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由邵阳市科委下达的“复激保果剂对提早杂交水稻抽穗成熟和增产效益研究”课题,经过1988—1989年两年精心试验示范,在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营千山红农场、屈原农场和湖南南县的省农业劳动模范徐兆发等6家农户的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下,使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990年元月11日,邵阳市科委邀请湖南农学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及湖南省农业厅等单位15位专家,在邵阳市召开成果鉴定会(内中有4位系书面鉴定意见)。通过对全部技术材料的审定,一致认为:“复激保果剂”能使杂交早稻提早2一5天成熟,增产5.05~9.43%;使杂交晚稻提早3—…  相似文献   

2.
1990~1991年,先后使用10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早、晚稻见穗时喷施,经我们两年试验和大面积示范,结果以复激保果剂效果最好,产量居第一位:早稻比对照早熟2~3天,晚稻提早齐穗3~5天;平均每亩增产稻谷53.1公斤,增长11.87%。成对数据检验表明,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1979年以来,我们通过连续几年的试验与示范表明,在湘东、湘中、湘南甚至湘北的部分地区,实现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是完全可能的。1985年,全省九个示范基点的449.24亩双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2151.5斤,每个点都过了吨粮,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因此,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已成为我省粮食增产的一项战略措施。但是,种植双季杂交水稻后,又出现了杂交晚稻产量赶不上杂交早稻的问题,如何提高杂交晚稻的产量,是当前吨粮开发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 一、杂交组合(或品种)的搭配 目前,我省双季稻中作早稻栽培较为理想的组合(或品种)主要有威优35、威优49…  相似文献   

4.
宁乡县1983年冬开始推广大麦、双季(双杂)稻这一耕作制度,经过连续三年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983—1985年度,沙坪乡黄合村123.86亩大麦,两年平均亩产208.5公斤,双季稻(部份早、晚杂交)平均亩产869.4公斤,三熟两年平均亩产1077.9公斤;1985—1986年度沙坪村示范基点50.24亩大麦,平均亩产251.8公斤,早晚稻全部采用杂交稻,早稻亩产542公斤,晚稻亩产538.5公斤,三季全年亩产1332.3  相似文献   

5.
杂交早稻不同播种期对生育期影响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季杂交稻由于生育期较长,种植农户对早稻都有一种抢早收割的情绪,要求早稻早熟、早割,让季节于杂交晚稻。本试验采取提前播种、地膜覆盖、稀播旱育秧等技术来调节早杂全生育期。一般提前5d播种,可提早收割2d。既能夺取早稻高产,又不影响晚稻播种,有利全年粮食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6.
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性状的残留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炭对改良酸性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常规稻中嘉早17(早稻)和杂交稻五优308(晚稻)为供试品种,于2015年开始设置不施生物炭(C0)和一次性施用生物炭20 t/hm^2(C20)处理,以阐明施用生物炭3年后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性状的残留效应。结果表明,与C0处理相比,C20处理显著提高双季早稻产量,但对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C20处理显著提高早、晚稻钾素吸收,对早稻氮素和磷素吸收有增加的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试验进行4年后,C20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因此,在本试验中的酸性红壤上一次性施用生物炭后的第4年,生物炭仍然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具有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7.
1985年,笔者对杂交稻早熟新组合威优35、威优64、威优49及汕优125进行双季早稻、一季中稻、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及中稻收后蓄再生稻五种种植方式试验,对生育期较长的威优6号则采用了一季中稻、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三种种植方式。双季早稻于3月28日播种,一季中稻于5月14日播种,一季晚稻(迟播中稻)于6月5日播种,双季晚稻于 7月 5日播种。 5月 14日播的中稻收割后蓄再生稻。试验设在本所的同一丘稻田,成土母质为四纪红壤,pH值5.9(水浸),有机质含量3.55%,全量N、P_2O_5、K_2O的含量分别为0.20%、0.14%、1.80%。小区面积2厘,一次重复。各期均进…  相似文献   

8.
衡东县霞流吨粮田开发示范基点,1987 年以推广双季杂交稻作为开发吨粮田的突破口,在李花、添技两村的13个组,首次连片示范种植双季杂交稻520.4亩,占水田面积48.8%,获得成功。早季平均亩产550.5公斤,比同等条件下的常规早稻亩增74公斤,增长15.2%;晚稻虽然遇到了特大干旱,但仍获得482公斤的好收成。两季杂交稻平均亩产达到1032.5公斤,实现了亩产过吨粮。其主要栽培技术经验如下:  一、运用优良组合,科学精配 ”n8沪宁波基点引进18个不同熟知的杂交稻组合。示范种植,早晚两季实行了科学配组。考察结果表明:杂交早稻成优48一互,全生育期110天,…  相似文献   

9.
1986年衡阳市种植双季杂交早稻2.45万亩,亩产488. 8公斤,较常规早稻增产25.6%。衡东县岭茶乡集贤湾村杂交早稻成优49,46.1亩,亩平543.5公斤,最高亩产达605.8公斤。1983—1986年全市共种杂交早稻33.88万亩,亩产470.8公斤,较同期常规早稻单产高82.6公斤,增产21。3%。从近三年全市种植的情况来看,杂交早稻产量高,增产潜力大,在一定幅度内,适当发展双季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是提高水稻单产,增加粮食总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杂交早稻,夺取高产,必须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技术问题。 (一)选择适宜的组合是能否发展杂交早稻的重要问题。 1978年市农科所…  相似文献   

10.
杂交早稻配二季晚粳(简称早杂晚粳)是湖北省在水稻生产中开辟的一条新途径。经过连续四年的系统试验和较大范围的扩大示范,它显示了强大的优势和生命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展杂交早稻,是打破我省目前早稻产量徘徊局面的有效途径。早稻在我省是得天独厚的一季作物,既无致害的低、高温影响,又无旱涝威胁,一直被认为是稳产高产作物。但近几年来,早稻生产出现了徘徊被动的状况,远不及二季晚稻生产的发展速度。“六五”期间,由于杂交晚稻的发展和常规晚粳良种的更新,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缩小了早、晚稻之间的产量差距。1979年,早、…  相似文献   

11.
1986年1月10—13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了全国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区域试验总结会。审查了“六、五”期间杂交早、中、晚稻的区试结果,并对全部供试组合的外观、食味品质进行了鉴定。 1.新组合区试结果 (1)杂交早稻。 1981—1985年先后共有24个杂交水稻新组合参加全国区试,经各地试验,所有供试组合均比常规稻统一对照品种表现增产,其中增产点次数达一半以上的组合有9个(表1)。 (2)杂交中稻。1984—1985年先后共有12个杂交稻新组合参加全国区试,经各地试验,所有供试组合均较常规统一对照种表现增产,其中增产点次数达一半以上的组合有9个(表2)。…  相似文献   

12.
文英 《杂交水稻》1992,(2):25-26
复激保果剂运用于杂交稻制种,可提早抽穗,提早花时,从而调节父母本花期相遇,增加每穗实粒数和粒重,提高产量,节约成本,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1988年,我们对连作杂交晚稻汕优64在孕穗末期(9月6日),喷施复做保果剂(邵阳市江北柑桔高产技术研究所生产)一次(50ppm),重复处理6次。喷后3天(9月9日)和6天(9月12日)、8天(9月14日),分别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喷后3天,植株即显著的增高,喷施的株高有88.83cm,不喷施的株高只有79.2  相似文献   

14.
华南地区1987年杂交稻面积不到2000万亩,仅占水稻播种面积的15%。1990年杂交早稻2271万亩,占早稻播种面积的43.1%,杂交晚稻3240万亩,占晚稻面积的57.4%,并选选配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组合,两系法杂交稻示范推广已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5.
双季连作稻机插产量900kg/667m~2以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连作早、晚稻机插产量,通过2010-2012年的水稻机插试验与大田示范,提出连作早稻机插单产500 kg/667 m2、连作晚稻机插单产400 kg/667 m2,双季连作稻机插产量900 kg/667 m2以上的栽培技术,即早稻选择中早39、台早733,晚稻选择嘉优2号、甬优9号等高产抗病品种(组合),采取"基质育秧,适龄早栽,插足苗数,提早搁田,配方施肥,增施穗肥,实地病虫防治"等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6.
优质杂交晚稻H37优207在湘南作早稻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优质杂交晚稻组合H37优207在湘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3 d,比对照金优404长4 d,单产7.40 t/hm2,比对照增产9.79%,米质较优,米饭适口性好,是改良湘南地区杂交早稻米质的理想组合。介绍了H37优207在湘南作双季早稻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双季籼稻品质形成的淀粉积累特征。【方法】早稻以湘早籼45号(常规籼稻)和柒两优2012(杂交籼稻),晚稻以九香粘(常规籼稻)和泰优398(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利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设置全生育期增温(早稻增温1.4~1.5℃,晚稻增温2.0~2.3℃)和不增温2个处理,探明全生育期增温对双季籼稻籽粒淀粉合成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开放式增温条件下,稻米中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变化,直链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占总淀粉比例降低,其中,柒两优2012和九香粘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4.2%和3.4%。与不增温处理相比,增温提高了灌浆前期(抽穗后7~14 d)籽粒中总淀粉和直链淀粉积累量,但对晚稻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的影响持续时间要大于早稻,主要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不同程度升高有关。增温条件下,早稻灌浆结实期籽粒中二磷酸腺苷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GPase)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晚稻呈逐渐升高趋势;增温降低了早稻抽穗后14 d和晚稻抽穗后7 d籽粒中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但显著增加晚稻抽穗后期(抽穗后21、28 d)籽粒中GBSS活性;同...  相似文献   

18.
双季直播稻的技术关键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方三熟制地区,早、晚稻采用直播栽培,已有一定面积.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但双季直播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双季水稻直播使早、晚两季稻均省去了育秧、拔秧及移栽过程.使秧田面积减少,同时可多种一季因晚稻直播而省去的专用秧田的早稻,两季均采用直播,花工可以大大减少,效益明显提高。本文就双季直播稻的技术关键与应用前景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土壤耕作方式对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2015年以‘陵两优211’与‘威优46’为早、晚稻供试品种,在湖南湘潭开展了双季免耕、双季翻耕、双季旋耕、早旋晚免、早翻晚免等5种土壤耕作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产量表现翻耕旋耕免耕的趋势;晚稻产量以双季翻耕处理最高,双季旋耕处理最低,3个晚季免耕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两季总产量以双季翻耕处理最高,早翻晚免处理次之,其他依次为双季免耕、早旋晚免与双季旋耕处理。翻耕处理产量最高的原因在于分蘖较多,有效穗数较高,生育后期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较高。与双季翻耕处理相比,早翻晚免处理产量有所下降(降幅7.29%),但其具有省工省力、节约能源等优点,可在南方双季稻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双季优质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对开放式主动增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明确气候变暖对双季优质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方法 采用稻田开放式远红外主动增温系统,早稻以金早47(常规籼稻)、两优287(杂交籼稻),晚稻以象牙香珍(常规籼稻)、万象优华占(杂交籼稻)和甬优5550(杂交粳稻)为材料,设置全生育期增温和全生育期不增温2个处理,分别测定双季优质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结果 与不增温相比,全生育期増温(1.3℃ ~1.6℃)对早晚籼稻产量影响不显著,但晚粳稻产量显著下降,降幅为10.2%,主要是因为其每穗粒数下降。全生育期增温降低了早晚稻株高;早稻生育期缩短了3~4 d,而晚稻生育期无明显变化。全生育期增温下,双季优质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增加,早稻两优287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及晚粳甬优5550整精米率显著提高;同时,晚稻蛋白质含量提高,但晚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而早稻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外,稻米RVA谱特征值因季别和品种而异。结论 全生育期增温对优质晚粳稻产量影响大于籼稻,不利于外观品质的保优,但有利于改善优质稻米加工品质,对晚稻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也大于早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