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研究结果表明,核桃炭疽病病原菌生长(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佳营养配方为PDA加核桃外果皮汁液,生长温度范围在5℃~35℃,最适温度25℃,5℃以下和40℃以上则停止生长;分生孢子萌发最适相对湿度100%,相对湿度75%以下时停止萌发;病原菌对pH值适应性较强,pH值3以上,pH值10以下均能生长,生长最适pH值6.5~7。通过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筛选出的世高和晴菌唑对核桃炭疽病病原菌生长抑制作用很好,林间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2.
杨树枯萎病菌茄类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茄类镰刀菌引起的杨树枯萎病是一种新病害,对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Fusarium w/ani的适应性较强,在8~35℃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和最大产孢量的温度为25℃,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5~30℃,以30℃最适,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3℃,10 min.病原菌在pH5.91~6.98对生长和产孢较好,pH 6.98最适,当pH<4.53对菌落表现异常现象.病原菌在不同光照条件及在不同碳、氮源上均能生长,不同光照条件对其影响无显著差异;以蔗糖为其最适碳源.亚硝酸钾和硝酸钾为其最适氮源.  相似文献   

3.
三年桐、千年桐感染枯萎病病原菌后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枯萎病是油桐毁灭性病害。中国广泛种植的油桐有三年桐和千年桐,三年桐易感枯萎病,千年桐抗枯萎病。为探讨三年桐与千年桐在枯萎病应答过程中的差异,在对油桐枯萎病灾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进一步探讨三年桐、千年桐接种枯萎病病原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油桐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接种试验显示千年桐在接种尖孢镰刀菌后SOD、POD、CAT较三年桐均呈现较高活性,在接种后SOD、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CAT活性升高并维持高活性,MDA含量变化不明显;三年桐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POD活性先降低再升高,CAT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千年桐作为抗病种,其抗病性可能与其本身具有较高的SOD、POD、CAT活性有关,并且和病原菌感染后酶活上升有关;三年桐为易感病种,接种后SOD、POD、CAT活性有变化,但仍不能抵御病原菌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油茶饼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油茶饼病病叶上分离得到一真菌,经鉴定为油茶外担子菌[Exobasidium gracile(shirai)Syd]。并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在15~31℃的范围内均能生长,25~28℃为其适宜的生长温度,最适温度是25℃,低于10℃或高于35℃停止生长;在pH 3~7的范围内均能生长,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为5~6,最适的pH为5.5,pH低于2或高于8停止生长,最适的相对湿度是100%。  相似文献   

5.
油茶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油茶叶枯病已从油茶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为给此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分离纯化了油茶叶枯病原菌,并对影响其生长的温度、酸碱度、光照和培养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5~31℃之间均能生长,其中27℃的温度为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病原菌在pH值为4~9之间均可以生长,当pH值为6时菌丝生长最快;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最适合该病菌的生长,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其生长最慢.  相似文献   

6.
苹果叶枯丝核病病原菌Rhizctonia solani kühn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3~30℃,最适为25℃;25℃条件下培养96 h后形成菌核,低于5℃和高于38℃停止生长。-20℃存放1 a仍能100%存活,-40℃,72 h存活50%。该病原菌有较强的耐受低温的能力,在河南省不受最低温度的影响,可以正常越冬。该病原菌适宜生长的pH值为6.07~7.5,最适pH 6.55,pH值高于12.29菌丝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7.
八角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西八角主产区分离到7个八角炭疽病菌株,No.1菌株致病力最强。对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8℃;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6℃~22℃;生长发育的最适pH值为5~6;孢子萌发最佳湿度为100% 水膜;黑暗条件下有利于孢子萌发,病原菌能够利用所测定的氮源和碳源。  相似文献   

8.
南洋楹溃疡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及光照条件对南洋楹溃疡病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5~7,在12∶12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9.
桑树轮纹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6~8月,通过对桑树轮纹病病原菌分离、田间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观察,将该病原菌鉴定为桑膝节霉,并对此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配方、温度、酸碱度、碳源、氮源、光照对桑树轮纹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有一定影响,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是理查培养基,最适温度是25℃,最适pH值是7.0,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性差异,菌丝的致死温度和时间分别为85℃和10 min。对该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云南首次报道,对桑树轮纹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桑叶褐斑病病原菌在不同种类培养基培养、不同氮源与碳源、不同温度等6种条件下培养6天后,测定菌落直径,观察菌丝颜色和菌落形态,分析了桑褐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室内培养条件下,不同的营养成分、 pH值、温度、光照都对菌丝的生长有影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是燕麦片培养基,适宜生长温度范围是2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最适pH值为9~10,最适碳源为α-乳糖,最适氮源为尿素,菌丝在55℃水浴10 min后则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湖北省武陵山区一种新的油桐黑斑病病原真菌,并对其开展了生物学特性和对农药敏感性研究。从油桐黑斑病发病叶片中分离到的JF-4菌株生长迅速,致病力强。菌株培养性状、产孢特征结合核糖体rDNA基因转录间隔区(ITS)和RNA聚合酶次大亚基基因(RPB2)分析表明该菌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该病原菌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对5种供试杀菌剂敏感性不同,43%戊唑醇悬乳剂抑菌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桉树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桉树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5.5,光照对生长影响不大。菌丝致死温度为65℃。糖源对分生孢子萌发无明显作用。杀菌剂毒力测定显示根腐灵、宝宁对菌丝生长抑制较强,克露和宝宁对孢子发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引起油茶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在10~35℃的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以及分生孢子正常萌发,其中30℃最适宜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在pH3.0~11.0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和分生孢子均可萌发,pH6.0最利于菌丝生长,pH5.0~7.0最适宜分生孢子萌发。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可溶性淀粉和尿素利于菌丝生长;乳糖和麦芽糖与谷氨酸的不利于菌丝生长。甘露醇和甘氨酸有利于产孢,半乳糖和硝酸钾不利于产孢;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最低致死温度为55℃,10 min。  相似文献   

14.
降香黄檀在广西南亚热带地区的引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通过对降香黄檀在广西的引种驯化及其种质资源保存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降香黄檀在北移5°左右引种到广西南亚热带地区是成功的,能耐受冬季0℃左右的极端低温,适应在≥10℃年积温为7 200℃以上的地区正常生长。在岩溶石灰山地引种造林,不但能适应气候干旱的石灰岩造林区,而且能适应生长在pH值较高的棕色石灰土;树木生长发育正常,能开花结果,生长速度与原产地相似,能长成大径级用材,24年生林分平均高16.8 m,年均高生长0.70 m,平均胸径24.1 cm,年均生长1.00 cm。  相似文献   

15.
肉桂粉实病病原菌的无性阶段是病菌生命的基础,通过室内外的调查研究发现,肉桂粉实病的病原菌是花生油盘孢菌[ElaeodemafloricolaKeis],该病菌的无性阶段,除有隔菌丝外,有两型孢子。孢子适宜温度24℃左右,相对湿度98%以上,节孢子形成先于分生孢子。所有孢子都能致病,引起病害多次而集中,造成肉桂生产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叶斑病进行分离鉴定,观察病原菌形态及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测定病原菌生长适温及寄主范围。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薇甘菊叶斑病病原菌为大豆茎点霉Boeremia exigua,27℃为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初步发现该菌可侵染桑树,不侵染其他参试作物。  相似文献   

17.
环境条件及常见农药对球孢白僵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温度、紫外线及田间常用的2种杀虫剂和3种杀菌剂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5℃温度范围内,球孢白僵菌的菌落直径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25℃条件下达到最大,即23.2~32.0 mm。经紫外线处理,得到菌株BbI01抗紫外线能力最强,处理与对照菌落直径无差别;杀菌剂对球孢白僵菌的菌丝生长完全抑制,而杀虫剂的抑制作用较弱,其中敌百虫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反而有促进作用,说明杀虫剂与球孢白僵菌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白灵菇菌丝生长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影响白灵菇菌丝生长的主要因素,比较了不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含水量、酸碱度和温度条件下菌丝生长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白灵菇菌丝最适合生长的培养基含水量为65%~75%,Pl.n0028在最适合含水量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与其它菌株有差异,生长速度较快;最适合生长的培养基pH值为6~8,Pl.n0029在最适合pH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与其它菌株有差异,生长速度较快;最适合生长的温度为25~30℃,Pl.n0029在适合培养温度下菌丝生长与其它菌株有差异,生长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福建省樟树溃疡病病菌JY-5(Neofusicoccum parvum)的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化学杀菌剂,测定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了12种化学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以及室内盆栽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JY-5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旺盛,孢子萌发率最高,其次是PSA,且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牛肉浸膏,最适pH值为6~8,最适温度为30℃,致死温度为50℃,最适光照条件为全光照培养。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高湿度条件,在水滴中6 h萌发率达到89.33%。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菌落抑制效果最好的为精甲·咯菌腈(EC90=0.129 mg·L-1),其次是戊唑醇(EC90=0.151 mg·L-1)、氟硅唑(EC90=0.176 mg·L-1),效果最差的药剂为啶酰菌胺(EC90=55309.942 mg·L-1)。盆栽药效试验结果显示,相同的药剂预防作用明显大于治疗作用,且随着药剂浓度的提高而增加。精甲·咯菌腈(400 mg·L-1)的保护和治疗效果为最佳,抑制率分别为92.44%和87.50%。  相似文献   

20.
杂交竹枯梢病菌的室内杀菌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防治杂交竹枯梢病的有效药剂,以菌落生长法和孢子萌发率法测定和比较了12种常用杀菌剂对杂交竹枯梢病菌竹长喙壳菌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 TZ01菌株的毒力。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代森锰锌、炭疽福关这4种杀菌剂对TZ01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极显著的抑制TZ01的菌丝生长,其EGn分别是1.265,3、567,4.569,26.450mg/L。另外筛选出的药剂对TZ01孢子的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EGn浓度下这4种药剂对TZ01孢子萌发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59.5%,67.9%,54.8%,47.8%。综合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两方面评定,认为甲基托布津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但因为甲基托布津易引起病菌的抗药性因而在田间试验和推广应用时可与其它筛选出的3种杀菌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