一个人工混有丝核菌的土壤中,以及1个人工混有丝核菌和其它真菌的土壤中,分离丝核菌。结果表明,采用修订茎定殖法,即用10~(-5)浓度的敌克松水溶液浸泡后的甜荞茎分离丝核菌,在提高丝核菌的分离率和降低杂菌的污染率方面都明显的优于其它处理。此方法可用于丝核菌的分离和土壤中丝核菌数量动态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生防细菌B579与多菌灵协同防治立枯病的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菌灵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该药剂在10μg/ml浓度下对生防细菌B579生长无影响。通过多菌灵与生防细菌B579协同作用的室内生测及室外盆栽试验,表明该混剂能够有效地防治蔬菜苗期立枯病,且在2 000倍浓度下防效达87.3%。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具有生防作用的青霉菌菌株并探索其作用机制,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对峙培养法,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不同作物土壤中分离到18株青霉菌菌株,筛选到1株具有高效拮抗立枯丝核菌的生防菌P19,对立枯丝核菌丝生长抑制率达58.5%。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P19对立枯丝核菌菌丝形态的影响,发现菌丝壁出现弯曲和畸形,原生质体凝结和溶解,菌丝被溶解等现象。结果表明,P19对立枯丝核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生长对立枯丝核菌造成空间和营养方面的竞争,也可能是P19所含有的抗菌物质破坏立枯丝核菌的细胞壁,进而溶解菌丝内的原生质体,使立枯丝核菌的生长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20.
大镰刀藓提取物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性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为供试病原真菌,对大镰刀藓(Drepanocladus exannula-tus)醇提液进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提取液抑菌活性在-20~80℃可以稳定存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最强,持效期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低温(4℃)与室温条件下保存,3个月内活性稳定。经定性分析,大镰刀藓提取液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