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刺槐在辽宁省朝阳县已有几十年的栽培历史,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全县已有刺槐人工林4.67万hm2,大部分已郁闭成林.通过对全县10年生以上刺槐林进行详细调查及统计分析,找出了与刺槐稳定生长密切相关的主导因子主要是土类和天然屏障,其次是坡位和年平均气温;划分了刺槐在该县的适生范围和林种布局;提出了发展刺槐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2.
刺槐良种选育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刺槐是优良的绿化造林树种.苏北平原地区由于普遍大量选用刺槐绿化造林,使林业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在改善生态环境,巩固河提,保持水土,解决用材,提供薪柴,广辟肥源、饲料和蜜源,发展养蜂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为了给刺槐造林提供良种,充分发挥刺槐的多种功能和效益,我所自1978年起进行了刺槐良种选育,现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广泛搜集刺槐基因资源,初步建立了刺槐基因库.本所现有优良单株92个,国外种源13个,为深入进行刺槐遗传改良试验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二、初步筛选出了适合江苏栽植的石林、箭杆、射10、射12等刺槐优良无性系.经多点栽植试验,这些无性系表现出许多优良性状.主要是:1.干形通直,圆满,粗细均匀,尖削度小,林相整齐美观.  相似文献   

3.
以四倍体刺槐和二乔刺槐的不定芽为试验材料,通过比较培养前后的芽伸长量、增殖率和生物量等指标,研究了激素、通气状况(封口材料)、培养基pH值对刺槐离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A0.5mg/L、NAA0.1mg/L时,四倍体刺槐不定芽的生物量最大;在BA0.5mg/L、NAA0.5mg/L时,二乔刺槐不定芽的生物量最大.在湿度为35%±5%环境条件下,四倍体刺槐封口材料以耐高温塑料最好,二乔刺槐以棉塞最好;在湿度为55%±5%条件下,四倍体刺槐和二乔刺槐均以棉塞最好.在pH值为5.6、5.8和6.0时四倍体刺槐的增殖系数大,二乔刺槐在pH为6.4时的增殖系数大,而两品种在不同pH下的质量增量百分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四倍体刺槐生态饲料林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倍体刺槐是近几年培育成功的刺槐新品种,它不但保持了普通刺槐的原有属性,同时又具有很多新的特性.通过对四倍体刺槐生态饲料林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定植密度对苗木成活率无显著影响,但对采割量影响显著.以每667 m2定植3 300株枝条采割量最大;四倍体刺槐2号和5号与普通刺槐相比,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高,灰分含...  相似文献   

5.
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 L.)适应性强,生长快,为我省绿化造林主要树种之一.近年来,因刺槐干腐病不断发生危害,使刺槐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据调查,赣榆县吴山园艺场在1972~1978年,因发生该病使刺槐枯死2500余株,宝应至高邮运河堤两岸刺槐,在1971~1973年,枯死达万余株.无锡马山围湖公路绿化刺槐林带,因相继感病,刺槐大部死亡.1980年泗洪、射阳、泗阳、滨海等县均严重发生.阜宁县罗桥公社农田刺槐防护林感病后死亡率高达55—82%.为了确保刺槐林木健康生长,我们于1979~1980年对该病病原、病害症状、发病因子及防治方法进行了调查观察和试验研究,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延安对刺槐、油松、侧柏纯林及刺槐 侧柏、刺槐 油松混交林等几种黄土高原主要人工林群落外貌结构、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群落外貌结构较为复杂,林下植物群落类型各不相同;林下植物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2 57~0.674 88和2.012 88~1.479 67,刺槐 油松林最高,16年生刺槐纯林最低;32年生刺槐纯林林下植物优势度最高者是糙隐子草,16年生刺槐纯林则为牡蒿,其它林型都是铁杆蒿;本地区选择防护林类型时,应优先选择刺槐 油松或刺槐 侧柏混交,对已有的成熟或衰退刺槐纯林可采取择伐萌蘖抚育,并间植油松或刺柏,形成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7.
从2006年4月开始进行四倍体刺槐引种栽培试验,3年多的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各类型四倍体刺槐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瘠薄,但以在疏松、肥沃、湿润的土壤中生长较快.不同立地条件,饲料型四倍体刺槐组培苗的高、径生长差异极显著;饲料型和速生型四倍体刺槐根繁苗的高、径生长也具有较大差异.同一立地条件,饲料型四倍体刺槐组培苗的高、径生长均显著大于饲料型和速生型四倍体刺槐根繁苗,也略大于二倍体刺槐;饲料型四倍体刺槐组培苗的叶片逐渐发黄和几乎全部脱落时间也较根繁苗晚10 d左右.饲料型四倍体刺槐组培苗是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荒山造林和园林绿化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8.
1 刺槐的形态特征及特性 刺槐,蝶形花科,刺槐属,别名洋槐.刺槐生长迅速,木材坚韧,纹理细致,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常作为速生用材林和荒山荒坡绿化树种使用.刺槐为落叶乔木,可高达25m,树干端直,树皮深纵裂至浅裂,有的比较光滑,树皮颜色多为灰褐色至黑褐色.小枝无毛,有托叶刺.  相似文献   

9.
刺槐的特性、栽培技术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刺槐又名洋槐,原生于北美洲,现被广泛引种到亚洲、欧洲等地.刺槐树皮厚,暗色,纹裂多;树叶根部有一对1~2mm长的刺;花为白色,有香味,穗状花序;果实为荚果,每个果荚中有4~10粒种子.刺槐木材坚硬,耐腐蚀,燃烧缓慢,热值高.刺槐花可食用.概述了刺槐的特性、人工栽培技术及开发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0.
为了优化沿海防护林林分结构,提高其碳储量,以苏北海堤12年生基干林带刺槐纯林、刺槐杨树混交防护林为对象,分析不同密度配置下的生物量碳储量差异,探讨群落竞争与群落生物量碳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 m×1 m刺槐纯林、1 m×2m刺槐纯林、2m×3m刺槐纯林、3m×3m刺槐纯林、杨树高优势度混交林、杨树中优势度混交林、杨树低优势度混交林生物量碳储量分别为:29.38、28.32、26.70、24.43、64.09、59.16、47.02 t/hm2.平均单木竞争指数分别为:7.16、4.82、2.94、1.99、5.52、3.05、2.70.刺槐与杨树混交后单位面积碳汇能力较刺槐纯林大大提高.林分结构优化结果显示,当刺槐平均单木竞争指数为3.47,杨树平均单木竞争指数为1.29时,12年生刺槐杨树混交群落最大生物量碳储量为63.18 t/hm2,此时刺槐胸径达9.4 cm,杨树胸径达22.0 cm.  相似文献   

11.
豫刺饲1号为刺槐的变异品种.该品种复叶长,平均复叶长度60 cm左右,最长可达72 cm,复叶平均长度是一般刺槐的2~3倍.叶片平均粗蛋白含量为23.85%,超过一般刺槐39.66%,是良好的饲料型刺槐品种.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不同水分生态区刺槐细根垂直分布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生长在陕西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区安塞县和半湿润气候区长武县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获取根样,研究不同气候区刺槐细根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两地刺槐细根分布差异较大,安塞县刺槐细根平均分布深度为250 cm,长武为200 cm;安塞阴、阳坡立地上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分别是长武的5.06和8.29倍.无论是在阴坡还是阳坡立地上,安塞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均在土壤表层0~20 cm处达到最大值,且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长武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峰值出现在较深的土层,阴、阳坡均在60 cm左右.安塞刺槐细根约80%分布于0~150 cm土层中,长武集中在0~100 cm土层.此外,两地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阴坡大于阳坡.水分条件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模型S=AhB(C Dh Eh2 Fh3)可以较好地拟合两地刺槐细根的垂直分布特征,安塞县不同立地的拟合决定系数R2均在0.94以上,长武县在0.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该文系统地分析了刺槐材积生长状况,并对江苏沿海各种立地条件上的刺槐采伐起始年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刺槐木素受热变色的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刺槐木材受热变色的原因,采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了刺槐磨木木素结构受热后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刺槐木素受热后共轭羰基、酚羟基增多并且有醌型结构产生;光谱吸收带红移,可见光区吸收峰强度增加.与用水蒸气加热处理相比,在干燥条件下加热后木素结构变化相对较小.刺槐木素受热处理后结构中共轭体系的增大是木材木素变色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香花槐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是豆科刺槐属植物,起源于美国,分布于北纬43°~45°.我国于19世纪末从欧洲引入刺槐,故又名洋槐.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刺槐已经成为仅次于杨树和桉树的第三大阔叶树种,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刺槐与根瘤共生固氮,每公顷刺槐林每年有50 kg N进入氮循环,是其他植物固氮能力的一倍,对土壤肥力的提高和能量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树干可以用于生产大型板材及制造薪炭;叶片营养丰富,是很好的饲料原料;花可用于做蜜源.刺槐还是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及生态恢复的重要树种.但是,普通刺槐的花朵均为白色,用于园林建设的品种比较单调,景观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地杨树刺槐人工混交林的改良土壤功能及养分互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刺槐混交林是我国北方地区沿河及滨海沙地上成功的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人工混交林.本文在简单介绍混交林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主要对林地土壤养分改良及其种间N、P养分互补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杨树刺槐混交林生产力提高主要是因为林地土壤养分(特别是N素养分)的极大改善及树种间N、P养分的互补.混交林土壤N素养分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是林地土壤微生物活性高,加快了含N较高枯落物分解速度,增强了土壤氨化及硝化强度.而杨树刺槐种间的N、P养分互补则主要表现在混交林中杨树可将吸收入体内的P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相邻的刺槐,而刺槐则可将固定的N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杨树,而且N、P 转移的强度很大.这种奇妙的树种间养分互补机制对杨树刺槐混交林幼林期生产力提高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刺槐是 17世纪初由北美引入欧洲的第一批林木树种 .刺槐之所以在世界快速传播 ,归功于其对环境条件的广泛适应能力 ,易于培育的特性 ,结实频繁、结种量大 ,萌蘖力强 ,种苗保存率高而且速生高产 ,同时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 .事实上 ,很少有什么病虫对其造成伤害 .刺槐是匈牙利现有林分中最重要的成林树种之一 ,它覆盖 2 0 %的林地 .匈牙利的刺槐的木材产量占全国产量的 18% .鉴于许多国家对培育刺槐的兴趣越来越浓 ,在此将匈牙利的经验和研究结果整理成文 ,期望在刺槐课题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刺槐是我省用材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本文介绍了刺槐育苗过程中圃地选择、种子采收、种子处理、苗期管理等几个关键环节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侵蚀扰动对土壤中细菌群落构成的影响,探究细菌群落特性与土壤理化参数的关系.在中国黄土丘陵沟壑区选择了4个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未开垦侵蚀地、未开垦沉积地、刺槐坡地侵蚀点和刺槐坡地沉积点.采用MiSeq测序技术研究了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组成变化.测序结果显示刺槐坡面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明显低于未开垦坡面(P...  相似文献   

20.
刺槐是耐干旱,耐盐碱,适应性强,长生快,材质坚硬的优良树种.1958年以来,我县在西部、西北部的丘陵岗地,先后营造了以刺槐为主的用材林7万余亩.目前这些刺槐林分长势不良,高、粗生长非常缓慢,有30—40%林木,胸径只有6—8厘米,树高只有5米左右,并出现枯梢、断头、主干弯曲等现象,群众称之为刺槐“小老树”.为了摸索形成“小老树”的原因,我们对石湖林场刺槐“小老树”林地的土壤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本县气象资料作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