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介绍昆明市呈贡新区的降雨情况、雨水利用条件以及当前雨水利用规划的现状。阐述了屋顶雨水收集、就地滞留池、下凹式绿地、敞开式地面排水系统与人工生态湿地、透水性铺装等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措施以及雨水利用与景观体系规划。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水资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将雨水收集与景观规划相结合,分析了雨水收集利用的效益,揭示了校园景观与雨水收集相结合的设计方式与利用途径,以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为例,基于绿色校园、生态建设的理念下对校园雨水收集现状进行了研究,计算了校园雨水量,探讨了适用于校园雨水收集系统,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校园雨水收集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3.
就雨水收集利用的现状,介绍了住宅小区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意义和可行性.从收集系统、存储方式、小区路面雨水收集等方面提出了住宅小区雨水收集和利用的基本方法,以及雨水利用带来的可观效益.  相似文献   

4.
就雨水收集利用的现状,介绍了住宅小区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意义和可行性。从收集系统、存储方式、小区路面雨水收集等方面提出了住宅小区雨水收集和利用的基本方法,以及雨水利用带来的可观效益。  相似文献   

5.
雨水花园是集合雨水收集、雨水处理和雨水利用技术的生态景观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雨水利用技术,已越来越多被应用于城市绿地。根据杭州市行政分区,随机选取30个雨水花园,对其类型、构造特点和植物配置进行了归纳,对其使用效果、景观层次和景观空间等进行了分析,为杭州市雨水花园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福建林业科技》2015,(1):177-182
以哈尔滨市"颐源庭院"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从雨水资源潜力分析、居住区雨水资源直接、间接利用景观途径3个方面详述了居住区景观与雨水资源化的整合设计策略。结果表明:颐源庭院5—10月可回收利用的雨水总量为14023.55m3、总消耗用水量为20129.54 m3,收集回用雨水量能够满足该居住区的部分用水;通过构建"雨水花园"及"花坛雨水收集利用模式",颐源庭院居住区可分别收集道路、绿地雨水资源7786.08 m3,屋顶雨水资源6985.03 m3。在居住区雨水资源化的同时打造出丰富的居住区景观,可为城市居住区雨水资源管理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雨水收集及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使雨水通过渗、净、蓄、排的方式得到利用。并以怀化市麻阳锦江中学校园景观结合各区域不同方式的雨水收集利用方式,进行了相关设计,以达到资源的持续使用并与文化景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根据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原理以及相关技术规范,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除绿地自然下渗外,通过技术手段将雨水阻滞收集后,就地利用;增加土壤含水量、使得树木、草坪、林带等各种植被生长良好。结合公园使用功能与景观建设,将雨水收集利用与地形竖向有机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北京集水型公园绿地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城市水资源现状和园林绿地灌溉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发展集水型公园绿地途径,包括:铺设生态型透水地面、收集道路雨水、收集公园建筑物顶的降水、收集和利用公园大型广场雨水以及利用山坡绿地、微地形绿地、公园林地进行雨水收集。对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方式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云南省山地村镇布局形态各异且较为集中,多数按照垂直梯度空间布局的山地村镇规划特点。分析规划中雨水资源利用与景观营造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雨水收集、净化、利用与景观营造的相关技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社区内存在的多处零散、废弃、闲置和一些设计不合理、利用率不高的场地在雨洪管理环节中的作用,通过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悦芳园景观设计,对该类型场地雨水景观设计进行探索。该设计采用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将雨水渗透、传输、储蓄作为雨水处理的主要环节,通过雨水景观设施设计来模拟场地原有的自然水循环的过程;场地雨水处理由渗透铺装、种植池、草地进行雨水渗透吸收,通过渗沟、植草沟进行传输,由雨水花园进行储存利用;场地内平均每年节约用水1 179.45m3,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悦芳园景观设计也可为社区公共开放空间雨水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城市内湖水质问题在我国非常普遍,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解决河流水域污染已成为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以长沙市龙王港梅溪湖为例,针对梅溪湖水质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①滨湖截污干管渗漏严重;②上游小区分流不彻底;③现状雨水净化区容积较小,初期雨水污染无法得到完全净化。采用工程措施对截污干管进行了重建和修复,对初期雨水进行了收集和处理,根据初期雨水相关设计标准,合理设置智能截留井和初雨截留管,截留后初雨储存在调蓄池后转输至污水处理厂,能有效减少梅溪湖水质污染,对解决梅溪湖水质污染起到积极作用,为保障城市水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雨洪管理结构性措施的合理应用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关键。以三期惠阳体育公园景观设计为例,通过以“低影响开发(LID)”视角下进行灰绿基础设施的生态耦合,旨在建立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提高公园雨水资源利用化能力和水生态修复的雨洪管理机制,最终达到生态雨洪管理与景观持续有效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4.
郑州植物园景观具有典型的中原干旱地区植物园地域性特色。文章从象湖水系和中心景观轴线2方面分析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的景观营造,根据黄土沟壑地貌、高压走廊绿带及雨水回用系统等景观,分析地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生态设计,并通过对植物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水生湿生植物观赏园和温带植物群落展示区的调查,分析温带植被的景观多样性,探讨具有景观性和生态性的植物园景观文化营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乘用车辆发动机舱雨水泄漏点和导水槽的研究,开发设计了一套简单、便捷、可收集利用雨水的车载雨水回收利用系统。雨水被储存在系统中的储液罐中,利用时可将其从储液罐喷出。车载雨水回收利用装置的推广与使用可有效解决行车过程中用水缺乏的问题,方便广大驾驶员对车辆进行简单擦洗,同时也可有效地利用天然水资源。  相似文献   

16.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的发展之本。人们往往栖水而居,依水而筑,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与水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有的土地景观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透水面的迅速增加破坏了自然排水系统处理暴雨洪水的能力。再加上传统以"快速排放"为主要目标的市政排水基础设施体制不健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导致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着严峻的雨洪问题。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具备雨洪管理的巨大潜力,但目前我国城市在雨洪管理方面普遍能力不足。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就已开始研究城市暴雨洪水的问题。中国城市发展必须要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理念和雨洪管理技术,找寻一个适合国情的可持续的雨水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森林乔木冠层雨水再分配特征及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乔木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具有重要的水文生态意义,有助于定量评价不同区域、尺度、类型的森林冠层雨水利用效率,可为深入研究森林冠层变化对区域水分循环的调节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文中从森林冠层雨水截留、林内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林下凋落物截留4个方面评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对森林乔木冠层影响雨水再分配的研究最新进展。研究认为,由于森林冠层雨水再分配的生态机理仍未明晰,因此建立精确度高的截留模型仍将作为此类研究的重难点之一;引入激光雷达技术获得森林冠层三维结构,以及多角度、多通道的多种传感器观测垂直空间多层次的森林冠层雨水再利用规律将会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林冠雨水截留研究缺乏其与区域水文变化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将林冠雨水再分配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区域水文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将会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8.
曲彦 《林业科技情报》2020,52(1):100-101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理念,这意味着此类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造成的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收缩性",它也可以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国际术语是"构建低影响的雨水开发系统"。下雨时,它会吸水、积水、渗水、清洁水,而需要时,它会"释放"储存的水以便使用它。此外,还结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有关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具体应用加以阐述,旨在为设计者们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福建闽侯溪源江(福建工程学院段)的人为干扰、高程、坡度、生态敏感性、水禽保护价值、土壤利用价值和植被再利用价值等梯度值,同时针对定性的现状问题,基于鹭鸟不同生长时期生活习性的定量数据进行优化其栖息地湿地景观结构。依据鹭鸟筑巢、繁殖、幼鸟生长、成鸟习性等数据和资料,将场地分为生命之源、成长之迹、活动之域和知识之所4个功能区。进而,综合运用生态浮岛、生态驳岸、植被浅沟、生物滞留系统、雨水湿地技术和增加水系流程技术对水质进行净化;设计各种特色桥梁生物廊道以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利用微地形和植物景观配置达到降噪作用。探索基于科学定量数据和资料的生物栖息地景观结构优化模式,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