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响应面法优化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利用中性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采用单因素试验和中心组合实验设计,通过响应面分析pH、大豆分离蛋白质量分数、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并优化酶解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酶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为7.1、大豆分离蛋白质量分数为5.6%、酶用量为5000U~mE-1、反应温度为51℃、反应时间为117min,该条件下得到改性后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活性为1.390。  相似文献   

2.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基质,加入预乳化的大豆脂肪制成大豆分离蛋白-脂肪复合凝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蛋白质脂肪比、加热温度、加热时间、p H值、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复合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对PFR、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3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利用物性仪对复合凝胶的质构特性,如凝胶硬度、弹性、内聚性、胶凝性等进行测定和分析,并建立了相关的回归模型,得到复合凝胶的最优制备条件为:PFR为3.48,加热温度为93℃,加热时间为40 min。  相似文献   

3.
利用耐热丝氨酸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改性,提高其分散性。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以加酶量、底物浓度、pH值和酶解温度为实验因素,以分散度指标为响应值,建立数学模型,优化酶解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的酶解条件为:加酶量为4 070 U·g-1、底物浓度6.0%、反应温度71℃、pH 9.0,该条件下得到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分散度为12.78,与未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分散度相比提高了2.09倍。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米糠蛋白的溶解性和乳化性,试验采用超声波预处理技术对制备的米糠蛋白进行改性,利用单因素考察米糠蛋白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对米糠蛋白溶解性、乳化性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试验优化了实验条件。结果显示,联合求解法确定米糠蛋白处理工艺条件为:米糠蛋白浓度3%、超声功率201 W、超声时间10 min和超声温度40℃,在此处理工艺条件下,米糠蛋白溶解度为64.30%,乳化性0.85 m~2·g~(-1)。超声处理可提高米糠蛋白的溶解性和乳化性,这为今后米糠蛋白的利用提供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技术对醇浸出法大豆浓缩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取低成本、高蛋白含量的大豆浓缩蛋白时,乙醇产生变性作用,从而降低了大豆浓缩蛋白的功能特性。采用超声波技术对醇浸出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物理改性。通过对固液比、超声波功率、改性时间的单因素试验,针对乳化性进行研究,然后进行正交试验方差分析,最终得出用超声波技术提高醇浸出法大豆浓缩蛋白乳化性的最佳工艺条件:固液比为1﹕9、功率密度为0.5W.cm-2、时间为3min,可提高乳化能力127.9%,乳化稳定性29.9%。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pH条件下红小豆分离蛋白的加工特性。[方法]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对照,设定不同pH条件,分析红小豆和大豆蛋白主要的加工特性。[结果]在较低pH下,红小豆分离蛋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其乳化性、起泡性和吸油性与大豆分离蛋白大致相同,其乳化稳定性和起泡稳定性比大豆蛋白更优;当浓度为10%时,红小豆蛋白显示出凝胶性。[结论]该研究可为红小豆的综合开发应用提供新的加工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提取7S球蛋白,研究了风味复合蛋白酶对大豆7S球蛋白的改性作用,并且评价了7S球蛋白改性前后的功能性质。结果表明,试验得到的7S球蛋白的持水性、乳化能力和吸油性优于大豆分离蛋白。风味复合蛋白酶酶解最佳的条件为pH值8.5,温度55℃。7S球蛋白改性后功能性质优于改性前。改性后7S球蛋白持水性有明显改善,在水解度为18.43%效果最好。吸油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也有明显改善,在16.07%的水解度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传统豆腐制作工艺中因卤水添加、黄浆水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成本增加等问题,以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 TG)凝固豆腐,用乳化代替传统豆腐制作过程中的点浆步骤,以豆浆为原料,同时加入木薯淀粉、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油,以感官评分、质构分析和色差为评定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试验,同时建立数学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TG酶凝固豆腐工艺最佳配方为木薯淀粉质量分数6%、大豆分离蛋白质量分数8.6%、TG酶质量分数0.5%、大豆油质量分数5%,得到的新型豆腐感官评分为92分,与传统的豆腐产品相比具有适中的硬度以及较好的弹性、粘聚性和咀嚼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Alcalase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作用及水解物的性质。[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pH值、温度、酶浓度、底物浓度等因素对Alcalase蛋白酶酶解大豆分离蛋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Alcalase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结果]Alcalase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是pH值8.0、温度60℃、酶浓度1000U/g、底物浓度3%,水解时间2h,大豆分离蛋白水解度为46.13%。[结论]酶解后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度达到了制备大豆多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大豆分离蛋白乙酰化功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表明:随着乙酸酐添加量的增加,大豆分离蛋白的改性程度提高,并且溶解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和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为影响因素,鬼臼毒素提取率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桃儿七中鬼臼毒素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CO2-SFE)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CO2-SFE萃取桃儿七中鬼臼毒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8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  相似文献   

12.
采用响应面法对植物乳杆菌的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选取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和底物添加量作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并依据回归分析确定了各工艺条件的影响因子,同时以亚油酸转化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分析了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植物乳杆菌产亚油酸异构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为30.21 h、发酵温度为36.23 ℃、接种量为1.99%、底物添加量为9.62%.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实际亚油酸转化率为20.46%.  相似文献   

13.
应用响应面法优化精播排种器性能检测试验设计.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以合格指数为响应值,进行2因素5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响应值的效应关系.优化后获得试验条件为:转速42 r/min,气压472mmH20,在此条件下测得合格指数为94.8712,与模型预测值92.7688基本相符.试验表明,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结合响应面法可用于排种器性能检测试验的优化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采用乳化包埋法制备大蒜精油微胶囊,以筛选大蒜精油微胶囊化壁材.并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大蒜精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壁材中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最佳配比1∶2,黄原胶占固形物含量0.3%,芯材与壁材适宜比例1.0∶2.5,乳化剂用量为总料液0.4%、固形物含量20%时,大蒜精油微胶囊包...  相似文献   

15.
蛋白改性胶用作纸板胶粘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光  耿玮蔚  杨波  袁超  李维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338-5340,5362
[目的]为大豆蛋白改性胶用作纸板胶粘剂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SDS对其进行化学改性,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SDS浓度、SPI含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蛋白胶粘度及胶合强度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蛋白改性胶的最佳制作工艺。[结果]SDS可提高蛋白胶的粘接性能,降低其反应焓变;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改性SPI胶粘接强度的影响依次为:SPI含量〉SDS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正交试验结果表明,SDS改性SPI的最佳工艺为:SDS浓度2.5%,SPI含量1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h,此条件下得到的蛋白胶的胶合强度为80.51N/cm3。[结论]该研究确定了改性大豆蛋白胶粘剂的最佳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林蛙皮中蛋白质的提取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响应面试验因素与中心水平。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法,依据回归分析,以蛋白质提取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分析各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结果]林蛙皮中蛋白质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液料比30.35,提取时间3.28 h,提取温度11.13℃,pH为6.01,提取次数为2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蛋白质的实际提取率为6.11%。利用SDS-PAGE得到林蛙皮蛋白质分子量主要集中在43~20 kD。  相似文献   

17.
羧甲基纤维素钠对大豆分离蛋白骨粘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体外动物骨骼为试验对象,研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胶粘合性能的影响,探讨其作为医用骨粘合剂的潜在可能。【方法】利用动态流变仪、圆二色光谱(CD)、ANS荧光探针法、扫描电镜等方法,分析CMC-Na对SPI胶零切黏度、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疏水性、表面形态的影响,并结合以体外动物骨骼为试验对象,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CMC-Na对SPI胶粘合强度的影响。【结果】SPI胶的粘合强度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浓度大于10%时粘合强度呈下降趋势;微量CMC-Na(0.01%)的添加能显著提高低浓度SPI胶(2%)的粘合强度(是未添加时的2.4倍,P<0.01)。且粘合强度和零切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15,P=0.036);微量CMC-Na的添加能改变SPI胶的二级结构,其中β-折叠含量由42.2%上升至49.1%,β-转角由2.1%上升至7.3%,α-螺旋由28.0%下降至19.7%,无规则卷曲由27.7%下降至23.9%。CMC-Na的添加提高了SPI胶的疏水性,适度的疏水改性有助于增强粘合强度。扫描电镜图谱显示,CMC-Na的添加使SPI胶表面颗粒的排布更加规整和致密,更利于与骨骼粘合。【结论】CMC-Na的添加,导致SPI胶二级结构的改变。α-螺旋含量降低而β-折叠含量增加,表明蛋白质分子展开程度增加,内部疏水基团暴露,表面疏水性提高,增加了SPI胶零切黏度,从而显著提高低浓度SPI胶的骨粘合强度;而低浓度SPI胶更利于机体吸收。因此,添加CMC-Na的SPI胶更有潜力作为骨粘合剂应用于医疗领域。  相似文献   

18.
以新西兰猕猴桃为实验材料,利用响应面法对新西兰猕猴桃渗透脱水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影响脱水关键因素渗透时间、渗透温度、渗透液浓度、固液比为自变量,进行四因素五水平的中心组合旋转实验设计。通过响应面进行渗透脱水条件的优化,建立响应值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到最佳工艺:渗透时间265 min,渗透温度39.7℃,渗透浓度62.3%,固液比为1∶9.5。  相似文献   

19.
将大豆分离蛋白(SPI)与酶改性胡萝卜纤维(CF)复合制备可食膜,研究CF质量分数、纤维素酶浓度和酶促反应时间3个因素对可食膜膜性能的影响,分析SPI和CF的复合反应以及纤维素酶改性CF过程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可食膜性能具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CF质量分数的增大(0~25%),抗张强度(TS)增大,断裂伸长率(E)减小,水蒸气透过系数(WVP)先减小后增大;当CF质量分数增到16.7%时,WVP减小到最小值。随着纤维素酶浓度的增大或维素酶反应时间的延长,TS和E均先增大后减小,WVP减小;当纤维素酶的浓度为0.2 IU/g时,或当处理时间达到1 h时,TS和E最大,WVP变化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
转谷氨酰胺酶催化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探讨了转谷氨酰胺酶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谷氨酰胺酶能够显著的提高了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的凝胶强度。二次旋转正交设计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40 U.g-1、温度40℃、pH 7.5、作用时间2.5 h;最大凝胶强度为(150.547±6.374)g,但此时凝胶表面疏水性和保水性有所下降。研究为改进我国大豆蛋白的功能性和应用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