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要明确教学重点,既要关注汽修技术的教学,也要关注汽修技术教育能力的构建。具体而言,首先要依据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确立师范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其次要依据一般高校的师资培养路径,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点强调汽车维修工程师范人才培养的技术性以及示范性。基于以上背景,就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及模式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内容见解。  相似文献   

2.
屈贤 《湖南农机》2016,(12):104-105
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适配性,研究P-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现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就业特点,设计P-CDIO理念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分析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考核方式等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3.
实践类教学是中职教学的核心环节。为提高汽车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以汽车空调故障维修课程设计为例,结合目前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汽车专业实践课程设计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我国高职教育当中,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人才管理一直是国家十分重视的一个环节。本文通过对我国汽车维修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加以解决,这样会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为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带来更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汽车智能钥匙系统是近年来随着汽车技术升级的迭代的产物,其特点具有便捷性和防盗性,目前该系统已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市场应用广泛,但汽车智能钥匙系统后市场服务能力还未能完全匹配。现阶段,汽车维修企业缺乏掌握汽车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因此无法开展相关业务。为提高汽车智能钥匙系统专修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支持行业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需求,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助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探索书证融通有效途径,探索符合“1+X”证书标准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使当今的汽车是集各种先进技术于一体,其结构、原理和使用、维修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汽车维修已不再是简单的零件修复,而是准确无误地诊断出故障所在,从而对汽车维修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革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在不断的改变,人们对汽车维修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能够适应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对于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改革也非常重视。文章主要对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提出一些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针对性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8.
以深入调研为基础,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缺点进行多方位总结与反思。针对新时代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新的要求,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手段、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实践,打造出适用于福建本地经济特点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针对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改革,以期对汽车专业深入开展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已然成为了家庭日常出行的必须品。而社会的发展,使民众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如民众对汽车美观、内部空间大小、驾驶舒适程度等要求越来越严苛即是最好的证明。为满足民众需求,汽车行业建立起符合当下时代的新技术则显得至关重要,故而社会对于汽车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中职院校则应积极为社会培养专业现代化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以此为推动汽车行业稳步发展奠定基础。针对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教学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希望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汽车需求量也逐渐提升。汽车营销与服务是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一体化,以及与汽车运用与维修有关职业领域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专业,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具有良好地综合职业能力与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1+X”证书制度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实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各个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相互对接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但是目前,相关高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人才培养中存在课程设置滞后,相关课程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与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基于“1+X”证书制度下汽车营销与服务人才专业培养模式及相关策略,为相关高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人才的培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汽车运用和维修技术在时代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社会对于汽车专业人才的汽车运用和维修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汽车维修教学不据此而进行调查以及变革,那么无疑就会影响到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文章主要围绕在汽车维修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也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依据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专业课程教学标准,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和教学现状,为实施工学结合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设适合中职学生实践技能发展的实训体系,即建设由理实一体化技能教室、生产性实训车间、校内汽车修理厂和校外实习基地构成的"四环节递进式"实训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同类中职学校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石勇 《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12):167-169+173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及汽车保有量的逐渐提升,人们对汽车的美观性、实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钣金修理是一种汽车修理的技术手段,在汽车维修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应用于碰撞事故后的修复,可以让汽车重新恢复“原样”。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渐发展与应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与发展,同时信息技术也是现代教学中必备的六大核心因素之一,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以汽车钣金基础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将STEAM教育理念(跨学科整合及项目式教育模式)融入课程教育及人才培养中,并以汽车钣金非接触测量规范关键技术研究为例进行课程设计,以期为改善当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课程枯燥导致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企业急需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高职毕业生在汽车制造、维修、服务类企业对工作经验缺乏,因此,不能很快达到企业要求。本文提出了"现代学徒制"岗前综合实训模式,即在毕业前夕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现代学徒制"岗前综合实训的前期准备工作,实训基地的建立,并对运行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学校、学生和企业满意度很高。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的汽车维修行业一直被贴上了"脏"、"累"、"苦"、"落后"的标签。信息技术在汽车维修管理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汽车维修行业维修技术资料查询不方便、信息获取量小,维修技术信息更新慢的问题。文章从汽车维修技术资料信息库、汽车维修信息管理软件、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络问诊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7.
汽车维修行业因为引进了汽车电控技术而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这种维修模式和维修技术的转变,给传统的故障分析和故障排查技术提出了挑战,也改变了传统的维修理念.文章通过对汽车电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预测,分析在这一技术影响下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应该采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汽车维修专业的校企产教融合关系,本文提出了一种校企共建汽车维修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方法,实行免租金和市场化运营手段,从而实现长期的产教融合。从建设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维修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来看,该方法在人才培养和市场运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就业竞争力,形成了以市场养基地的长效模式,为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提供了一种产教融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为例,以“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方向,以汽车修理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研究对象,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研究融证入课,以求达到“课证”的零接触,毕业和就业的零过渡。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经济在不断提升,因此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都购置了汽车,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汽车数量的增加直接带动了汽车维修行业发展,因此现阶段社会中急需大量的汽车维修人才,汽修专业需要针对社会的需要来进行培养,将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进来。主要针对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阐述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汽修专业的创新与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