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在贵州锦屏按L9(34)正交表,组织中蜂开展秋季生产正交试验,考察秋繁的起步群势、不同奖饲时期及奖饲时期的长短、蜂箱型制对群势增长、饲料消耗及秋冬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秋繁起步群势越强(在1~5足框的范围内),奖饲时间越长(8月1日~10月中旬),饲料投入量越大(每群135~10公斤的范围内),蜂群秋季生产期的群势就越强,产蜜量越高。中蜂标准箱较其它两种蜂箱秋繁效果好、产量高,应大力推广。试验还表明,不同饲料投入量的产蜜水平不同。在中蜂特种蜜价格较高的情况下,适当加大投入,乃是提高中蜂产量、效益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5.
中蜂分蜂性较强 ,群势普遍小于西蜂。什么群势为弱群 ,什么群势为强群 ,怎样的群势最有利于蜂群增殖等 ,还缺乏较为定性的标准。加之我国幅员辽阔 ,地形复杂多样 ,纬度、海拔差异都很大 ,中蜂品种又多 ,模糊的群势标准 ,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这就需要有一个较为定性的、适应范围较广的、操作性较强的群势标准。一般地 ,无论何种蜂 ,其群势划分的标准我认为都是富余哺育力的有无和多寡。下面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饲养的中蜂为例 ,来论述中蜂的群势。1 中蜂的极限群势中蜂优质蜂王的最高日产卵量约为 12 0 0枚 ,计算方法 :封盖子总数 (…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养蜂生产是"一年之计在于秋",因为蜜蜂的秋繁工作关系到越冬蜂群的群势,而越冬蜂群的群势又是翌年春繁的基础,秋繁工作做好了,就能获得强壮的越冬蜂群,有了强壮的越冬蜂群,在正常情况下,第二年春季开繁群势就一定比较壮,春季用壮群开繁,再配合其它相应管理措施,春繁就能又快又好,从而用强群赶上第一个主要蜜源流蜜,获得丰收.  相似文献   

7.
王志红 《蜜蜂杂志》2009,29(9):23-23
蜂群秋季管理是全年养蜂的关键,通过越夏的蜂群尤以定地饲养的蜂群,群势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秋繁决定第二年春季成功与失败、丰收与歉收.第一,根据每群的群势情况作一下具体的统计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该紧框的必须紧掉,紧出的脾要保管好,防蜡蛾.  相似文献   

8.
笔者采用的蜜蜂春季繁殖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速度慢、自身保温能力差和因外界环境变化而引起的蜂群消减等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紧脾春繁春繁期,将每两个蜂箱并列放在一起,在无风的傍晚,给每群蜂喂糖水(蔗糖∶水为1∶1)或兑水蜂蜜250~300ml。2小时后,待蜜蜂兴奋散团,箱内温度升高,即可进行抖蜂紧脾。紧脾时,只选留1张脾即可,多余的脾全部提出,能促使蜂王快速产卵。  相似文献   

9.
蜂群春季管理的主要目的创造蜂群繁殖的有利条件,加速蜂群的繁殖速度,尽快把越冬蜂群恢复到强势,提早让蜂群投入产品的生产,并争取在当地第一个主要蜜源流蜜之前把蜂群养强,为充分利用蜜源资源取得高产和经济效益创造条件。山东省蜂群的起始繁殖时间约在2月中下旬到3月上中旬,因气候条件而异,当温度比较稳定地逐步回暖就开始进入春繁。  相似文献   

10.
夏启昌 《蜜蜂杂志》2014,34(10):31-31
<正>中华蜜蜂优点很多:出工早,收工晚,飞行速度较快;病害很少,极为抗螨;容易管理,蜇人不疼;无需三天一开箱,两天一检查,只要心中有数,十天八天检查1次就行。饲养中华蜜蜂,最难的一点就是群势较小,不易养成大群,所以产量较低。为克服这一缺点,只能在蜂群数量上多发展,采取以多取胜,达到高产目的。人所共知,用老式饲养法取蜜,是一年割一次蜜,时间是在野菊花花期。给蜜蜂留点吃的,其他连  相似文献   

11.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我国独有的蜂种,囊状幼虫病是目前危害中华蜜蜂最主要的病害。试验以囊状幼虫病流行后自愈的蜂群为基础选育素材,采用人为感染、逐级淘汰、闭锁繁育、固定有益基因的育种手段,进行中蜂囊状幼虫病抗病品系的选育,大大地提高了其抵抗囊状幼虫病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春秋兼用家蚕品种“渝蚕1号”的育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杂交育种和系统选择的方法,育成优良家蚕新品种中4、C106、日5,并与引进品种皓月组配成中4.C106×皓月.日5(渝蚕1号)的四元杂交组合。经四川省蚕品种审定的实验室鉴定和农村鉴定,该品种表现出强健、好养、发育整齐、茧丝质优良等特点,全茧量2.45 g、茧层率23.27%、解舒率75.22%,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对照种。该品种已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试繁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同群中蜂雄蜂精液及工蜂中蜂囊状幼虫病毒(CSBV)的感染情况,寻找CSBV交尾传播的间接证据,利用RT-PCR方法对云南省蒙自市东村的3个中蜂群雄蜂精液及工蜂样本的CSBV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个蜂群的工蜂均被检测出携带CSBV,相对应的本群雄蜂精液样本也被检测出携带CSBV,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雄蜂精液样本的平均感染率达到93.33%。结果表明,雄蜂精液是CSBV的携带者,为CSBV的交尾传播提供了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杂交选育和定向选择的育种方法,育成了优质、高效、好养的春秋兼用家蚕新品种川蚕23号。经四川省家蚕品种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试养表明,新品种具有体质强健、耐高温多湿、龄期经过短、饲料效率高、茧丝品质优良、产量稳定的特点,已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新品种春季在农村试养鉴定的100 kg桑收茧量9.11 kg,比对照品种871×872提高8.58%;在实验室鉴定的成绩与对照品种菁松×皓月相当,虫蛹率96.20%,解舒率79.86%,鲜茧出丝率17.72%,洁净97.91分。新品种秋季在农村试养鉴定的100 kg桑收茧量7.54 kg,比对照品种洞.庭×碧.波提高3.98%;在实验室鉴定的虫蛹率93.05%,万蚕产茧量18.77 kg,分别比对照品种洞.庭×碧.波提高1.74个百分点、2.46%,一粒茧丝长1 150 m,解舒丝长932 m,解舒率81.04%,洁净94.82分,鲜茧出丝率16.90%,分别比对照品种洞.庭×碧.波提高41 m、83 m、4.50个百分点、3.06分、0.38个百分点。新品种在饲养条件和气候环境较差的蚕区饲养,能显示出良好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素以历史悠久、动物遗传资源丰富而著称。本文把中国黄牛作为一个整体,透过其选育的历史线索,评述中国黄牛在过去的数千年间经历的从肉用到役用的历史选育过程;通过与现代育种理论体系比较,剖析黄牛历史选育过程中的目标、手段和组织,理性认识黄牛的历史选育效率,以助深入理解高效动物育种体系及其关键技术的先进性和重要性,为我国现代黄牛的选育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工合成的饲料添加剂如:抗生素、激素、防腐剂等在饲料中的广泛应用,对推动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药物添加剂导致的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等问题备受人们的重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要求畜牧畜牧产业提供绿色、安全、无公害的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中草药添加剂不仅具有纯天然、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无污染及残留低等特点,还且还具有增强动物免疫功能、提高动物抗应激能力、促进动物生长、改善畜禽品质等功能,其深受广大养殖户的青眯,因此,绿色的中草药添加剂取代抗生素等化学合成药物已是必然所趋,我国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开发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具有很大市场潜力。本文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特性及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详细概述,这为进一步研究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新品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羊毛弯曲明显整齐度、油汗洁白度及光泽明亮度为选育性状 ,采用 5分制评分方法将这些质量指标数量化 ;通过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 ,经过 10年 4个世代选育研究 ,在中国美利奴 (新疆型 )中育成毛质优品系。品系群三个选育性状的平均评分值分别达到 4 87± 0 16、4 90± 0 19和 4 90± 0 17,较 0世代分别提高 2 7 15 %、2 7 93 %和 2 7 2 7% ;品系群平均净毛量达 3 92kg。各项指标全面超过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春秋两季,分别对4对家蚕新品种进行了农村饲养比较试验,调查了各品种蚕期饲养性状、茧丝质成绩等,了解其性状特点以及对湖北蚕区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并分析农村大面积示范推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乌骨鸡体量性状与繁殖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17个乌骨鸡品种的9个体量性状和5个繁殖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CCA),探讨了体量性状对乌骨鸡的繁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体量性状与繁殖性状间的第1个典型相关系数为0.99850(P0.01),贡献率95.27%;第2个典型相关系数为0.96319(P0.05),贡献率3.68%。表明了这两组性状间的相关性主要反映了体重越小,平均开产日龄就越晚,平均蛋重越大,受精种蛋的孵化率越高,为乌骨鸡的遗传育种与繁殖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模拟野外栖息环境,加强科学饲养管理,成功繁殖荒漠猫的饲养管理方法和荒漠猫的发情、交配、妊娠、哺乳等繁殖行为。同时对在西宁动物园产下并成活的3只幼猫的体尺、体重、形态和行为的变化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