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子标记SRAP及其在林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子标记SRA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分子标记系统, 具有简单、高效、稳定、部分共显性、扩增片段易测序等优点。它可检测基因的可读框(ORFs)区域, 揭示DNA序列的多态性。介绍了SRAP标记的基本原理与流程, 综述了该标记目前在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QTL定位、基因组图谱比较、转录图谱绘制、基因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尽管SRAP标记在林木研究中的应用刚刚开始, 但已显示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SSR标记具共显性和多态性等特点,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分子标记,微卫星在林木基因组中广泛存在。本文综合国内外SSR标记在杨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新型分子标记SRAP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是一项基于PCR技术的新型分子标记技术,由于它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稳定、高共显性、重复性、易于分离条带及测序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到植物的研究中。通过查阅大量文献,阐述了SRAP分子标记的设计原理与特点,以及SRAP标记技术在植物应用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对AFLP基本原理、技术流程及特点做了简要介绍;从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种质资源鉴定、基因定位与克隆、基因表达与调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概述了AFLP标记在植物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表达序列标签(EST)分析及其在林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叙述了表达序列标签EST技术的原理和流程,综述了EST在研究林木木材形成和其它生物学过程时新基因的发现、基因表达分析和基因芯片方面的应用进展以及在开发林木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简单序列重复等分子标记和构建遗传图谱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在林木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我国红豆杉科保护植物的种类,对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红豆杉科保护植物中的应用,特别是对红豆杉属植物在遗传多样性、分类学、性别鉴定、特定性状的连锁标记、分子标记的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指出了今后分子标记应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半导体量子点具有独特的荧光性能,其研究内容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多学科,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亮点.在植物学研究领域,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探针已逐渐显现了它的优势,可以取代传统有机荧光法.成为细胞和分子荧光标记的更理想选择.在阐述量子点的特性、制备方法及生物功能化修饰的基础上,系统综述量子点在植物分子荧光标记中的应用,并对量子点在植物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中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分子标记在林业植物新品种鉴别中的应用及前景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对林业植物新品种的鉴别中,对于有异议的品种,采用分子标记作为辅助手段去鉴别;法院审理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时,作为判案证据,采用分子标记鉴别是快速而有效的途径.分子标记在植物品种特异性、特别是无性繁殖的无性系品种的鉴别上有广阔前景.一旦我国实行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91年文本,分子标记将作为必要方法应用于某些实质性派生品种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DNA分子标记在竹类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原理和特点,概况了分子标记在竹类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竹类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应用与前景。  相似文献   

10.
植物空间诱变育种是一种新型的育种方法,通过与分子标记技术的结合可以更好、更快地获得新品种,阐明其诱变机理。主要根据当前植物空间诱变的研究报道,整理、总结了应用于空间诱变领域中的RAPD、SCAR、SSR、RFLP、AFLP等DNA分子标记技术,讨论了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空间诱变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观赏植物在改善人居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育具有高观赏价值的新奇植物品种是观赏植物育种的主要方向。分子生物学技术为观赏植物的基础研究和种质创新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文中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分子标记、基因克隆、基因工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观赏植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分子标记在竹类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类植物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密切相关,对其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分子标记是基因型的特殊的易于识别的表现形式,它是生物分类学、育种学、遗传学和物种起源与进化等研究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本文综述了几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RFLP、RAPD、AFLP等)在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分类、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进一步展望了分子标记在濒危竹种保护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舞毒蛾不同地理种群基于AFLP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毒蛾是一种食性很广、危害很大的世界性林木害虫,根据其地理分布和生活特性,现在被分为亚洲型和欧洲型2种。对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日本、美国和中国5个地理种群,共26份舞毒蛾样品进行AFLP分子标记研究。成功建立并优化舞毒蛾AFLP分析体系,从16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3对扩增条带多、多态检出率高的荧光标记引物组合,利用CEQ-8000遗传分析仪进行毛细管电泳及数据分析,共检测到507个多态性位点。通过PAUP软件对AFLP数据进行UPGM和NJ树的聚类分析以及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5个地理种群舞毒蛾明显分成欧洲型(美国种群)和亚洲型,其中亚洲型又可分成俄罗斯、日本、中国及蒙古3个类群。美国种群间遗传变异比其他种群较大,中国种群与美国种群遗传距离最大,而与蒙古种群遗传分化最小。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舞毒蛾不同种群的遗传分类情况,揭示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区分舞毒蛾不同地理种群的基因型,为研究舞毒蛾的起源、入侵与扩散、遗传与变异以及检疫措施的制定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肉桂酸-4-羟化酶(cinnamate 4-hydroxylase,C4H)是调节木质素合成的关键基因,榅桲是新疆特色经济果树之一。目前,有关榅桲C4H基因的序列信息尚不明确。为了获得该基因的序列信息及其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性表达规律,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在榅桲果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榅桲果实为研究材料,基于GenBank已登录近源物种的C4H基因的cDNA序列,提取其果实的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榅桲C4H基因的cDNA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检测在榅桲果实开花后不同时间点C4H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同源克隆结果表明:C4H基因编码区的序列全长为1 518 bp,编码505个氨基酸,其蛋白的分子质量为58.28 kD。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榅桲C4H蛋白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质,其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结构为主。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榅桲C4H蛋白与甜樱桃(Prunus avium,XP021806844.1)、山杏(Prunus armeniaca,VVA16404.1)的C4H蛋...  相似文献   

15.
磷脂酰肌醇合成酶PI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脂酰肌醇(PI)是真核细胞中主要的磷脂组分,磷脂酰肌醇合成酶(PIS)是磷脂酰肌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它的功能是催化myo-肌醇和CDP-DG反应产生磷脂酰肌醇。将玉米PIS基因与载体pCAMBIA2300-35s连接,得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35s-PIS,该载体带有CaMV35s启动子、PIS基因、终止序列及一个CaMV35s启动子启动的NPTⅡ抗性筛选基因。将构建好的PIS植物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中,用于将来国槐等木本植物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合理开发观果植物并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具有积极的意义。文中总结了适宜在南宁市推广应用的观果植物,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居住区绿化保健植物的合理运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较详细地列举了华中地区近50种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呼吸保健型、食用保健型与接触感官保健型植物种,并提出了相应的运用方式,让保健植物在“健康小区”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竹类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概述了目前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竹类植物上的应用,包括其核酸提取的方法、分子标记(RFLP、RAPD、SCAR s、AFLP及微卫星)等在分类上的应用,竹类开花基因等有用基因的分离、鉴定及其转化研究。针对竹类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包括生物技术育种和系统演化研究,提出了今后竹类植物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in features of an NBS gene (PtDRG01, EF157840) isolated from Populus tomentosa Carr., the full-length open reading frame was fused into a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GEX-KG. PCR analysis and double endonuclease digestion showed that the recombinant vector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and transferred into an expression host E. coli strain XA90. It was indicated by SDS-PAGE analysis that IPTG treatment successfully induced the expression of a fusion protein of about 79 kD,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ed value. In addition,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system was also optimized.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1 mmol/L IPTG treatment for 4 h at 37°C was most effective, and the product was predominately soluble and not extra-cellular secreting. Moreover, the fusion protein was purified with an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column using Glutathione Sepharose 4B. This work will lay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ies on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PtDRG01 gene.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2008, 28 (5): 0882–0888 [틫自: 컷놱횲컯톧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